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对柴荣后人(柴荣活着赵匡胤敢反吗)

网友提问: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优质回答:

那必须要善待啊,自己吹出去的牛,必须要自己含着泪完成。

当初赵匡胤篡位的时候,人家老柴家哭着提出了一个要求,善待他们皇族成员。赵匡胤自知理亏啊,面红耳赤地答应了这件事。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后悔了!为啥?因为从南朝宋国的刘裕开始,历朝历代玩禅让的皇帝,都会把前任给宰了。赵匡胤留下这么个祸害,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嘛!

当时柴宗训才不过8岁而已,丢了江山不说,还随时会丢了小命,想想的确怪可怜的。谁让你老爹柴荣走得早呢?要再等个五六年,说不定柴宗训就能反抗一下了。可惜现在的柴宗训只能把小命寄托在赵匡胤的承诺上。

一、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匡胤时代还勉强能活。

柴荣一辈子有7个儿子,前面3个都被后汉隐帝给宰了。当初柴荣跟着姑父郭威发动兵变,结果这3个可怜的孩子都挂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同时被杀的还有郭威本人的所有儿子。因此郭威才会把柴荣立为接班人,所以在五代时期,柴荣一直都被称为郭荣,是赵匡胤给他恢复了柴姓。为啥要恢复柴姓?还不是因为赵匡胤想要告诉大家,柴荣也不是郭威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他老赵也可以继位!

柴荣剩下的4个儿子里,属柴宗训年纪最大,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才7岁而已。剩下几个娃还在玩泥巴呢,更加不可能跟赵匡胤抗衡了。所以他们的小命都捏在了赵匡胤手里。

柴宗训运气不错,因为逼着赵匡胤吹了那个牛,勉强保住了一命。他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迁徙到了房州居住。房州这个地方或许很多人不太了解,那是唐朝著名的贵族流放地。

房州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四面环山,进出只有那么一两条小道。所以这里是天然的囚禁场所,只要你在这里好好过日子,也不会有人来收拾你,毕竟在这个地方谁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柴宗训就在这里熬着。

柴宗训的三个弟弟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似乎就没有柴宗训这么好命了。不是丢了,就是丢了。

柴熙让被柴宗训封为曹王,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同时,柴熙让就这么丢了!堂堂皇子,怎么说身边也有三五个太监宫女看着吧?这人咋说没就没了呢?大概率是被乱兵宰了,而赵匡胤不太好意思承认罢了。

柴熙谨被柴宗训封为纪王,他一开始运气还不错,没有丢,被潘美给收养了。但是没过几年,柴熙谨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柴熙诲被柴宗训封为蕲王,他其实在赵匡胤叛乱时也丢了。可是卢家的族谱记载,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以后,被宋朝的开国上将军卢琰给收养了,他也改名为卢璇,因此保住了一命。此后卢璇还在宋朝做了不少大官,不过说实话,这个故事更像传说。丢了就丢了呗,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由此可见,柴荣的7个儿子里,除了柴宗训以外,其他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唯一被潘美收养的柴熙谨也无疾而终,赵匡胤必然要为这件事负责。

二、老赵家嘴上都是仁义,心里全是歹意。

老赵建立宋朝以后,曾经在一块石碑上特地留下了这么一条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老柴家的后人,就算犯了罪,也不能对他们上刑。哪怕是有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牢里赐死,不可以拖到菜市口砍头,更不能株连亲戚。

这么看来,赵匡胤对柴氏子孙还真不错啊!但是你回头想一想这事儿,就有点让人倒胃口了。比如说你抢了我的钱包,然后从钱包里拿出5块钱给我,以此证明自己的仁义。那么你真的仁义吗?我恨不得把你摁在地上揍一顿!

所以说这种仁义,其实是在做道德文章,跟刘裕直接灭了前朝皇族的光明磊落比起来,那就太会装了!

老赵要面子,所以大家没有把老柴家的子孙都给弄死,特地给柴荣留下了柴宗训这么一个后代。其余的留下没有意义,有个典型就不错了。

但是柴宗训在20岁的时候,也在房州去世了!死因不详,这可把老赵吓惨了,因为柴宗训的死,肯定会让人联想到跟老赵有关系,怎么洗白也没用。

好在柴宗训当时已经生了5个儿子,这5个儿子总能够得到宋朝的善待了吧?真不好意思,这5个儿子也相继夭折,没有一个是安享晚年的。

也就是说,其实到这儿,老柴家就绝后了!你觉得这事儿跟老赵家没关系吗?就算赵匡胤干不出这种事儿,他弟弟赵光义也干得出来。柴荣的直系血脉留在世上,绝对是对老赵家巨大的威胁,所以只有彻底清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宋仁宗恢复了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既然柴荣都绝后了,为啥还有传说认为老赵家对老柴家很不错呢?这事儿就要问问宋仁宗了。因为宋仁宗时期,恢复了老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当时宋仁宗生的儿子全部夭折,身边只有女儿。所以他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老赵家做了什么亏心事,才会导致皇帝绝后呢?

想来想去,宋仁宗想到了石碑上的那段话,这才想起来,原来赵匡胤要善待的柴家,其实已经绝后很多年了!

别说善待了,压根连个影子都没了。为了弥补祖先们犯下的错,也为了让自己积德行善,宋仁宗找来了柴家的族谱,从柴家的旁支中随便挑了一个叫柴咏的人,继承了老柴家的香火,被封为崇义公(王爵已经不给了)。同时也让他和他的后人们承担起了祭祀后周皇族的重任。

这事儿的确挺地道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柴氏后人,跟柴荣可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因为柴荣绝后了,这个人最亲也只能是柴荣兄弟的后人。

总结:此后老柴家与老赵家荣辱与共。

柴咏被封为崇义公以后,一直传承到了北宋末代,老赵家为了面子,算是相当厚道了。等到了靖康之耻以后,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而崇义公估计也跟着宋徽宗被金人掳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居然还不忘去找柴家的其他人来继承香火。他找到了一个叫柴叔夏的人,让他承袭了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到南宋灭亡,都是这一支在继承老柴家的香火。

由此可见,柴家经历了两次香火断绝。第一次或许是老赵家人为造成的,导致柴荣绝后。第二次是靖康之耻造成的,不过总体来说,老赵家的皇帝,为了面子算是很厚道了。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网友回答

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柴荣来自民间,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掌权后,制裁贪污、招抚流寇、减少赋税,精兵减政,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惠民利民,由此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周世宗是五代十国少有的很有作为的皇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周世宗的评价不错,遗憾的是,天妒英才,能干如斯的周世宗,却只短短当了六年的皇帝,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哀哉叹哉。

周世宗病逝后,由六岁的柴宗训即位,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禁军。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龙袍加身,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立下石碑,在碑上给后世新天子留下三条誓词,第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小说《水浒传》上说,“小旋风”柴进有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一样的功能。这是小说人物,历史上周世宗的子孙,真的被宋室赐予丹书铁券?应该没有,这也是小说杜撰,那么,历史上的柴荣子孙都被善待了嘛?

《新五代史》记载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柴宗训被封为郑王,郑这个地方,穷乡僻壤,多为流放犯人之所,后来,柴宗训莫名死亡,周太后出家,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不是死了,就是不知所踪。因此,周室后人,生前不是被监控,就是被控制,民间也说柴宗训多半被毒杀,所以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基本上没有得到善待。

其他网友回答

一场“陈桥兵变”将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之后,一个崭新的王朝向世人走来。这个王朝尤其辉煌与摧残,亦有其屈辱与悲哀。

可不管怎样,那都是之后要做的事情了。现在,摆在赵匡胤眼前有一件最需要解决的事情,那就是现任的后周皇帝柴宗训。

分析

自古道“无情最是帝王家”,别管是亲情、友情、爱情放在那无尽的权力面前,一切都将当然一空。

按理说,柴荣与赵匡胤的关系那是极好的,而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也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可即便如此又如何呢?赵匡胤还是要趁着后周“孤儿寡母”难掌国政的时候夺取皇位。

那么,赵匡胤在夺取皇位之后,是否有善待柴荣的后人呢?

“宽厚”的赵匡胤

在历代帝王之中,赵匡胤算是相对宽厚的了。起码,他没有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给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一个善终。

而且,他还定下了所谓的“士大夫不因言获罪”的祖训,仅此一条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宋代的大臣。

可问题是,不管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做官的士大夫,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柴荣的后人柴宗训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毕竟,柴宗训的身上曾经穿过黄袍,如果他想做点什么事情,比一般人有号召力得多。

历史上,像柴宗训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周静帝宇文阐,他就是在失去皇位之后,死在了杨坚的手里。那柴宗训会不会重复宇文阐的命运呢?

起码,从表面上看,柴宗训的命运和宇文阐是不同的。不管赵匡胤是因为觉得对不起柴荣,还是为了收买后周官员,亦或者是一切的一切。总而言之,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在夺了柴宗训的皇帝宝座后,对柴宗训还是不错的:

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赵匡胤还赐了柴家“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虽然说是否有效完全在皇帝掌握,但柴宗训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够被赐“丹书铁券”那还真的是一份殊荣。

而且,赵匡胤不仅对柴宗训好,更“过分”的是,他还奉柴荣的皇后为太后,别管真假起码让人看上去真的是很仁义。在这一点上,赵匡胤的“戏”的确是比别人足的。

至于说什么封王、祭祀等事,那都是流程上的事。哪怕是朱温这样的人,也都都会走这么一种流程。

只不过,赵匡胤仿佛不是在走流程,而是真的想要“厚待”柴荣后人。因此“厚待”柴门后人对宋代皇帝就像祖训一样,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表面上看起码是有始有终。

最简单的一个证据,那就是柴氏一门从未因为宋代的党争而受到任何牵连,降低他们的待遇。

宗训死而柴门“存”

“善待”指的是待遇上的善待,可有一截,一切“善待”的前提都是不危害到赵家的统治。一旦有了潜在的威胁,那还是要有动作的。

柴宗训之死,在历史上始终都是一个迷案,他到底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历来众说纷纭。如今我们要是想找回事情真相,首先还是得看看历史记载: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开宝六年春的时候,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所剩的比较大的失利就只有一个北汉了,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在南方战场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的他将挥刀北进,那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内部的平稳。

而此时,柴宗训的年龄恰好二十岁,正是年富力强,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他是否有恢复后周的想法这点无从而知,但赵匡胤是否对这个年龄的柴宗训放心这一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另一个问题,柴宗训死的地方是哪里,是房陵。房陵这个地方并非是一个风水如画的好地方,“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的房陵可不养人。

赵匡胤是给柴宗训一个王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可却把柴宗训“封”在了房陵。这与其说是封,倒不如说是发配和监督。

开宝六年春之前的赵匡胤一心南征,他把柴宗训封在一个他南征方向的地盘上,说白了就是柴宗训只要稍有异动,赵匡胤就可以解决掉他。

可当赵匡胤平南完成,即将北伐的时候,身处房陵的柴宗训就脱离出了他的视线。此时的赵匡胤不可能再给柴宗训换一个居住地,这样会影响他的名声。

而他能做的,就是悄无声息地除掉柴宗训,这对于赵匡胤而言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结语

赵匡胤与柴宗训之间本就是一对矛盾体,赵匡胤可以“宽厚善待”他,可也必须要提防他。毕竟,这是前朝皇帝的子嗣,赵匡胤与他有着国仇家恨。

所以,对于柴宗训,赵匡胤在经济待遇,生活待遇上可以给他一定优待,但一定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一旦超出,就会成为柴宗训的悲剧。

开宝六年,赵匡胤完成了南征,即将开启北伐。此时的柴宗训已经成人,而且身处房陵的柴宗训也将脱离赵匡胤的视线,所以柴宗训有了必死的理由。

我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隐疾,又无任何不良生活习惯的柴宗训会在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这就像赵匡胤的突然暴毙一样,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历史难题。

对此,我大胆推测,柴宗训之死与赵匡胤有很大关系。而两个人之间所交易的,就是柴氏一门在柴宗训死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其他网友回答

算起来,赵匡胤是古代所有开国皇帝里面,极少有的,善待了前朝皇帝和前朝皇室遗孀的人。

柴荣的继承人柴宗训,公元953年9月14日生人,卒于公元973年4月6日。显德七年(960年),经历了陈桥兵变,禅位于赵匡胤,后周灭亡。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封其为郑王,赐予“丹书铁券”,类似于免死金牌。

据某些史料记载,柴荣还有一个嫡传儿子活了下来。当年宋太祖带着大军冲入皇宫,见到宫女抱着一位王子,这个娃娃正是柴荣的儿子。在潘美的劝说下,宋太祖同意潘美把这个娃娃认为义子,取名潘惟吉。根据这种说法,潘惟吉就是柴世宗的亲儿子,而且在大宋建立后,仍然活的很好。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我们只当做一则小故事,听个乐吧。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就发布命令,告诫三军: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不管怎么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柴氏一族,是得到了大宋皇室的礼遇的,大宋皇室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前朝遗孀而斩尽杀绝。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据说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了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跟所谓丹书铁券的意思差不多,相当于给老柴家给了一块免死金牌。

当然,这丹书铁券,有时候也怕流氓。比如《水浒传》当中,柴进拿出丹书铁券的时候,就并不好使。可见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还需要统治者的进一步认可,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推移,谁还认你一块铁牌子呢?

好在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赵匡胤誓碑的遗训。柴家子孙后代,几乎是与宋朝共存亡的,而且,我们看到,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后周官员,并没有被杀。也就是说,大宋王朝,完全是和平继承了大统,善待了前朝皇室遗孀。

赵匡胤受禅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封符太后为周太后。后来,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享年20岁,被谥为恭帝。值得一说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柴宗训是自然死亡,不是赵匡胤所害。

柴宗训病死后,宋太祖为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柴宗训有五个儿子,可惜五个儿子都早夭了,为了香火有继,宋皇便在周世宗的侄孙辈中选择合适人选,继续祭祀后周的宗庙。此后,柴氏子孙世代袭封崇义公的爵位,直到宋朝灭亡后才断绝,时间长达200余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柴氏后人,能够得到善待,跟赵匡胤的本性善良分不开。

赵匡胤的皇位,来得容易,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黄袍加身,当上了最高统治者。整个过程,几乎可以说是兵不血刃,没有死伤一兵一卒。(准确地说,除副都指挥使韩通及其家人被王彦升所杀之外,再无死伤。)

赵匡胤能够如此和平稳定地改朝换代,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朝廷上下的局势使然,另一方面,当然离不开他自己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说白了,赵匡胤这个人,本质上,还是比较良善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他后来搞的“杯酒释兵权”看到。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总要找个机会搞一件事情,那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就是杀掉开国功臣,为后世子孙清除统治障碍。这是历代开国皇帝为了帝国江山永固,为了子孙后代顺利继承大统,而必搞的一件大事,几乎已经成为一条铁律。

而赵匡胤,虽然也要为江山永固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但是他的手段与办法,可就相当善意了。赵匡胤的做法是,跟大臣们喝个酒,吃个饭,摆一顿酒席,在席间好言相劝,苦口婆心。虽然气氛也并不多么和谐,但是终归还没有到要杀人的地步。

而且,赵匡胤在这次酒席间许诺给大臣们的好处,都贯彻落实了。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从这些小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来,赵匡胤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他虽然是武将出身,可是干起事情来,温文尔雅,有里有面,堪称是古代开国皇帝里一个善良的奇葩。

再多说几句,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对这位亡国之君,没有采取诛杀的做法,而是封其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作诗怀念故国,惹怒了太宗,于是被赐酒自尽,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追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我们看到,总体上,宋王室对这些被征服者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要不是李煜太过敏感,老搞些思故国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善终的。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宋太祖对待周世宗柴荣后人的问题,宋太祖没有像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大肆屠杀,算是难得的,但我们也没有必要特意美化他。

宋太祖继位后对拥有兵权的武将极尽所能抑制防范,就更不用说在帝位正统上对他更有杀伤力的周世宗的后人了。

只不过宋太祖没有用钢刀直接杀人,他用的是软刀子。

周世宗柴荣前三子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韩王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他们都还小,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周太祖郭威称帝后才给他们赐名,封王。

后来柴荣又有了四个儿子: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下面我们来一一看看他们结局如何。

一、恭帝柴宗训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柴宗训不过八岁。通过一番假模假样的“禅让”仪式,柴宗训的皇位被迫传给赵匡胤。尔后柴宗训被降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三年之后(963年),柴宗训又被迁到房州。

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

《宋史》上对于柴宗训退位后的记载极少,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虽没有当场被杀,但也是处于变相的软禁之中。

关于柴宗训之死,《宋史》只说“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续通鉴长编》说“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

史书没有说柴宗训的具体死因,但是二十一岁就去世还是留给人很多疑惑。即便他不是被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被毒死,但也可以看出在房州柴宗训的生活是多么的郁闷凄凉,实在看不出怎样的“善待”。

而在皇权的斗争中,赵宋皇帝日后清算,斩草除根彻底消除隐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柴宗训被暗下毒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至于赵匡胤留下一条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的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这不过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中得到尊崇的文人有些的美化罢了,真实性值得商榷。

二、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下落

关于这三人的下落,史书上只有“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我相信,这就是史家的春秋笔法吧,个中缘由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宋人的笔记中倒是有这三人的描述。

如柴熙让,说他被宋朝开国功臣潘美认做侄子抚养,改名潘惟吉,他的后世子孙也比较旺盛。

笔记中关于潘美收养的记载说的活灵活现,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赵匡胤防范武将,防范柴氏血脉,又怎么让他们两者走到一起?潘美本就是一把枪,赵匡胤怎么会亲自给他宋一个子弹?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个是蕲王柴熙诲,说他被大臣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后来为了躲避赵匡胤的抓捕,卢琰辞官卢璇带着离开京师隐居。逃遁以后的卢璇成为赫赫有名的九支卢中第三支卢开基祖。

关于柴熙诲(卢璇)的结局因为有卢氏家谱验证,比柴熙让(潘惟吉)的记载多了几分可信度。若真是如此,那也能佐证赵匡胤并没有怎么善待柴荣儿子,不然又为何要抓捕?

宋太祖赵匡胤在兵变时没有举起屠刀屠杀柴荣的儿子是真的,那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等形势稳定后,他有没有用软刀子就不得而知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