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太祖压制武人,是对唐末五代的兵事矫枉过正吗?
优质回答:
宋太祖重文抑武是由于自己发动陈桥兵变,得国不正而落下了心理阴影,害怕武将再次发动兵变,
虽然宋太祖主观上也许并没有以此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的确起到了预防军事叛乱的作用,
而其结果是让送失去了汉唐那样的开放扩张的大气象,在疆域上大幅缩减,在军事上显得弱势,
尤其是南宋,成为了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
宋代重文抑武的意识形态的确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军事起到了矫正作用,甚至导致了军事上的弱势,但要说矫枉过正恐怕并不恰当。
自宋建国以来,便未曾拥有过燕云十六州,因为石敬瑭拱手送出,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回到了汉人政权的统治之中,
唐代之所以出现藩镇割据,是因为患上了一种肢端肥大症,其疆域之大和藩镇的军事力量之强盛已经让唐帝国的制度手段无法掌控,
一般来说,社会变迁的速度要快于制度变迁适应社会的速度,
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雄才大略的君主,唐末就不得不维持着藩镇割据的局面,
最终的结果是唐帝国独木难支,轰然崩塌,五代的乱世出现。
藩镇割据最严重的地方还是燕云十六州这里,而两宋却未曾拥有过这块地方,
说宋代制度并未对唐末五代的兵乱矫枉过正的原因也在这里,
假如宋代拥有着燕云十六州,以其重文轻武的社会形态和新的政治制度,绝不会放任地方军事势力的过于强大,发生割据的可能性将会很小,
当然历史不应该做这种假设,那么从两宋的统治来看,一直都是外族入侵较为严重,而内部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威胁到朝廷统治甚至无法平定的叛乱,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不过是一群土匪,根本就不能与唐末藩镇割据的乱象相比,
自宋立国一直到崖山灭亡,都没有出现任何威胁政权统治的内部割据现象,可见宋代的制度对内部统治是极为有效的。
天下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更加害怕怎么失去,这是一种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味药便是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惜世上怎得两全法,政权内外具安心,汉人王朝的尊严可以说在两宋时期丢尽了,
要说矫枉过正在此也可以体现,由于唐末以来少数民族的崛起,中国这片土地上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了。
辽宋西夏金并立,要不是以汉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将宋立为正统,这又会成为一个春秋时代,
在应对外族入侵的问题上,宋显得不够强势,疆域逐渐被侵蚀,最终剩下了南宋这一割据一方的小朝廷,
好在其经济强盛可以用钱来买和平,重视知识分子也造就了文化上的繁荣,
但无论经济怎样发达,文化如何兴盛,在军事上的弱势和主权的沦丧总会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所以宋无论如何在国人心中的观感都比不上汉唐,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无奈的矫枉过正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上人间文史鉴】文鉴心,史鉴人,影鉴意。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的大宋由兵变而来,他统治天下的主导思想是压制武将,这明显是害怕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朝代更替如儿戏的现实。
唐朝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盛行,导致藩镇权力过大,军政权都在藩镇一把手里,不听朝庭指挥。再加上,黄巢起义,各地以镇压黄巢起义为名,加据了藩镇的壮大。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混乱的五代十国拉开了序幕,在频繁的朝代更替中,出现了五代十国第一名君,周世宗柴荣,他是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后周的第一个皇帝是周太祖郭威,柴荣是他的养子,柴荣志向远大,文治武功,励精图治,制定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天下,亲征北汉,灭后蜀,逼南唐称臣,但不幸的是在北伐辽国途中,突发疾病,不久身亡。年仅7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符太后垂帘听政,孤儿寡母,这也给了赵匡胤可乘之机。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遥身一变成了皇帝,为防止他的故事再次重演,“杯酒释兵权”,让武将们解甲归田,交出兵权,享受生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他的统治。此举也造成朝中无良将可用,堂堂大宋,谁都欺负,直至靖康之耻和崖山一跳的可悲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