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主张(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思想的有哪些)

网友提问:

诸子百家他们几家主张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优质回答:

1、儒家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5、名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6、阴阳家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候,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铁器应用逐渐普及、牛耕的方式逐渐普及。这两项技术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社会关系随之改变。

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春秋战国的社会剧变:“铁器与牛耕”这两项技术推动生产关系改变

原来人们使用的是青铜或者石头制作的农具、耕地需要人力拉犁,而有了铁器和牛耕之后,生产方式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青铜和石器方式效率低。青铜软、石头脆,犁地刨地都不够深,因此种子生长环境不好,土壤的肥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有铁器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第二,依靠人力拉犁,需要集体作业,单个家庭无法生存。犁地至少需要一个人扶着犁,前面拉犁的还需要两三个人,一个人根本拉不动。而有了牛耕之后,一个人就可以犁地了,个人和家庭独立生活成为了可能。

以上两者合到一起,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来的人,只有大家在一起共同劳动,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

现在的人,依靠个人和家庭就能独立生存了,而且比原来要活得更好。

因此,人们纷纷离开贵族,自己去开垦荒地独自生活去了。

这样一来,国君面临的局面也变了:

原来国君分封子弟、家臣,他们再分封下一级贵族,底层民众则依附于各级贵族生活。

国君想要钱粮、士兵,就得向下级子弟贵族和家臣贵族去要。因为贵族数量有限,国君能动员的力量其实也很有限。

有了铁器和牛耕之后,情况则变为:贵族成了空壳,国君直接面对众多的自耕农。

到此,可以概括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总体变化为:

生产力(技术条件)向前发展,促使人们离开贵族,变为自耕农;

贵族分封制随之解体,社会变为国君面对众多自耕农家庭。

因此,各个国家面对这种社会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诸子百家为了应对这种社会剧变,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诸子百家的思想较多,很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纵横家、阴阳家等,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家:儒、道、法。

贵族分封制解体、自耕农社会崛起,国君们能动员的力量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整个社会一片动荡,杀人盈野。

这种局面当然是不好的,因此,为了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儒道法三家分别拿出了自己的主张。

这三家的主张,简单概括为:

儒家认为:过去那一套(诗书礼乐)很好,现在礼崩乐坏,所以我们应该复古;

法家认为:过去那一套不灵了,现在社会已经完全变了,所以我们应该变法;

道家认为:过去那一套不好,现在的社会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无为。

我们分析其实质可以发现,儒家推崇的是贵族分封制那一套做法(当然后来由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但贵族分封制解体了;法家则是顺应分封制解体、自耕农为主的社会,提出变法,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道家则否定了过去和现在,主张不要圣人和制度,无为、顺其自然就好了。

儒法道对世界的态度泾渭分明,儒家恋旧讲究秩序、法家务实会办实事、道家则超脱顺其自然。

其实这三家的做法合起来就是完整的解决方案了:乱世的时候需要务实的法家来解决实际难题;稳定下来后则需要用道家思想,让社会自然恢复;社会发展起来后需要用儒家建立人的精神秩序。

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每个王朝的实际政治都是儒道法并用。

比如汉朝,汉初因为经过长期战乱,人少地多,此时采用道家超脱的态度就可以了,人们自然努力生产,人口滋生、经济增长。等到社会都富裕起来之后,就要用法度约束人们,法家发挥作用。等到法制制度相对紧绷之后,就用儒家教化那一套,引导和控制人们建立精神秩序。

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其实都是儒道法三家的混合。就像红黄蓝三原色能配出世间各种颜色一样,儒道法三家混合就能应对各种政治局面。有时候法家多一点,有时候道家多一点,有时候用儒家多一点。

结束语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促使贵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其实可以看做一种“去中介化”;在国君和百姓之间,贵族逐渐成为能耗高、低效的中介,变法就是用制度去除这个中介,让供需双方直接发生联系。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其结果是儒道法三家脱颖而出,占据了主流政治领域。

而在非主流政治领域,其实墨家一直在发挥作用。比如每到衰世,底层人们呈现出的团结互助、共同起事,就是墨家精神在起作用。

还有如阴阳家,成了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一直在影响着一小部分人。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法家:

讲究一切皆断于法,法令一出,任何人都得遵从,即便是皇亲国戚。

墨家与儒家堪称难兄难弟:

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志在制止战争,还百姓以安乐。孔子则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制,希望恢复周礼。春秋战国本为乱世,非攻止战自然也就是个笑话。

道家:

倡导逍遥自在,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安闲自在。他们渴望恢复到小国寡民,路不拾遗的上古时代。

兵家:

他们混的还算不错,国家需要争夺地盘,争夺地盘就需要战争,兵家自然能够名利双收。

纵横家:

苏秦张仪更不必说了。他们仅靠一张嘴一个舌头就能吃遍天下,把各国君主玩弄于股掌,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大势。

名家:

热衷于诡辩,总是弄一些诸如白马非马的奇谈怪论,于治国用处不大。

阴阳小说家:

四处游荡,靠编故事养家糊口。

农家:

热衷于制造各种工具造福百姓,最是务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