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为什么失败的原因(赵国是在赵括时候灭亡的吗)

网友提问:

赵国为何失败?赵括是直接原因吗?事实真的如此吗?

优质回答:

我觉得赵括是长平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这个事情还是非常值得探讨一下的。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既然是统一就会有战争,有战争就会有胜负。那么从大势上来说其结果是秦国一定会胜利,赵国也一定会失败的。

虽然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具体的实践上却有可操作性。在秦国通过六国的前奏战争的长平之战中,其战争初期,赵国的将领是老谋深算的廉颇,采用以守为攻的办法,让秦国赚不到便宜。但是秦国自有他的办法,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使用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替换掉老谋深算的廉颇。

赵括虽然懂兵法,但是毫无实际操作经验。等真正上了战场以后就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不听取别的将领的意见,贸然出击。而此时秦国正好相反,换成了国内最厉害的武将白起。我想去掉两国秦强赵弱业已存在的客观实力来说,但看主将就知道战争谁胜谁负了。

在前线战场上,主将的作用是很大的,也是统帅一切的,赵国失败,其直接原因就与主将有关。所以说长平之战之所以失败,赵括是负直接责任的。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负主要责任,主要责任当然是赵王不辨是非,不辨忠奸,用了错误的主将。站在统一六国的天下大势来说,虽然他用廉颇也最终会失败,但是情有可原,使用赵括就难辞其咎了。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而是在整件事情上,赵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战略目标,赵国做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

最开始上党一投降,赵国就接纳了,以为秦军就算来也只是一场小战役。所以,最开始廉颇只是在长平这个地方做简单的驻守,兵来将挡嘛。

后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赵国感觉打不下去,居然主动跑到秦国议和,这就等于告诉秦国,我打不下去了嘛。最后,议和不成,就临阵换将,以至于全军覆没。

你再看看人家秦国,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而且,秦国随时可以做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为了对付赵括,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线。

在赵国眼中,长平之战就是一次关于利益的争夺。而在秦国眼中,一城一池皆为死斗。

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其他网友回答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略中山地,国势大振,良将辈出,晚年因继承人问题,饿死沙丘宫。

惠文王、孝成王继立,与秦相持。四年,秦击韩上党,上党守以地入赵,秦赵因此反目,两军对垒于长平。先期用廉颇,后免而赵括代将,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围邯郸,幸平原君引楚魏来救,乃解,自是国势大衰。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攻战更甚。赵悼襄王、幽缪王继立,此时平原君死、廉颇亡,李牧为将,获诛,赵怱代之,军破,以王迁降,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年,秦破代,灭赵以为郡。

史曰胡服虽强,建立非所。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