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营洲:什么是中医学中的“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看眼睛的不同分区来诊断不同脏腑疾病的一套方法。
如同中医把脉,是通过两只手的六部脉象来诊断不同脏腑的病证。
再比如中医望诊中的望面部,是根据面部的不同分区所对应的脏腑器官来诊断疾病。
再如同耳穴疗法,也是通过耳朵上的不同部位来对应人体的不同脏腑器官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是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的一个具体表达形式,就是说,身体上的某些局部包含了整体的信息,于是可以通过对局部的分析来诊断整体的病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上理论有人也会从“生物全息”的角度去理解。
再具体到五轮学说,是中医依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观点将眼部组织分为5个部分,然后与五脏分别联属,并依其各自所属脏腑的生理特性命名,取类比象的冠以“轮”字,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最终用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指导眼病的诊断和治疗,这就是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最早的理论是源于《内经》中眼与脏腑相关的理论,然后后世又逐渐完善成“五轮学说”并一直沿用指导临床至今。
脏有所病,可现于轮,以轮为标,以脏为本。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
《内经·灵枢·大惑论》中的原文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窼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这段论述是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会上注于双眼,双眼跟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于是我们就可以透过对眼部的分析来推演出对五脏六腑的诊断。同时这段论述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瞳子、白眼、黑眼等眼的部位,并大体说明了眼的各主要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然后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五轮的对应关系如下:
水轮(肾):“骨之精为瞳子”。瞳子是指瞳神,瞳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瞳神是指瞳孔,广义的瞳神是指视网膜、视神经、葡萄膜及其眼内组织。而五轮学说的瞳神按照现代医学的解剖来讲应该是指广义的瞳神。中医讲肾主骨生髓,肾又主水,所以“骨之精为瞳子”对应肾,为水轮。
风轮(肝):“筋之精为黑眼”。黑眼就是指黑睛,即角膜。中医讲肝主筋,五气中对应的是风,所以“筋之精为黑眼”对应肝,为风轮。
血轮(心):“血之精为络”。血络是指内外两眦部血络,中医讲心主血,所以“血之精为络”对应心,为血轮。
气轮(肺):“其窼气之精为白眼”。白眼就是指白睛,包括表层的球结膜及里层的巩膜,质地较坚韧而色白。中医讲肺在五色中对应的是白色,同时肺主气,所以“其窼气之精为白眼”对应肺,为气轮。
肉轮(脾):“肌肉之精为约束”。约束是指眼部的上下胞脸,中医讲脾主肌肉,所以“肌肉之精为约束”对应脾,为肉轮。
讲完以上内容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五轮学说是把眼部划分为瞳神、黑睛、两眦、白睛、胞睑5个部分来对应五脏。但《内经》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则是说明五脏六腑都和眼有关。
注意,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从两种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微观看眼睛和宏观看眼睛的区别。
再比如,中医讲各脏与官窍的对应关系时,还会说,肝开窍于两目。所以眼睛各个部分的病症表现还都可以从肝脏来入手分析。
所以古人很智慧,针对眼睛就从多个角度来给后人提供了思考的切入口。
在具体的临床诊断上,五轮学说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具体来说,轮之有症,可测脏腑之病理改变,脏之有病,可现于轮。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红眼病,白睛都是红的,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肺,所以临床辨证时就可以提示,不要忽略可以从肺热入手去考虑。
再比如,脾主肌肉,脾虚日久,上下眼睑就可能会因为无弹性而下垂。于是反过来,临床上治疗眼睑下垂,也多从脾胃入手去治疗。
当然五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着生克乘侮的关系,所以在强调五轮学说指导辨证论治临床意义的同时,不可分割开来看,切勿机械去理解,而必须全面分析,才有可能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