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优质回答:
就算不是赵括输给白起,廉颇最后也得输给白起,赵括替廉颇背了这个黑锅而已。唯一的区别是,赵括让失败提前到来。(见仁见智,欢迎拍砖)
这样说可能会被很多人拍砖,因为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赵括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连他的父亲赵奢都不看好他,临终断言赵括不可大用,他的母亲甚至请求赵王,如果坚持用赵括为帅,一旦失败,请求家族免受株连。而秦国之所以采用离间计,恰恰也是认为赵括没有带兵经验,不堪大用。
所以,对于长平之战,很多人可能固执地认为,如果继续让廉颇为将,赵国的惨败可能会避免,赵国可保无虞。
事实真的如此吗,廉颇真的能抵挡住秦军吗?未必!
抛开高深的历史发展趋势论,诸如秦国的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等等。就当时廉颇对秦防御相持的策略来说,本身也许就是错误的。
战争开始,廉颇主动采取坚守不战的战术,试图和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秦国经过多年的国力积累,不仅军事实力在各国首屈一指,综合国力也十分强大。事实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国力的影响,消耗战使赵国的人力、粮草、军械补给比秦国更加困难,三年对峙,赵国先后增兵接近50万,物资上的巨大消耗和长期对峙带来的士兵气势上的严重影响,让赵国已经完全落于下风。长期不战,对赵国统治阶层也产生很大的心理焦虑,这其实也是秦国反间计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于是,当赵国的统治阶层看到消耗战并没有给赵国带来胜利,反而加剧了赵国的负担时,内心不免出现严重的焦虑感,恰在这时,秦国的反间计出现了,赵国为求速胜,迅速把赵括推向战争前线。
其实,赵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是仅次于秦国的军事强国,有着非常多的杰出的将领,赵奢、李牧等都曾多次大败秦军。赵国在和匈奴胡人多年的战争中,锻炼出了十分强大的战场攻击力,赵国并不擅长防守。如果廉颇不一味的采取防御的策略,至少不那么长时间的坚持防御战,适时变化策略,长平之战的结果或许真的很难预料。
赵括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历史的舞台,虽然有轻敌和不查敌情的因素,但就当时整个的战局来看,只怕任谁都难以扭转战争的败局。赵括只不过替廉颇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又恰恰因为自己和廉颇相比是个菜鸟而承担了历史的骂名。
而最后的突围之战,赵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血染沙场也绝不投降,也显示了身为统帅和良将之后的血性!
欢迎拍砖!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只是赵括是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将,赵国失败这个锅自然由他来背。
1.最根本的败因,赵王摇摆不定。
赵王这个人,对于战略制定决策犹豫不决。他的这个弱点多次被秦国利用。
开始的时候,赵王是想和秦国求和的,所以派人出使了秦国。没想到,反而被秦国利用。秦国热烈招待赵使者,并把这信息传递给魏楚两国。魏楚以为秦赵就要罢兵言和了,就不出兵帮助赵国了。所以,秦国在外交上顺利的把赵国孤立了。
秦国又利用赵王急于出击的心里,用反间计,把一直坚守不出的廉颇,换成了赵括,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
2.其实,打仗比的是国力,赵国派谁来都一样,早晚都会败。
赵国那个地理位置,山川多,四战之地,又不喜好农耕,君王昏庸。
反观秦国,商鞅变法后,奖励农耕,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君臣战斗意志远超赵国。
对比出赵国农业比之秦国的先天不足。
3.长平之战时,双方后勤。
打仗,后勤很重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秦国可以将大量粮食沿渭河、黄河、汾河通过水运,从关中直接运到长平前线,距离不足200公里。
而赵国,虽然长平在赵国境内,但长平通往邯郸的交通太差了,需要翻过太行山等大山。
在古代,水运明显比走山路的陆运快的多。
所以,赵国后勤比不过秦国。
4.赵国的情报太落后了
赵国把廉颇换了,秦国立马就知道了赵军换主帅了,而且知道是赵括上场。
反观秦国这边,把白起从韩国前线换到长平,赵国一点反应都没有。
要知道,白起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打出威名,把六国揍了一遍。
要是赵国知道秦主帅是白起,可能就会更加小心,而不是中埋伏,被分割。
5.赵括与白起
赵括,军事理论厉害,但是一次实战都没有。
白起,早就战功累累,从一个小副将,一路升到武安君,七十余战,无一败绩。
所以,高下立见。白起打仗的才能,赵括远远比不上。
6.赵括失败的直接原因
赵军被断粮46天后,赵括忍不住了,亲自率兵突围,自己被秦军射杀。
主帅已死,十几万赵军群龙无首,一下子就崩溃了,只能选择投降。
但是,赵括还是有能力的,能在实力差距那么大,后勤又被断的情况下,在战神白起面前,坚持46天,就足够证明赵括的军事才能也很高,至少比秦国长平之战前主帅王龁强。
赵括被围的46天里。秦王亲自出面,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长平战场。而赵王,一点作为都没有。
所以,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赵括头上,赵王负主要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应该为“不只是因为纸上谈兵”。为何这么说?因为,有句话说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打仗也是这个道理,战争是双方的事,只有两边条件都达到了才能决定结果。
诚然,赵括赵大公子,是个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可以说,赵括仅仅是个从小听父亲故事长大的一个还没长大的小屁孩,对于带兵打仗之事基本不懂,否则秦国也不会对他和廉颇施行反间计了。再说白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家”的代表,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身经百战,被封为“武安君”,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喜欢叫他“杀神”,跟这样一个人对阵,你别说纸上谈兵的赵括了,就算是其余6国的一些将领都自愧不如,所以笔者认为,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不仅仅只是赵括的问题,白起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假如廉颇仍然负责领兵,结果或许仍然如此,只是时间问题。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