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了吗(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他的儿子)

网友提问: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优质回答:

众所周知,古代盛行世袭制,尤其是皇帝去世或逊位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期待自己家的江山流传千古。然而却有一位皇帝,在自己驾崩后,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在历史上非常少有,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自西周以来,父死子继早已是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赵匡胤50岁突然驾崩之时,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且品行端正,赵德芳还素有八贤王之美誉。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潜在风险下,赵匡胤却主动放弃这一儒家所拥戴的礼法原则,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于情于理,都让人倍感蹊跷,也成了千古疑案。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宋太祖之突然暴毙和赵匡胤传位于弟而不给儿子,可谓是众说纷纭,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千古之谜。小编通过查阅资料,终于有所了然,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赵匡胤皇位的由来。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仅有七岁周恭帝即位,,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因主少国疑,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2、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烛影斧声”。

话说赵匡胤在当皇帝以前,与一个道士关系交好。这个道士在赵匡胤当将军的时候,对他说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等你当了皇帝以后不要忘了我。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的臣子,吓得赶紧和这个道士断交了。

后来赵匡胤果然当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这个道士,赵匡胤大喜过望,说你算的太准了,这个道士也很谦虚。赵匡胤把他请进宫里,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听了这个话后,掐指一算,说到:“陛下,贫道刚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朗,您的寿命就还有一纪(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阴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紧交代后事吧”。

这个回答让赵匡胤不置可否,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见分晓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登高望远,他看到万里无云,繁星点点。赵匡胤心里十分高兴,准备回宫。结果就在赵匡胤正准备返程的时候,瞬间阴风大作,暴雪骤起。赵匡胤的内心崩溃了,立刻传旨,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他要和赵光义好好喝一顿酒,至于喝酒的目的是为了道别还是为了禅让,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赵匡胤驱赶了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们只能从远处遥望,不得靠近。

后来,根据宫人的描述,人们看到宋太祖和赵光义推推搡搡,似乎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但赵光义一直不干,一直在避让。再后来,哥俩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们到殿外醒酒的时候,殿外的积雪已经好几尺了。此时,赵匡胤对着这些积雪,用柱斧戳着雪,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哥俩就回屋睡觉了。

当晚赵匡胤命令晋王留宿宫中,蜡烛灭后,宫人们听到赵匡胤鼾声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驾崩。早上,赵光义登上朝堂,宣读太祖遗诏,登基称帝。后来近臣收敛太祖遗体,发现太祖尸体晶莹剔透,就像刚洗完澡一样。

3、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金匮之盟。

据说,为了不立幼君,防止大宋江山再一次被别人黄袍加身,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终前让赵匡胤、赵普等来讨论皇位继承问题。杜太后问太祖皇位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杜太后说:不对,周世宗的儿子年纪太小,你才有机会,要是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哪来机会?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才能长久。于是,孝顺的赵匡胤听了母亲的话,在病床前写下了誓言盟书,并且放在金匮中藏好。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匡胤并遵随母命先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做了开封府尹,一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但并未封王(后封晋王)。当年,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只有35岁,长子才11岁。只要赵匡胤再多活几年,长子肯定就会成年,根本不可能存在”孤儿寡母”的情况。

4、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司马光版本的赵匡胤之死。

据说赵匡胤当天夜里四更的时候驾崩。太祖的皇后宋皇后当时就慌了,急忙派遣大太监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请皇四子赵德芳入宫,入继大统。接到皇后旨意的王继恩没有一丝犹豫,出宫后一头扎进了晋王府(赵光义家)。理由是按照王继恩自己的理解,太祖一直想传位给晋王,于是直接来找晋王。到了晋王府门口,王继恩吓了一跳,在这个黑乎乎的凌晨,居然有人坐在晋王府大门口,这个人是御医程德玄。于是王继恩问程德玄为何来此,程德玄说:“二更天的时候,我在屋里睡觉,突然有人在门外大喊一声,说晋王要见我。我赶紧出来看,结果并没有人,我就以为自己幻听了回屋睡觉。结果到了三更天,又有人喊晋王叫我,我出来看又没有人。我怕晋王真的生病了,于是就跑了过来”。听了程医生的话,王继恩简单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于是两人一起进入晋王府。

根据书中记载,赵光义听说太祖驾崩,“大惊”,然后“犹豫不敢行”,他要先和家里人商量一下。面对这个磨叽晋王,王继恩直接催促到:“还在等什么?再等就坏事了!”。听完这个话,赵光义带着王继恩和程德玄,三个人来到内宫太祖寝殿。宋皇后看见王继恩来后大喜过望,于是就问:“德芳来耶?”王继恩答:“晋王至矣。”宋皇后的反应是“愕然”,然后颤颤巍巍的说出了一句更有名的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皇后的这句话基本已经摆明了态度——承认赵光义的皇帝身份,她轻而易举的就投降了。所以说赵匡胤儿子没能继位,跟这个软弱无能的皇后有很大的关系(假如要是懿贵妃,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才怪)。然后赵光义对着尸体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矣”,第二天就登基了。

5、小编分析。

赵匡胤传位给兄弟,不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是其母亲杜太后的遗愿。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想传子而是一开始遵从母命加之儿子年纪太小,所以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储。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自己弟弟发现,然后被害了。理由如下:

一是军队出身的赵匡胤体格一直都很好,在他驾崩前的9个月里,曾多次出去游玩,而且史官也没有记载过他生病请太医来医治的记录,所以宋太祖的突然驾崩,是在与兄弟赵光义饮酒后发生的。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对于在酒中做手脚这个伎俩非常精通,再加上当时太祖最后的“好做好做”,是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然后在大叫:你干的好事!而被赵光义用酒毒死。并且收尸时“太祖尸体晶莹剔透”,明显是中毒样子。

二是赵匡胤一生都没有立太子,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到去世一共16年间都没有立太子,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进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让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地位排在宰相之上,隐隐有接班人的意思。只是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赵光义发展,这时手握重拳的赵光义联合太监、御医和其他利益体(朝中大臣),设计谋把赵匡胤给害了。

三是赵光义对于政敌赵普的重用,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之前,赵德昭被赵光义逼死,而不久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赵普复起之后,对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大加打击,最后将之流放,赵廷美忧惧病死。赵光义顺利铲除自己儿子的继位障碍。赵光义启用赵普的原因就是赵普公布了“金匮之盟”。

总而言之,虽然金匮之盟已被普遍承认存在,但其是否有文书流传、内容如何,又被广泛争议。但不管真相如何,阴差阳错,多年后,赵光义后代赵构绝嗣,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承皇位,为南宋孝宗,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里。

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兄弟之间传承皇位,总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毕竟赵匡胤有两个儿子且已成年。留下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桩悬案。很多人认为赵光义是杀兄篡位的。我认为赵光义没有篡位,他是正常即位的。

一、赵匡胤在世时,赵光义为开封府伊,封晋王,是以储君的规格安排的,相比之下,赵匡胤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

二、赵匡胤默许赵光义营建势力。使得赵光义即位很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三、赵光义并没有灭绝赵匡胤的后代。如果赵光义杀兄篡位,他必然会防止赵匡胤后代报复,会找机会灭绝他们,这一点对做上皇帝的赵光义而言是轻而易举的。

所以赵匡胤传位给了赵光义,就是因为赵光义政治能力很强,可以走出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短命的周期律。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50来岁就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这老皇帝死了,接他位子的一般都是他的儿子,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0多岁了,也算成年了,皇帝的位子应该没问题。

但是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大臣们却发现坐上皇帝宝座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要传位于其弟呢?

仔细分析后,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宋朝初年社会还没有安定下来,赵匡胤曾经是后周皇帝柴荣的结拜兄弟,赵匡胤夺了柴荣儿子的皇位,就是皇帝年幼的缘故

我们知道,宋太祖死后兄终弟及,赵光义即位后,曾表示将来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虽然他后来没还。但是毕竟那是以后的事情,当时赵匡胤传位给弟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据说,赵匡胤死后,皇后让宦官王继隆召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入宫,继隆却去召匡胤弟晋王光义。

光义入宫,皇后大吃一惊,忙说: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光义说:必保富贵,不必担忧。遂继位。

这说明赵匡胤是自然死亡,而赵匡胤一直就没有立太子,可能确实存在传位于弟的想法。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后,赵匡胤牢记太后的遗言,极力扶持弟弟赵光义、赵光美和皇子赵德昭,让他们都在朝中都担任了要职。

公元976年,赵匡胤病重,他召见赵光义嘱托后事。后来,赵匡胤去世,赵匡义做了皇帝,改名为赵光义。

接下来,他任命赵光美为开封府尹,封为齐王;任命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封武功郡王,并下诏让自己的子女与赵匡胤、赵光美的子女一样享受皇子、皇女的待遇。

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才逐步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

在天下没有统一的大背景下,赵匡胤有鉴于柴荣的儿子不能坐稳江山的教训,他可能也有顾虑,怕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能力一统天下,所以才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在赵匡胤看来,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一个20多岁,没有实战经验的孩子罢了,比较而言,赵光义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在军中威信极高,让位给赵光义,也是确保赵家江山的一种办法。

其二、赵匡胤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自恃有功,十分骄横,而且善于玩弄阴谋,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也是一种权衡利弊

据说赵匡胤和昭宪太后还商量过,赵光义死后将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廷美本名赵光美,他自恃有功,十分骄横,而且善于玩弄阴谋。当他知道母亲和二哥遗言由他接赵光义的皇位时,暗自高兴,总是盼望赵光义早点儿死掉,后来他看到短期内目的难以达到,便企图以阴谋手段去取得皇位。

宰相赵普是一位很有远见的老臣,他对赵廷美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并且通过降职、调职等办法,对他进行限制和防范。他认为,要想保住赵家的天下,就不能让赵廷美继位。

据《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弟兄五人,老大、老五早逝。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昭宪太后临终前嘱咐,将来要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将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其三、赵家家教严厉,杜太后并非寻常女子,其夫赵弘殷本身就是一个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军中宿将,杜太后见惯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残的惨剧,“金匮之盟”就是避免惨剧的“招数” ,第一招就是传位给赵光义

当时,赵匡胤刚刚建国,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比较融洽,可是,等到多年之后,赵匡胤的儿子长成,势必要和赵光义的势力产生冲突。

杜太后明白,满朝文武中,最能够左右赵匡胤心意的人就是赵普,只要关键时刻赵普能够帮助赵光义说几句好话,那自己三个儿子就可以避免一场大厮杀。

于是,杜太后才会在赵普面前强调,我的小儿子还不懂事,希望赵先生你多帮助。

后来,赵氏三兄弟母亲昭宪太后临终前,曾把宋太祖和赵普叫到跟前交代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在《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中的记载了杜太后的话,她说:“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广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

这个记载的关键之处是,杜太后安排了传位的具体顺序: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光美,赵光美传给赵德昭。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儿子。可见,杜太后考虑传位的最后目标还是要回到太祖的儿子手里,以保证太祖这一系的皇统地位不断。

杜太后让赵普在床前把她的遗命记下来。

赵普在记录簿的末尾写着“臣普书”三个字,把这份誓书藏在金匮里,再三叮嘱宫人要小心谨慎,严守秘密,妥善保存。

有人说昭宪杜太后和太祖本来的主意,大概想要太宗再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因此,太宗赵光义继位以后,就让赵廷美做开封府的长官,赵德昭开始称为皇子。

事实上,这个遗言由赵普记录,然后锁在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赵普宋史·后妃上》记载:赵匡胤答应后,杜太后就叫赵普为证,并在杜太后病榻前签名,以便日后履行了杜太后的交代。

后来赵匡胤之死,史书上也写得影影绰绰,让人生疑。但是,赵光义继位之后,却没有按照杜太后的安排传位了。

最后,宋太宗既不想把位子传给弟弟,也不想传给侄子。当时,赵匡胤两个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弟弟秦王赵廷美成了宋太宗巩固权位的唯一障碍,要摆脱“金匮之盟”,必须搬开赵廷美。

此后赵光义当皇帝,他只有不断地而打击异己,才能巩固权位,随着大宋江山的日益稳定,“金匮之盟”也就一文不值了!

宋太祖死后兄终弟及,赵光义即位后曾表示将来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虽然他后来没还。

《贺后骂殿》曲调,对其中唱词也很熟悉,说的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宫殿里的故事。

相传,赵光义是通过“烛光斧影”害死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同胞兄长赵匡胤,从而登上皇位。

他当上皇帝,心不自安,又逼死了亲侄子 ,赵匡胤的贺皇后就带上幼子,趁老叔上朝之时,前赴朝堂,揭发老叔不仁不义,赵光义被骂得狼狈不堪,无地自容,为掩饰起见,对贺后谢罪,并封小侄子为王。

据说,太宗死后本应将皇位传给与他们一起打天下的四弟赵廷美,或者二哥太祖赵匡胤的儿子,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赵恒,就是真宗。

后来,为了安抚人心,太宗便封二哥这一支每辈出一个王爷,封为八千岁,代代世袭,权势仅次于皇上。

可以看出“金匮之盟”绝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这个家庭的盟约没有被彻底执行,所以才有“烛光斧影”这样的传闻。

历史上的赵匡胤是武功盖世的英雄,如果他仅仅是生病,赵光义根本不敢谋害他,如果已经病入膏肓,赵光义就没有必要谋害他,所以我还是支持“金匮之盟”确实存在,只是后来没有完全执行罢了。

那么,赵匡胤传位于弟,也就是比较正常的事情,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杜太后见惯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残的惨剧,“金匮之盟”就是避免惨剧的几个“招数” ,第一招就是传位给赵光义,后面的招数可能不适应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确实只有4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然而他为何不将皇位传给儿子?最终却传给了自己的三弟赵光义?其中原因且听羽评郡主细细道来。

不妨先介绍下赵匡胤的4个儿子

长子赵德秀:宋史记载,赵德秀是赵匡胤的第一个儿子,贺氏所生,早亡,直到宋徽宗时期才赐名以及爵位。

次子赵德昭:贺氏所生,先后担任要职,而在公元979年,因为受到宋太宗的训斥而自尽,时年28岁。

三子赵德林:早夭,就连名字和爵位也是宋徽宗时期追赐的。

四子赵德芳:公元959年出生,之后担任要职,981年病逝,时年23岁。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赵匡胤4个儿子当中似乎只有2个活到20岁之后,也意味着赵匡胤是可以传位给儿子的,但是为何却传给弟弟赵光义,这其中也有着诸多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自黄袍加身,一跃成为九五之尊,公元961年,是赵匡胤传登基的第二年,这一年他和杜太后有一次极为精彩的对话。

杜太后:你可知你为何能得天下?

赵匡胤:应该是祖上和太后积德吧。

杜太后:错!这是因为柴荣将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如果他当时有年长或者有能力的人继位皇帝,哪里还有你什么事!

接着杜太后声称,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都是自己所生,希望以后能传位给赵光义,只有有能力的人做了皇帝,这才是社稷之福。

这一年,次子赵德昭10岁,四子赵德芳2岁,其实单单是家常谈话也无伤大雅,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于赵匡胤,然而这次谈话时杜太后召见了赵普在一旁听从并作证,杜太后写下这所谓的“盟约”,末端署上“臣普记”。

有的学者认为这份盟约是假的,因为普遍认为“斧声烛影”是真的,据说赵匡胤在976年10月份大病,即刻召见弟弟赵光义,两人在房间商议,房外之人清晰可见烛光下的赵光义影子时不时离席,又听见里面有赵匡胤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第二天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通过这件事,有人认为赵光义是篡位,也有人认为赵匡胤确实是按照“金匮之盟”将帝位传给弟弟。

因为以杜太后经历唐末五代的经验,她看透了王朝更替,尤其是五代的13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时间超过了十年的,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这才让赵匡胤立年长的储君,这样才能保证宋朝永昌。

确实,宋太祖赵匡胤在金匮之盟之后,并未立儿子为储君,甚至连王爵都不封,杜太后去世后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后来又封晋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五代制度,这几乎就是储君的标准。

所以赵匡胤不立儿子为储君,很有可能受到了杜太后这份盟约的影响,或者是为大局考虑,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斧声烛影,赵匡胤大病,弟弟赵光义篡位,有记录说赵匡胤大病时召见的是儿子赵德昭,只是被赵光义事先得知,要知道当时赵德昭也有25岁,完全有能力担任储君,从后面的赵光义登基之后的表现来看,似乎更像是篡位,因为所有危及皇位的人都接二连三身亡。

综上,羽评郡主只是分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你是认为赵匡胤是按照金匮之盟所做还是被弟弟篡位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肯定赵匡胤是一位开明君主。

传位于二弟赵光义,有三个考虑,一是遵母命;二是光义与自己南征北战,是宋营第二号当家。三是光义有能力巩固政权。

《宋史.杜太后传》有“金匮之盟”的记载,可做参考。

野史“斧声烛影”,没可信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