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故意打坏诸葛亮的七星灯吗(魏延踢灭诸葛亮七星灯)

网友提问:

诸葛亮用七星灯借寿,魏延是故意踢翻七星灯的吗?

优质回答:

罗贯中用这件事黑魏延,没想到顺便还黑了诸葛亮。

两个人脾气不对付

魏延早年跟随刘备,深受刘备重用。魏延善于带兵作战外,精于谋略,他不像关公,只是捧本《春秋》装儒将,他喜欢对作战提出自己的看法。诸葛亮不喜欢这样指手画脚的人,他才是蜀国的军师,出谋划策是他的事情,作为大将的魏延执行就是了。但魏将军改不了毛病,总喜欢对诸葛亮的战略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兵出祁山时,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下面攻打曹军,魏延带领5000奇兵从子午谷穿过,突袭长安、潼关,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两路人马会师潼关。这就魏延很得意的“子午谷奇谋”。然而迎接他的是一瓢冷水,诸葛亮以稳重著称,他认为魏延的计谋过于凶险、投机,成功的可能性较小,5000精兵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很大。

魏延则认为诸葛亮过于小心 ,不会使用奇兵,成不了大事。诸葛亮则认为作为将领,坚决服从命令打仗勇敢就可以了,魏延根本不知道他此次出祁山的战略战术,他会根据战役的进展情况,可能进攻长安,也可先取凉州,然后一点一点蚕食曹魏。由于两个人性格一个直来直去,一个高深莫测,以于是两个人产生了隔阂。诸葛亮就在刘备面前说魏延的坏话,说他脑后有反骨,但魏延作战勇猛,不杀他,让他多为蜀国杀几个敌人,自生自灭吧。

罗贯中黑魏延,同时黑了诸葛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了一个五丈原禳星的故事。诸葛亮夜观天象,看到自己快要死了,就想通过祈禳北斗的办法,给自己续一轮命。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罗贯中将大家心目中的羽扇纶巾,睿智过人、神采飞扬的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披发仗剑的巫师形象,无疑是一大败笔。

禳星第六天,本应在外站岗的姜维却没有坚守岗位,跑到帐中偷学技艺,就在这当儿,曹军偷袭,魏延冲进大帐,四十九盏小灯,七盏大灯,都没碰到,偏偏一脚踏灭了中间的主灯。如果说魏延不是故意的,鬼才相信,蜀军中谁不知道丞相在跳大神禳星,谁不知道中间的主灯代表诸葛亮的命,魏延就是借口曹军袭击,故意踏灭关键的主灯。原因很简单,魏延看不上诸葛亮,认为他虽然有谋略,但胆子太小,不会有大作为;一意孤行,听不得别人不同的意见;心胸狭窄,打压和他有不同见解的人,老而不死是为贼。因此他就是想趁此机会消灭掉诸葛亮,给他腾出施展的空间。

诸葛亮长叹一声:“死生有命!”如果罗贯中至此打住,那么魏延对诸葛亮的看法都是猜测,甚至可以说成污蔑。但罗贯中又使出败笔,让诸葛亮在死前写下了锦囊,借杨仪的口,马岱的手谋杀魏延,为他出口恶气。这一举动坐实了诸葛亮心眼小,死了也要报仇。你说罗贯中是夸奖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在黑孔明心胸狭窄?

魏延造谁的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魏延有恃无恐,觉得终于有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的机会。按孔明死前的遗嘱,让蜀军撤兵。他却扬言说:“丞相死了,我还在。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死了而废弃国家大事呢。”可是杨仪坚决执行诸葛亮的遗言,其实杨仪和魏延不和由来已久。魏延认为自己勇猛过人,智勇双全,很傲慢,别人都让着他,而杨仪却看不起他,不用正眼看他,两个人形同水火。这次因为退不退兵的事,两个人更是互相咬在一起,派出的信使像走马灯似的,向阿斗刘禅告状,说对方造反。魏延更是做的绝,为了阻止杨仪撤退,他烧了栈道,结果跟随他的蜀军觉得他做的过火了,就四散逃走,魏延父子成了孤家寡人,被马岱杀死。杨仪用脚踩着魏延人头恶狠狠地说:“庸奴,让你再做恶!”下令灭了魏延三族。

从《三国志》记载看,魏延并没有想造蜀国的反,他是想造诸葛亮的反,杨仪的反,也许是被压抑太久,心情过于迫切,结果一错再错,掉进圈套,害了一家性命。

后来杨仪因为没有当上丞相,吐露心声,说:“诸葛亮死时,我如果带兵投靠魏氏,我现在不至于这样。”也就是说当年有反心的是杨仪,只是受制于魏延,才没机会造反。

其他网友回答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魏延不是故意的。《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和一百四回的故事。说有天夜脕,司马懿在曹营仰观天象,见将星失明,认为孔明有病,不久便死。但又不能十分肯定,就派夏侯霸带一千人马去五丈原哨探,如果蜀营壤乱,不出接战,就证明孔明的确生病了,便可安排趁势进攻蜀营。而这时,也正是孔明在蜀营军帐中,计划的七天七夜祈禳延寿的第六天之夜,代表孔明生命之光的主灯亦然明亮。孔明看到这个状况,很是高兴。孔明爱将姜维走入帐内,孔明并没有理会,继续披发仗剑,踏罡布斗,压镇将星。忽然寨外传来呐喊声,姜维正准备派人去问情况,魏延飞步入帐报告说:魏兵到了!由于脚步急促,人带风至,竟然把主灯给扑灭了。孔明见状,弃剑于地,长叹一声说:“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也吓坏了,跪地请罪;姜维拔剑欲杀魏延,孔明制止了。对姜维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此时,孔明失去了精神支柱,吐血数口,卧倒床上,又对魏延说:“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魏延领命,引兵杀出营寨,追杀夏侯霸二十里而回。

《三国演义》是一部名著,这毫无争议,但对人物及情节的描写也有牵强之处。罗贯中为了给后回魏延不顾大局,闹内乱张本,在此安排魏扑灯,先结束了诸葛亮的精神生命。然而,仔细揣摩却有失粗糙。其一,魏延巡营,发现魏兵来探视,不可能自己放任不管,而亲自去向孔明报告。其二,谨慎小心如孔明者,不可能在祈禳之处不设专责护卫,而由魏延一路疾入。其三,姜维在场,不可能不守卫入口,而在一傍闲站观看。其四,姜维要杀魏延,魏延不可能一声不发。罗贯中在此描写诸葛孔明的大度,姜维的激忿,魏延的鲁莽,而忽略了情节的真实。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被魏延撞破,打碎了七星灯,以至于续命不成。然而仔细琢磨一下这件事,处处都是漏洞,魏延恐怕只是环节中的一个小棋子,并不是真正的末后凶手!

诸葛亮的七星灯续命法,先不说符不符合科学价值观,只说诸葛亮将这个大一件事只告诉姜维一人的做法,足以看得出这件事很神秘,不能被外人知道。姜维是诸葛亮信任的人,受了委任,承担这次施法的安保工作。

可他的安保工作却做的很一般,按照文中的细节,在魏延进门前,诸葛亮已经听到了嘈杂声,他正准备派人去看一看时,魏延创了进来,七星灯被灭。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大功既成之际,有人在他身旁。这个人正是诸葛亮唯一告知的心腹姜维。 姜维自知此事重要,本应该一步不让的守在诸葛亮的账前,避免任何人的打扰,但他却选择了守在帐子里,在一旁观看诸葛亮的整个施法过程。

这个选择本身就很诡异,当然,还有更奇怪的一点,那就是诸葛亮的帐子外,本应该有许多人看守,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人更不应该走开。可谁料想魏延进入帐子没有费吹灰之力,想来那些看守军帐的人已经被提前调开。这个人是谁,恐怕大家已经明白。

在魏延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后,姜维直接挥剑要啥他,这种行为与明晃晃的借刀杀人有什么区别。诸葛亮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制止了姜维。说来也巧,诸葛亮七星灯灭,他会死。直接导致灯灭的魏延也活不成。这样一来,在诸葛亮死后,直接掌握蜀国大权的人就成了姜维,而资历最老又颇不服姜维的魏延也因此而死。这个计谋若是成了,唯一的获利者不正是姜维。 可惜,看出这一切的诸葛亮没有让事情顺着姜维的想法进行,他保下了魏延。只是魏延最终还是因为挡了别人的路,未得善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