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赵括兵败长平的启发)

网友提问: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赵括真正的问题在于实战经验的不足,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就真的很难去说了。毕竟那时的赵国庙堂还是上下同心协力的,赵孝成王即便不能称之为英明神武那也不能说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在那个时代还是颇有建树的。这样一个赵王,这样一个庙堂面对着生死存亡的长平战场,即便是受到了秦国的离间,那也不至于把一个泛泛之辈,甚至是平庸无能之辈送上主帅的位子。这样就能说明赵括是能打仗的将领。当时的长平战场,赵国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赵国庙堂四处借粮而又处处碰壁,所以说赵国只要选择继续打下去,那么换谁做主帅结果都是一样的。从古至今的战争打的都是军队士气,朝野战心,国家实力三者缺一不可。秦赵两国连年大军对峙,粮食消耗巨大。可是秦国拥有成都平原,关中平原两处天府之地,粮草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而赵国则无粮可用。赵括到达前线后可以在粮草短缺,甚至可能已经断粮数日的情况下组织起有效的进攻试图破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长平之战是赵国败给了秦国而不是赵括败给了白起。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作为最后一任总帅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但不该由他承担全部责任。

1)长平之战本不该发生,当时秦军已经把韩国打得一分为二,而且韩王也是举国投降,但是北部飞地上党郡的郡守却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国君臣也是经过激烈争论后接收了上党郡,成功地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在这里贪婪的赵王和群臣都不能推卸判断失误的责任。

2)长平之战正式打响后,赵国总帅廉颇起初也是采用积极进攻的战术,结果打了几次败仗,于是干脆发挥自己善守的特点,建立坚固的营垒固守了一年多,成功地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这里先提一下赵国的国情,赵国是一半草原一半耕地的国家,北部地区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袭扰,名将李牧长期驻守在北部边境抵御游牧民族,赵王授权李牧使用当地的税收。长平之战几十万士兵在前线耗费了一年多时间,两线作战的赵国的粮食产量和储备捉襟见肘,可前线的廉颇还在不断地催促粮食供应。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让赵国上下对廉颇的不满日益增多,于是果断炒了廉颇的鱿鱼。

3)连母亲都认为赵括难堪大任,赵王为什么选了赵括当主帅呢?因为当时赵国上下急切需要打开局面,在这种氛围下主张全面进攻的赵括入了赵国君臣的法眼。说白了赵括是在执行赵国上下的军事方针。果然到了前线后立即取消了廉颇的所有防御阵势,坚决执行了赵王的进攻政策。在与秦军的对垒中,赵括中了白起的奸计,被一支骑兵部队抄了后路,断了粮道。赵括率部坚持了40多天,最后总攻突围时自己也被流失击中而亡。赵括应该是下了军令状,因此全家人都被杀,只有母亲跟赵王有约定,所以幸免于难。

千百年来“纸上谈兵”让赵括成了历史的笑柄,不过长平之战的责任不应该由赵括一个人承担。虽然长平之战赵国死了4、50万人,但秦军也损失了20多万人,可以说是惨胜。这里不想给赵括洗白,但我认为历史需要客观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

其他网友回答

几千年来那么多兵家都承认是纸上谈兵,不是你们能否定得了的,廉颇和赵奢在时尚能守主,是赵括自以为是,牛逼烘烘的主动进攻招至大败,成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纸上谈兵而流传千古的。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他绝对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前期廉颇败,骑兵损失了好多,后来赵括上,打得秦军损失很大,基本稳定了局面,甚至是呈主动形式,这才逼迫秦王换帅。白起属于偷偷领军的,后来败了,只能说他遇到了白起。从大局来说,秦国当时是上下一心的,赵国虽然也还可以,但是综合国力方面还是处于下风的。当时的战况,据说是赵括占据主动,而且粮草运输也方便,再加上当时秦军新败,赵括不知道换帅,于是带领军队本来想全歼秦军的,结果被白起引入了一个山谷内。被围后功山,没想到5000秦军居然死战不下,结果粮草不济,兵败。而且据说秦军当时围而不攻,坐等赵军不战自乱,结局也确实赵军乱了。据说后来考古发掘,有一个尸骨遭遇重创,死在了冲锋的路上,猜测是赵括奋力突围。所以,你要是按成败来说,他没本事,你要是按实际能力来说,他不弱,只能说他运气不佳碰到了战神人屠白起。顺便说一下,此刻的秦王并不喜欢白起,赵括不厉害,也不会启用了白起,从后来白起的下场也可以看出,秦王并不怎么待见他。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原因是高层怀疑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