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的凤雏庞统,到底是真的有奇才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优质回答:
庞统之所以家喻户晓,一方面与名仕庞德公的那句“卧龙凤雏,二人的一可安天下”的评价有关。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必定是真才实学。而非赵括纸上谈兵之流可比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曹操败袁绍于官渡而奠定北方基业。孙策荡平六郡而割据江东。刘备取荆襄夺巴蜀成鼎足之势。而庞统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智囊,怎么可能是泛泛之辈。那么为何庞统没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生不逢时。
庞统及冠出仕时,曹操平定北方,身边有郭嘉荀彧等辅佐。根本不会考虑年轻的庞统。而孙权也在周瑜鲁肃的拥戴下坐稳江东。庞统与诸葛亮一样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不同的是诸葛亮卧在隆中待价而沽。而庞统毛遂自荐,最后只混了个周瑜帐下功曹的官职。至于连环计不过是演义杜撰,船是曹操自己连起来的。与庞统毫无关系。周瑜死后对于庞统来说本可以是个契机。但是痛失爱将的孙权估计是哭糊涂了,竟然以貌取人,最后白白将庞统送给了刘备。
其次:未得其主。
刘备在一番试探后,最终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可是谋主,庞统初至便高居显位,想必老谋深算的刘备对于庞统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就在此时,踌躇满志的庞统终于迎来一个扬名天下的大契机,西征巴蜀。照理说,西川内有张松法正策应,又得到了完整的西川军事防御详图。取下西川应该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庞统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抗着仁义旗号的刘备拉不下脸儿。对于庞统和法正定下的斩首计划犹豫不决。不仅贻误战机,也间接造成后来庞统身死。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三十六岁。而距离庞统从幕后走到前台的时间仅仅一年多。根本来不及建功立业。所以不是庞统不出色,而是刘备配不上庞统的才华。
最后,我认为庞统具备真才实学。只不过军事生涯太过短暂,被历史埋没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的凤雏庞统确实是奇才,不从三国演义分析,我们从陈寿写的《三国志》分析。
庞统年青时,才名己扬。《三国志》记载,庞统年少纯朴,不显聪慧,统二十岁时,与名士司马徽谈论一天一夜,司马徽惊讶于统才识,庞统的才名开始传扬出去。
庞统施政有方。庞统受本郡任命为功曹。庞统秉性注重人伦道德,尽心尽力于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坚立道德榜样,广为流传,以德育人。
庞统识人之明。周瑜去世了,庞统扶送周瑜灵柩到东吴,东吴很多人士都听到过庞统的声名。当庞统辞别吴主西归荆州时,这些人便齐聚在昌门相送,陆责力、顾劭、全琮都赶来了。庞统说:“陆君可说是匹驽马,但实际却有余力;顾君可说是条驽牛,但却能负重而道远。又对全琮说:“您乐善好施敬慕美名,颇类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
庞统毛遂自荐,受刘备轻视后,不理政事,吸引刘备关注。刘备兼任荆州牧后,庞统以州从事身份代行耒阳县令,因不理县政,被免除官职。东吴将领鲁肃写信对刘备说:“庞士元不是一个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让他担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务,才能让他施展高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提过此类建议,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作一番深谈,于是十分器重庞统,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刘备对庞统的亲密信任仅次于诸葛亮,庞统由是与诸葛亮一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刘备妇仁之仁,不忍杀刘季,导致庞统在平蜀中死亡。如果此时,刘备听庞统建议,蜀地己得,少折损兵马。显示庞统出色军事战略眼光。
庞统随刘备入蜀,益州牧刘璋在涪城会见刘备,庞统向刘备献计说:“乘今天晤会之机,可将刘璋抓住,这样将军不需劳师动众即可坐得益州。”刘备说:“刚入别国,恩德威信尚未建立,这种事是不能做的。”
庞统献平蜀三策,显示庞统出色机事才能。
上策。刘璋返还成都,刘备承担起替刘璋北上征讨汉中张鲁的使命,庞统再次劝说刘备:“暗中选派精兵,昼夜兼程急行,抄小道袭击成都。刘璋既缺乏领兵作战的才干,又素来没有预防戒备,我方大军突然赶到,一举便能夺得成都。
中策。杨怀、高沛,乃刘璋手下的名将,他们倚仗手中的强大兵力,据守白水关,听说他们曾几次写信劝说刘璋,要刘璋把您打发回荆州。将军未到达白水关时,先派人去告知他们,就说荆州形势危急,准备回军救援,同时下令我军将士整理行装,佯装即将撤还的样子。杨、高二人既钦佩将军的英名,又高兴您撤离益州,估计他们一定会轻装前来拜送将军,将军可乘机下令将他们捉拿,进而进关收编他们的军队,迅即挥军攻打成都。
下策。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兵马入蜀,然后慢慢设法一步步攻占益州,如果犹豫不决而滞留此地,必然陷入严重的困境,切不可如此长久拖延啊。”
庞统的可悲下场,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庞统的死,刘备负有责任。
刘备采纳庞统所说的中策,随即用计斩杀杨怀、高沛,回军进攻成都,所过郡县纷纷被攻克。刘备军队进围雒县,庞统率军攻城,被乱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根据《三国志》分析,庞统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只是英年早逝,未能象诸葛亮那样在历史上英名远播。
其他网友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细数三国的英雄人物就不能忽略掉凤雏庞统,那么正史中的他到底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还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呢?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而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这是《三国志·庞统传》中的一段,可见陈寿对庞统的评价是很高的。
而且庞统虽然英年早逝但也做出了许多功绩,首要的就是促使刘备进军西川,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家鼎立之势,曹操占据中原,孙权雄踞江东,只有刘备还委身从孙权处借来的荆州四郡栖身。刘备身边的群臣都一致认为必须抓紧夺取益州,而刘备却碍于自己仁德之名犹豫不决,此时正是庞统一番话让刘备下定决心。史书记载庞统和刘备对话说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而在刘备进取西川是庞统也是军师,并献出上中下三策,刘备从中选择中策,从行军打仗到战略谋划都是庞统一手经办的,可见庞统作为刘备夺取益州的首席谋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他还识破了高沛,杨怀的行刺之计,保护了刘备的安全,调解黄忠,魏延争功在军中也颇有威望。只不过天妒英才,在攻打雒时,庞统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幸被流矢击中身亡!刘备对庞统的死极为痛惜,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追賜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也打乱了《隆中对》的计划实施,对蜀汉后期埋下了隐患《三国史论》中说到:“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可见历史中的庞统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可惜天妒英才,中箭意外去世。不过却也在三国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网友回答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绰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刘备因为一直缺乏为其出谋划策的谋士而颠沛流离,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庞统崭露头角被重用
一直到了荆州三顾茅庐请出卧龙诸葛亮,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后,通过攻城掠地,才有的第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这时候,庞统走进了刘备的视线。刚开始刘备看庞统长相丑陋,只是让他在耒阳当了一个县令。
后来张飞巡查到耒阳,发现庞统是个人才,堪当大任,就带他来见刘备,再加上又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极力推荐。
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于是,刘备召见了庞统,两人谈天论地,刘备感觉庞统确实有大才,对他颇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一样同为军师中郎将。
积力劝说刘备西取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劝说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况且刘璋与我同宗,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况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事定之后,给刘璋一块封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现在不攻取益州,到时候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就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黄忠和魏延等将领,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出谋划策,助刘备取益州
刚入益州之时,庞统曾献计直接拿下刘璋,速取益州的计谋,被刘备否决。后来刘备率军停在葭萌关,广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认为时机成熟,就借口刘璋不给足粮草和士卒,准备攻打刘璋。
刘备问计于庞统,庞统就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中策比较稳妥。刘备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
可是,在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射中而亡,死时三十六岁。
落凤坡英年早逝
庞统英年早逝,实属可惜
刘备一生,知人善任,可与曹操媲美。从他重用庞统时言听计从,到失去庞统时的痛不欲生,可见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刘备重用,诸葛亮和鲁肃大力推荐,张飞又推崇,所以庞统绝不是像赵括那样的纸上谈兵,而是确有真才实学。他是间接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的大功臣。
刘备每次提到庞统,都会痛哭流滴,可见刘备对失去庞统是多么的悲痛。
庞统死后,刘备不光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还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庞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有谥号的大臣。连法正都没有这样的待遇。由此可见,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确实很高。
其他网友回答
凤雏庞统,庞士元,乃高士,甚至还高于诸葛亮,但低于郭嘉,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谋士,军事家,战略家,可惜面貌丑陋,年轻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