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后为什么是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皇位又还给赵匡胤)

网友提问: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是如何继承皇位的,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优质回答:

宋太宗赵炅(匡义、光义)继承皇位看起来十分简单。宋太祖赵匡胤被发现去世,开宝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宣宋太祖事实次子赵德芳入宫,企图制造赵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实。但是,王继恩与宋皇后却不是一条心,出于政治投机或者早已与宋太宗达成默契,王继恩非但没有宣赵德芳入宫,反而将宋太宗迎进了皇宫。面对这样的情况,宋皇后最终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官家”称呼宋太宗,算是认可了小叔子的皇帝身份。仅此而已,没有一丝血腥味!

唯一“血腥”的,只有所谓“烛影斧声”的传言。但是,个人认为所谓“烛影斧声”是宋太宗弑兄一说根本站不住脚,此前已经专门写过一个东西说这个问题,这里就不铺开说了。那么,所谓“金匮之盟”有是否真的存在呢?个人持保留态度。

何为金匮之盟?太平兴国六年,在宋太祖两个儿子相继谢世之后,宋王朝开国名相赵普在宋太宗的默许或授意之下,抛出了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昭宪杜太后的所谓“遗诏”。因为藏在金匮之中,又被称为“金匮之盟”。其内容一直以来没有定论,有独传约、二传约、三传约几种说法。独传约指的是宋太祖传位宋太宗,二传约指的是在二者之间加入了宋太祖事实嫡长子赵德昭。三传约则更加离奇,居然还加入了宋太祖、宋太宗庶出的弟弟赵廷美!自古有嫡子在,庶出的儿子根本不可能有继承权,昭宪杜太后喜爱三子宋太宗,留下这么个东西还说得过去。加上不是自己所生的庶出儿子赵廷美,就明显画蛇添足了,不是吗?不管几传约,都是建立在金匮之盟事实存在的基础之上。但是,个人对金匮之盟这个东西是否真实存在,持保留态度!

首先是抛出时机的问题,宋太宗顶着皇位开路不正的巨大压力,以兄终弟及的形式即位时赵普不拿出来。偏偏等到宋太祖的儿子都死绝了才拿出这么个东西,其本身就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当然,可以用宋太宗不愿让赵德昭名正言顺成为皇储来解释,因此刻意扣下了这份遗诏。但是,接下来还有几个疑点就不太说得通了。

第一个疑点,时间问题。昭宪杜太后去世于建隆二年,彼时宋太祖刚刚黄袍加身一年多,年龄只有三十出头,作为母亲,杜太后凭什么就认定儿子宋太祖会英年早逝,而做出这样的安排?即便是周世宗,去世时也已经近四十岁。宋太祖就算和周世宗一样短命、四十岁去世,到那时事实嫡长子赵德昭也已经接近成年了,根本没有主少国疑之虑。更何况,一位母亲怎么可能咒自己儿子短命?

第二个疑点,权限问题。昭宪杜太后并不是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仅仅是因为儿子成为了皇帝,才成了皇太后。她究竟有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权力和资格,这一点本身就有待商榷。从昭宪杜太后生前的表现来看,她并不是一个权力欲望强烈的女性,有主少国疑的担忧,甚至向宋太祖提出国赖长君、建议考虑宋太宗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可是,白纸黑字留下这么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似乎有些越权了。更何况,杜太后并不是小门小户出身的家庭妇女,她出身高官家庭,应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古代兄终弟及引发的宗室相残、血的教训她不可能一点儿不知道。白纸黑字留下这样的东西,似乎可能性并不大。

第三个疑点,赵普问题。涉及皇位传承的问题,历来都是皇家的重大事件,要么朝堂之上公开解决,要么皇帝乾纲独断。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这是杜太后与宋太祖母子之间的约定,并不是公开解决的东西。既然不是公开的,为什么又要叫上赵普?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找一个记录员吗?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有这么一个东西,而且赵普也知情。宋太祖如果有意传位宋太宗,大可以直接公开。如果无意传位,宋太祖有一万个办法可以让这个东西消失,赵普根本没有原本,甚至连副本都没有,这叫死无对证!又怎么可能多年之后,又在赵普的提示下翻了出来?很明显,自相矛盾了。

第四个疑点,不确定因素。昭宪杜太后与建隆二年去世,彼时宋太祖三十出头、宋太宗二十多岁、赵德昭才十岁。接下来的时间里,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杜太后凭什么就预先设定好了宋太祖—宋太宗—赵德昭模式?万一宋太宗早逝或者赵德昭早亡,又或者发生其他什么意外呢?那么,一传约呢?宋太祖辛辛苦苦抢来了皇位,老妈一句话,得!跟自己家没啥关系了……很明显,宋太祖很难接受这样的安排。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白纸黑字的东西,无疑给了宋太宗即位的法理依据。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岂不是名正言顺?因此,宋太祖如果是正常人,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么一个东西存在,这就是一枚定时炸弹!即便杜太后真的病糊涂了,搞出这么一个东西,宋太祖也不太可能让这个东西一直保存在金匮之中,这是正常逻辑,不是吗?可偏偏太平兴国六年这东西还在,那就显得有些不正常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金匮之盟这个东西很可能就是宋太宗为了强调自身皇位的正统性炮制出来的一个“假货”。因为宋太祖的儿子都死了,皇位已经不存在任何争议,随他宋太宗自己怎么说。这也是宋太宗为什么选择太平兴国六年这个当口抛出金匮之盟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一年宋太祖唯一活着的儿子赵德芳死了。抛出这个东西已经不会引起政局动荡,仅仅是宋太宗一个往脸上贴金的手段而已。至于说,宋太祖是否曾经有意传位宋太宗,个人认为,有过,但仅仅是将宋太宗作为“备胎”而已。具体之前已经写过一个东西,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秦桑之,关于赵光义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史书上有几种记载,还有著名的“烛影斧声”是千古谜案,其他的几种说法暂且不提,这里说一下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在开宝九年十月,赵匡胤病重,一天急召赵光义进宫,当时屏退左右,谈论些什么内容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一直到深夜,赵光义在大雪中出宫,当时赵匡胤还出门相送,这时候赵匡胤是没有任何即将死去的症状的,回宫就寝之后,只听鼾声如雷,为什么要着重记载这一点,说明之前太祖是不打呼噜的,片刻之后,便悄无声息了,等内侍过去查看就已经咽气多时了,这里是不是可以怀疑是赵光义给自己的哥哥下了什么慢行毒药,在自己走后,药效发作不治身亡。再来看之后的事情,皇帝驾崩,首先通知的是皇后,“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当时要立即下决断,她很喜欢自己的二儿子赵德芳,就立即命令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我们都知道,谁去的最早谁就可能继承皇位,但是王继恩却去请了晋王赵光义过来,个人觉得,这个王继恩有可能是赵光义的人,因为赵光义接任开封府尹,势力之大扩散朝廷内外,何况赵匡胤常年出征在外,收买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不足为奇,于是赵光义顺利即位。这时候就该说到“金匱之盟”,据说是赵匡胤的母亲声泪俱下的告诉儿子,如果他不在了,一定要让弟弟继承皇位,王朝方可一直兴盛!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一直是奉“嫡长子”即位的正统,何况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年以二十,足以撑起整个王朝的责任,赵光义即位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如果真的有“金匱之盟”这时候拿出来岂不可以堵住全部朝臣的嘴了吗?但是没有,直到六年之后,赵光义才拿出来所谓的“兄终弟及”的“金匱之盟,个人认为,是他为自己即位而后来编造的一个理由。仅此一家之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