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达了诗人)

网友提问: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什么大晚上,渔船还下湖,王维是咋想的?

优质回答: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白天的雨后。古代诗人很喜欢写鱼,写钓鱼,写渔隐。古画上也有不少描绘渔溪之乐的,他们很喜欢在江边,溪边,隐居垂钓把玩。如唐代的烟波钓徒张玉和,他留下的诗词不多,但有一首《渔歌子》,其中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就足够安慰后人了,何须其多!

唐人诗“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却使人引起无限遐想,披蓑戴笠,做一个不问世事的渔翁,忘怀得失,忘记尘事。手持钓竿,静心江边,不管钓到或钓不到鱼,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是别人体会不到的!“筑了一座安乐巢,闷来把琴敲,馋来把鱼钓。钓到一尾金色鲤鱼,作了美佳肴。吃了个醉醺醺,乐陶陶,直到睡梦中,把愁山推倒!”这情这景,足以比得上世外桃源了!

王维摩诘,你是李白之前最伟大的诗人,音乐家和画家!本来你就是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来你就心清如水,本来你就想到隐居,可是一场大动乱却把你从天上拉到地狱。从此,你不问世事,终南隐居。你还能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那样火热的诗句吗?你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你早有的情怀马?你十六岁就写了《洛阳女儿行》,其中的句子“可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寄情浣纱女,有才无人问。那些皇亲国戚,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与行尸走肉何异?我们的王摩诘,却披褐怀玉,与浣纱越女差多少?那情那景怎叫人释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你是逢到一个小家碧玉般的采莲女,引起你几多遐思?“涉江采芙蓉,莲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你怜香惜玉,她是你心中的婵娟吗?说不定远方还有一个你心目中的南国佳人!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只见浣花石,不见浣花人”,过去的西施浣纱,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佳话,留给人的是无限美好的遐想。如今浣花女近在眼前,怎能不叫我们的诗人浮想联翩呢!杜工部说“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这是对火热生活的歌颂。我们的维摩诘,也是对青春期女性的赞颂,是对新生活的赞颂。诗人的心境是超脱的,没有任何尘埃,完全是出泥不染的君子。“莲动下渔舟”,摩诘!你的诗就是污泥浊水中摇曳多姿的清莲,滋润你的是山间汩汩流淌的雨后山泉!

其他网友回答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这是荷塘月色中的话,明月松间照的夜晚,去采莲,非常有诗意[捂脸][捂脸][捂脸]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在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虽晚,却有皓月当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诗人先写‘’竹喧‘’而‘’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和更富有诗意。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