诸葛亮为什么在南阳隐居(诸葛亮居住的南阳指的是哪里)

网友提问: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到底有什么目的?

优质回答: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诸葛亮隐居一事一直都是我们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毕竟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传奇性的人物,在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的加持之下,诸葛亮隐居一事不免也被人神化。今日一文,日航君就与各位回到三国,探讨一下诸葛亮隐居南阳的目的。

一、 最为直接目的:为了保命

孔子曾经说了一句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思很明确,君子要学会明哲保身,不要让自己处于必死的危险境地之中。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处战事频发,本来是作为读书人聚集圣地的颍川已经不适合逗留了,因此读书人开始了迁移,这种迁移是从北到南的迁移,当时读书人多喜欢避乱于荆州、益州等比较和平,比较安全的地方。诸葛亮一家则是选择了避乱于荆州。诸葛亮可能最初的想法真的只是在乱世之中能够保全性命就不错了他自己也在《出师表》中写到: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们从中可见在面对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的时候,诸葛亮最初的想的就是怎么保命,这也是来荆州的最初动机。为什么是荆州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1、 荆州战乱初平,比较安全

荆州一带也有战乱,其中最大的一场战乱就是张羡之叛,其时间大约是在官渡之战前后。在张羡之叛后,刘表用自己的手段控制了荆州,因此荆州成为了当时少有的既富裕又安全的地方。据记载:

“(刘表)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我们可以对荆州的形势做一个大体的描述了,北方有汉川之险要,来自北方的敌人一时半会很难打进荆州;南方的张羡已经被消灭,来自南方的势力很难进攻荆州;荆州土地方圆数千里,土地肥沃,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士兵十余万人,这十余万士兵为刘表的荆州大业提供了保障。

因此可以说,荆州非常安全,是当时比较合适的避难地之一。

2、 刘表读书人出身,重视人才

刘表最初也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自傲的,他是“八俊”之一,曾经身陷党锢之争为了维护士人荣耀而与宦官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因此从自身的身份认同上,刘表认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当同样身为读书人的各位同僚身陷患难之时,刘表便伸出了自己的援手。据记载:

“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

我们由此可见当荆州安定下来的时候,刘表开始主动延揽各路士人,并且还主动给各路士人提供工作,刘表的热情态度也吸引了很多人投奔他。

3、 诸葛亮一家与刘表关系不错

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着从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有一个朋友便是刘表,因此诸葛玄便选择了去投奔自己的朋友刘表,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诸葛玄漂泊在外,自然是要选择一个不错的朋友来帮助自己,刘表便是他的选择。

因此诸葛亮选择荆州的最初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保命而选择的荆州。

二、 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汉代读书,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学校,要想学到知识,你必须去各个大儒家学习,例如说刘备就曾经是大儒卢植的学生之一。

在东汉乱世还没有开启的时候,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长安、洛阳、颍川等地,南方的教育资源非常薄弱。但是随着北方战乱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大儒便搬家到了南方,教育资源也更多地集中在了南方。个人认为教育资源可以分为环境、老师、同学三方面。

就环境而言,我们上面有分析,荆州比较和平,而且是大儒聚集的地方,教育环境很优秀,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

就老师来说,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也不是个普通人。传说司马徽此人博学多闻,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等,当时很多人都特意来到荆州找司马徽学习古文经学。司马徽涉猎非常广泛,并非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只会捧着书说教的老夫子的形象。因此诸葛亮在他的教导之下也一定是学到了非常多的一般人学不到的东西,这也是诸葛亮的宝贵财富。

就同学而言,诸葛亮身边的同学主要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人。这一批同学按照诸葛亮的评价来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这说明诸葛亮身边的同学们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因此诸葛亮才能得出这个结论。

因此综上来看,诸葛亮在荆州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以成为自己日后晋升的根本。

三、 诸葛亮在等待机会出山

我一直都认为即便没有刘备一事,诸葛亮也会出山,因为这是诸葛亮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在出山之前,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我们由此可见诸葛亮这个人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人,他的梦想是成为管仲、乐毅一般的人。为了实现管仲、乐毅之梦,诸葛亮是不会投靠曹操的。在人才已经接近饱和的曹魏政权中,像诸葛亮这样年轻而且毫无根基的人是很难出头的。我们可以参考同样富有才能的司马懿,一直熬死了魏国三任君主才算是真正出头。

当时诸葛亮的好朋友孟公威因为思念家乡想要北归,诸葛亮对他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说实话,诸葛亮这句话有毛病,因为当时士人力量最强大的还是在北方。诸葛亮说这句话,从侧面可以看到诸葛亮不愿意回到北方,回到这种难以出头的北方,诸葛亮希望寻找一个冉冉升起的新生政权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因此诸葛亮在南阳种地,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察各路诸侯,寻找能够彰显自我价值的东西。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恐怕也是其思索良久的东西。说实话,《隆中对》的可操作性极大,给刘备可以用,给刘表可以用,给孙权一样可以用,因此诸葛亮的这条计策未必是为刘备贴身打造的,这仅仅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之策,只要是有能用上的地方,我想诸葛亮都很愿意去施展自己的《隆中对》。

四、 总结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存,在保证了自我生存的前提下,诸葛亮开始努力寻求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想要通过出山等方式来寻找好的君主以实现自我价值。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要想了解卧龙先生隐居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他隐居时的梁父吟看到一些原因。

原文: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不料他们一朝遭到谗言,两个小桃竟杀死三勇士。

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个人认为:谋略比功力重要,这是卧龙先生的想法

隐居前:我也算半个能人,会的东西可多了,做事情可好了。

隐居后:我只想我能服务多少能人去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什么隐居南阳而不出山,出山为什么选择刘备呢?

东汉末年分三国,连年战乱不休,但是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三国的背景之下,诞生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要属于战场之上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军师们了,纵观整个三国最为著名的军师自然是非“卧龙”诸葛亮莫属。

对于诸葛亮的功绩,喜欢读三国的朋友想必早已经是如数家珍,当然其中也有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诸葛亮,被誉为智星下凡。他足智多谋,曾舌战江东群儒,设计逼孙权合盟对抗曹操。

我们知道,现在大家读三国,有很多情节都掺杂了演义的部分。但是“三顾茅庐”却是切切实实有记载的,其中最能证明的便是诸葛亮亲笔写下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在《出师表》上有一句话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有27岁,这在古代也不算年龄太小了,而他在荆州的好朋友们也都出了山。而当时曹操,孙权也都成了气候,近得更有荆州牧刘表可以投奔,那么他为何却要等到刘备找上门来之后,才跟随下山的呢?假如说刘备没有三顾茅庐找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否会隐居一生呢?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为何不选其他三家。

原因很简单,曹操这一边,已经有了很多的的能人异士。首先“鬼才”郭嘉其才华便已不下诸葛亮,更是深受曹操信任的心腹谋士。除此外还有彧、荀攸、程昱等人,诸葛亮投奔曹操恐怕难得重用。

孙权呢是继承哥哥孙策的皇位,根基未稳。而且孙氏家族很重用家臣,也就是随孙坚和孙策打过天下的老部下,诸葛亮前去只怕也得不到重用。刘表就不用说了连自己家事都处理不好,更别提打天下了,所以诸葛亮也不愿投奔刘表。

诸葛亮事实上是在等

事实上诸葛亮早已经瞄准了刘备,否则也不会有“未出隆中而天下三分”这一说了。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早有提到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诸葛亮起初也并没有为官之志的,正是感恩于刘备的信任,才出山相助。若刘备三顾茅庐,只怕诸葛亮会像一个纯粹的文人,种种田读读书,最后成为一代名士。

所以卧龙先生是在等,等刘皇叔,在南阳卧龙,等待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其他网友回答

躲避战乱,避嫌。钻研学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