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将地位有多低(宋朝对武将的态度)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宋朝的武将地位?

优质回答:

按照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规划宋朝应该要采取文人与武人共举的格局。宋太祖赵匡胤因武力而代周,有鉴于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混乱,宋太祖强力推行抑制武人抬头的政策,但是此时他要培育的文人还没有成气候,他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如果,我们暂且假设一下,宋太祖能够执政长一点,将自己的战略规划落实的更彻底一点,宋朝能够形成武人、文人并举的局面。宋朝的结局也是另一种景象。再说了,继位之君宋太宗赵光义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为了加强自己的执政地位,自然对宋太祖的执政理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调整。

其他网友回答

语说漫谈来谈谈宋朝的武将,说到宋朝的时候,我们都是知道经济发达,但是军事上却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人的长期压制,而人们在说到宋朝的国情的时候,往往都是知道“北宋无将,而南宋无相”,但是总体而言,宋朝的历史上虽然有着类似于杨家将和呼家将等演义,但是这些演义的成分更多,而他们名将的属性则又有些不够资格,当然也有着像岳飞、韩世忠、狄青等名将出现,但是对比其他历史时期,宋朝的名将质量不高,缺少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甚至力挽狂澜的名将,尤其是像汉朝韩信、卫青和霍去病、以及唐朝李靖、李绩和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类的顶级名将,所以一度有人认为宋朝缺乏名将。

当然两宋能够延续300多年的时间,没有名将是不可能的,但是顶级名将确实一个没有,这个也是事实,很多人认为岳飞就是古代的顶级名将,但是我们认真去看岳飞的战绩,并没有一场像古之名将韩白卫霍或者李靖、李绩等人的战绩,而且岳飞更多的是攻打农民军,在《宋史》中我们能够看到: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又擒贼杜叔五、孙海于东明。二年,贼曹成拥众十余万,由江西历湖湘,据道、贺二州。命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付金字牌、黄旗招成。

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郾城大捷,《宋史》的记载:大军在颍昌,诸将分道出战,飞自以轻骑驻郾城,兵势甚锐。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汝!”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术果至,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不得不说这一战岳飞确实打得漂亮,但是这里面也有着金兀术主动遁走的原因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即便是大捷,但是岳飞的战绩或者说杀敌人数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这一点其实就是说明可能这一战虽然胜利了,不过杀敌人数并不是十分可观,而古代编撰史书的人往往都是为尊者讳,而岳飞之所以有着如此大的名声,甚至成为了武圣人,其实他的精神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宋朝的武将,始终是收到了文官的压制,这一点其实我们不用去看史书,就是一部《水浒传》就能够让大家看得明白,高俅是太尉,手下一大群武将,可是高俅就是一个文官,就是清风寨的花荣和刘高都是知寨,但是花荣的武知寨却在刘高之下,其实这就是宋朝的武将地位的一个典型体现了。

而宋朝立国三百年的一直践行的制度就是重文轻武,即便是在两宋之际也是这样的情况,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制度,其实就是源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规划,我们都知道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就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黄袍加身”,当然赵匡胤是不承认的,而在史书上也不会体现出来这一点,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也就明白,如果他不知情,怎么就要一定推举他成为皇帝呢?怎么就这么巧契丹就犯边了,可是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怎么契丹犯边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呢?

也正是因为赵匡胤是身为武将夺取的政权,而且自从唐朝被朱温灭亡之后,无论是梁唐晋汉周还是十国都是地方节度使夺取政权,而且赵匡胤也走的这样一条道路,为了避免武将效仿赵匡胤的做法,自然不希望这些佣兵自重的武将们威胁大宋朝的江山,那么能够怎么做呢?只有打压武将,甚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武将的权利,所以宋朝的历史上没有出现一起武将造反的情况出现。

所以称为皇帝的赵匡胤,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功劳最大的石守信等兄弟的节度使兵权收回,让他们回到家乡养老,做一个富贵的大地主了,这样首先将一大批有实力的节度使的权利收回,能够避免出现武将夺权的情况出现,当然针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情况,赵匡胤仔细分析之下,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武将的改革。

首先设立了枢密院负责掌管全国的军队调动,而他只对皇帝负责,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命令,其他的武将是没有权利擅自调动军队的,按照《宋史》的记载: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这样也就形成了军队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和兵部共同掌控的格局,兵部在这个时候仅仅负责非正规军的管理,当然还有这武将的升迁管理的事宜,三衙掌管禁军,由原来的的都点检一个人负责,分化成为殿前、马、步军三帅,也就是采用分权的方式,不过他们仅仅有着带兵的权利,却没有调兵的权利,这样的安排也就防止了武将出现造反的情况了。

最重要的就是赵匡胤吸取了唐朝以来中央军事力量不足的问题,将全国强壮的士兵全部编入禁军,采用“强干弱枝”的策略,也就是将禁军集中在京城,安排侍卫亲军驻扎在全国各地,因为京城的军队数量和战斗力最多,也就保证了中央的安全,这样地方上主要就是厢兵、乡兵构成,他们的几乎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战斗力不值得一起,估计也就能够担任一些抓捕罪犯、维护治安的事情了,也是这样的安排,让宋朝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除了政府的正规军之外,其他的地方很难组织武装力量抵御,往往让敌人直接打到了开封城下了。而且实行更戍法,禁军一两年就要换防,这样就能够避免出现兵将长期在一起形成感情,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也是宋朝打仗不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

当然针对地方上节度使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位一体,为了限制节度使的权利,也就将这三份权利分开,而节度使只负责军事,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收入全部运回中央,而军队的粮饷全部由政府统一分配,即便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宋高宗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开军队自主筹集军饷的操作,所以才会有着岳家军饿死不掳掠的情况,其实不光是岳家军是这样,大部分的政府军队都是如此,这在当时就是宋朝的一个基本国策。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选拔文官担任主要领导,以文制武。也就是统治者认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纵观历史就能够看得出来,从来没有一个秀才能够成功的造反的,无论是李世民、刘秀、甚至朱元璋这都是武将皇帝,还有刘裕,就是曹操也是典型的军事家了,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则,武将的地位始终被文官压制,像北宋时期的狄青那么大的战功,收复了很多失地,但是最后也仅仅能够做到枢密副使,也就是枢密使的副手,不要看仅仅是一个副手,但是已经是武将能够担任的最高官职了,也就是说身为武将的狄青已经做到顶了,但是还是遭到了当时文臣们的打击,虽然皇帝非常信任他,不过文官团队实力太强大了,最后不得不将狄青贬到陈州了,其实这些文官担心的问题就是害怕武将的权利过大威胁皇权。

也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武将们的权利受到压制,自然也就让武将成长的土壤缺乏,也就很少能够诞生名将,这一点与唐朝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像唐朝前期就有着功劳巨大的武将回到朝廷成为宰相的传统,像李世民麾下的李靖、侯君集和张亮都是成为了宰相的,后面李林甫也是为了能够长期霸占宰相的位置,杜绝武将回京成为宰相,所以才有建议李隆基大量启用胡人为将的做法了,所以宋朝的武将地位很低,甚至人们都不希望入伍,就像宋真宗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皇帝都在这么说了,可见国家重视文官到了什么程度,武将还能够有什么地位呢?

其他网友回答

悲壮 是最高的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宋朝重文,有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个是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定下来的基调。从当时赵匡胤的位置上来看,他自己就是黄袍加身,然后夺取后周的天下,自身得位不正,害怕手下的人拥兵自重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然后是宋太宗赵匡义他在和辽国的战斗中将宋朝初期的精兵强将差不多都陪了精光(自己瞎指挥,还没有交战就画下战阵图让军队打仗的时候就按照这个布阵,还派太监督阵)。后来在宋仁宗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最能够提现当时武将的地位。这件事的主人公是后来成为宰相的韩琦。韩琦在西北之时,狄青的副将焦用犯错,韩琦不顾狄青求情,直接就杀了,还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在韩琦这件事上的做法就可以看出当时武将的地位是多么低。

其他网友回答

挫宋重文轻武自取灭亡!!!!用文人打仗本身就是个笑话!重视武将的汉唐哪个不是强盛的朝代!反观重文轻武的挫宋和废明尽给我汉人丢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