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战国时的赵括和三国时的马谡谁的领军水平更高?
优质回答:
谢邀!
都被后世评为纸上谈兵,其实,后世的人好像比别人牛逼似的,好像由他领兵,就能打得过战神白起似的,真是可笑。
比较赵括和马谡,我们比一下他们的对手就行了,赵括败给战神白起,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第一杀神。马谡败给张郃,张虽然也是名将,但在三国时期,估计进不了前十。一个是战国第一,一个是三国前十之外,基本上可以判断,赵括的战力在马谡之上。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和马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纸上谈兵”的两个典型,两人均拥有较高的军事理论知识,但却缺少实际的带兵指挥能力,最终导致了战败。不过,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所处环境、面对对手各有所不同,如果想要比较他们谁的带兵能力更强,我认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客观。
两人理论水平均较高,但缺少实践经验
毫无疑问,赵括和马谡在军事理论方面的确较为出色,这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便有所体现。
关于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从这段记载来看,赵括经常和其父赵奢谈论军事知识,而其父赵奢都无法难住赵括。赵奢何等人也?战国时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曾在阏与之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连他都无法在军事理论方面胜过赵括,可见其军事理论之强。
△长平之战局势
而关于马谡,《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不仅深得诸葛亮器重,且经常与其通宵达旦的探讨军事。从诸葛亮对马谡的态度不难看出,对于其军事理论能力是比较信服的,有时甚至会采纳其提出的策略。
△街亭之战局势
不过,两人虽然在军事理论方面表现突出,但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并没有实际指挥军队作战的经历,这导致两人空有理论,却无法根据战场实际形势作出及时应对和调整,这也是造成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大败的原因所在。
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的不同之处
要比较赵括和马谡谁的带兵能力更强,必须要综合分析两人所面对的不同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到底有哪些不同:
△马谡
1、战略目的不同。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总攻,这是在廉颇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另说数月)而无法取胜,赵国面对国力远胜自己的秦国,在外交全面失利的情况下,已经很难撑下去的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从赵国决定换掉廉颇的那一刻起,赵国便只剩下了进攻一条路。而街亭之战,马谡的战略目的则是为了牵制和阻挡魏军,使魏军无法及时支援陇右,给诸葛亮收复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平定陇右争取时间。赵括的战略目的在于击败秦军,而马谡的战略目的则是阻挡魏军,从任务的难度来讲,赵括是要高于马谡的。
2、敌人实力不同。赵括的敌人是谁,是战神白起率领的秦军,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一生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指挥能力自然不必多说。而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秦国军力早已十分强大,山东六国也仅有胡服骑射后的赵军勉强可以一战。而马谡呢,马谡的对手是率领五万魏军的张郃,张郃虽然不失为三国名将,魏军的战斗力也不可谓不强,但显然是无法和白起率领的秦军相提并论的。此外,虽然蜀军兵力处在劣势,但赵括同样不知道秦国早已暗中换帅。因此,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马谡面对的可能是困难模式,而赵括面对的则几乎是地狱难度。
3、应对水平差异。赵括和马谡的战败均是由于自己的一系列指挥失误导致的,而这种失误又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所导致的,不过在面对失败的同时,两人却仍然体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差距。赵括在陷入秦军重围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秦军)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赵括在军队断粮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率领赵军坚守四十多天,直到自己突围身死,赵军这才投降。而马谡在陷入魏军重围后,《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载“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却是直接就遭遇了大溃败。因此,从这一点来讲,赵括显然是要强于马谡的。
同时,从指挥难度上来讲,指挥数十万大军的难度显然要比指挥数万军队要困难许多。
综上所述,两人虽然都在自己指挥的第一次战役之中遭遇惨败,但论率兵指挥能力,我认为赵括还是要强过马谡的。
其他网友回答
马谡与赵括指挥作战水平基本上是″半斤对八两”,都是典型的”书生领兵″,理论脱离实践!历史上之所以把这两个人作为军事史上失败的反面典型,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墨守阵规,死用兵法!而不是根据变化了的形式与对手而作出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先说赵括,他是赵奢之子,将门之后。自幼熟读兵书,讲兵论道连他父亲都辩论不过他。但是赵奢却不喜反忧,认为赵括只有舌辩之才,而无实际之能,只善夸夸其谈,却只是空洞不实。让赵括领兵打仗,只会失败不会成功!赵奢还让赵括之母牢记”异日有战,不可使赵括领兵!”结果不幸的是秦赵长平大战时,由于廉颇老将坚守避战,疲劳秦军,使秦国不能速战速决,消耗太大。因此秦国派间谍反间,″说什么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廉颇老而无用,无能为力″!而此时的赵国也因为战事久拖不决,自己的国力消耗也十分巨大,因而赵王不顾赵括之母和贤相蔺相如的苦劝,执意以赵括代替廉颇,由此带来赵括改变战术,自以为是冒险冒进而中秦国大将白起的计策,导致全军覆没,数十万大军被”坑杀”,几乎令赵国亡国!自此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硬杠秦国!直到最后亡国都末恢复国力;再说马谡,马谡是一名优秀的高级参谋人员,长于战术规划,短于实际应用!在孔明讨伐南中孟获之时,他所讲的”对南蛮攻心为主,武力讨伐为助。使孟获等诚心归顺,方可安定后方”的策略,使孔明深以为然!并且在其它方面的战术建议,也都符合实际,使诸葛亮很赏识他。因此才在伐魏之时,不顾先主刘备临终时的叮嘱″马谡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把防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言过其实的马谡。结果果如刘备所料,马谡重理论而轻实践,又自傲自愎,不纳忠言。最终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包围消灭!这一失败是致命的!不仅他自已身败名裂,也导致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毁于一旦!正是错用一人而使大局失利!总结讲,马谡和赵括如果单独作为参谋人员,或许会称职。如果当指挥官则必须从基层历练开始,经过多年考验,使其理论联系实践,方能担当大任!骤然加之大任,使其担负超过其能力的责任,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他们二人固然成了历史上“纸上谈兵”式的军事失败反面典型,但是重用他们的赵王及诸葛亮难道不应该负”用人失察”的责任吗?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真是纸上谈兵。因为从末经过战阵。而马稷则随孔明屡经战阵,街亭不过误判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马谡还好点!他给诸葛提出来的攻心为上,才有了七擒孟获,但是马谡此人只能当参谋,领不得兵的。赵括熟读兵书,只是实践经验为零,所以说他的潜力巨大,但不幸的是第一仗就碰上了白起,历史舞台上也没给他未来有任何的机会,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