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匡胤死后,他的皇帝弟弟是如何对待嫂子跟侄子的?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兄终弟及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朝,嘉靖帝和崇祯帝,都是继承哥哥的皇位。就是宋朝,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宋太宗继兄长宋太祖皇位,宋徽宗继兄长宋哲宗皇位,宋高宗亦是宋钦宗的弟弟,所以,在宋朝,兄终弟及,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却在朝廷乃至坊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为什么?因为赵光义继位有他的特殊性,弟弟继承兄长之位并无异议,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变故,却让这个继承扑朔迷离,比如他对待自己的皇嫂,比如他对待兄长的儿子,都似乎从反面证实了自己继承皇位的不合情理。按照常理来说,赵光义继位如果光明正大,那么他就不会对自己的皇嫂无礼,也不会对自己的皇侄刻薄,但他恰恰都做了。
赵匡胤先后分封过三个皇后,即贺氏、王氏、宋氏。贺氏是赵匡胤结发妻子,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追封孝惠皇后;之后,赵匡胤娶王氏为妻,黄袍加身后,封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不久即因病去世,谥号孝明皇后;随后,赵匡胤再娶宋氏,随即封为皇后,后人称她“开宝皇后”。正是这位开宝皇后,据说招了赵光义的忌。
995年,宋氏去世,作为皇帝,赵光义不但不为皇嫂成服,而且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更不要求大臣临丧。当时,翰林学士王禹偁就上书规劝赵光义为皇嫂治丧,赵光义竟以诽谤罪把他贬官外地。这位嫂子为什么招了赵光义的忌呢?原来,赵匡胤去世时,宋氏的言行曾经对赵光义不利,他因此记恨至今,死都不原谅。
对于赵匡胤的儿子们,赵光义也进行了肃清。赵匡胤四个儿子,长子和三子早逝;次子赵德昭,按照赵光义继位时“金匮之盟”的说法,他是在最有资格接赵光义皇位的人,但赵光义对这个侄子一直暗含排斥。有一次,赵德昭跟随赵光义出兵幽州,某夜军中惊乱,赵光义突然失踪,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得知后大为光火,多次借此责骂赵德昭。
后来,赵德昭向赵光义提议封赏这次北伐功臣,赵匡义骂他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后,再封赏不迟。”赵德昭受到责骂,十分不安,内心忧惧,不久自杀身亡。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也有资格继任,也在不久后去世,死因不知。
《宋史》有这样一句话“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似乎代表了一种对赵光义继位后作为的看法和态度。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充满传奇,不管是黄袍加身还是杯酒释兵权,都让后人为之津津乐道,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英雄一世的赵匡胤,最后居然在烛影斧声中悲凉落幕,至今对赵匡胤的死因,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赵匡胤死后,很快他的弟弟赵光义就登基称帝,史称宋太宗,宋太宗在继位后,面对自己父兄赵匡胤的儿子与老婆,是否够意思呢?赵匡胤的儿子与老婆最终结局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走进这段历史。
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也算是彻底成为了一国之君,可是宋太祖一直以来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或者说是宋太祖一个疏忽,那就是对于皇位的继承人考虑方面,赵匡胤做得确实很一般。
赵匡胤总结了前朝周世宗柴荣去世后柴宗训年幼无法保住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在自己登基之后,听从了母亲的话,试图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但是赵匡胤又没有直接明文规定出来,可以看出在这件事情上,其实赵匡胤是犹豫不决的。
当然,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推断赵匡胤当时应该是担心自己立了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母亲会生气,所以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就没有立太子,让赵光义成为名义上的接班人选,也是赵匡胤心中的备胎之一,只要赵匡胤的母亲去世或者赵匡胤的儿子长大,赵光义这个备胎随时都可能被取代。
原本这样的操作是完全正确的,可是赵匡胤的母亲比较长命,以至于赵光义在备胎这个位置越做越顺,越做越强,权力直接威胁到赵匡胤,在后来赵匡胤母亲去世之后,赵匡胤试图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发现已经无力回天。
后来赵匡胤对赵光义的职位以及权力进行过整改,也对自己的儿子权力进行加持,但是这一切还没有正常完成,赵匡胤就和自己弟弟在一起喝酒,结果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烛影斧声之后,赵匡胤神奇去世,关于赵匡胤的死因,至今依旧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赵匡胤老婆的结局
赵匡胤有三个皇后,分别是贺皇后、王皇后与宋皇后,其中贺皇后是次子赵德昭的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贺皇后去世之后,赵匡胤立即娶了王皇后,王皇后为赵匡胤生下四子赵德芳,此外,赵匡胤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与三子赵德林。
王皇后也死在赵匡胤之前,在王皇后去世一段时间后,赵匡胤才娶了最后一个宋皇后,当时宋皇后只有17岁,与赵德昭年龄差不多,与赵德芳还相差几岁。如此年轻漂亮的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当然是尚且在世的。
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宋皇后悲哀了良久,然后痛定思痛,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接下来该谁来当皇帝,是此时宋皇后最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她也是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决定继承人的最为关键的人物,没有之一。
宋皇后很聪明,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打算拥立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为继承人,因为赵德芳与自己年龄相差较大,两人关系比较好,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因为与宋皇后年龄相当,两人平时接触不多,害怕会因此惹来流言蜚语。
宋皇后想清楚之后,就派人去接赵德芳来宫中商议继承人的大事情,结果这个內侍没有去接赵德芳,而是把赵光义给接来了,宋皇后看到赵光义,瞬间就明白了一切,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不识相,很可能迅速就被灭口,所以宋皇后连忙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与未来就交给你了”!
赵光义听宋皇后这么一说,立即就表示“共保富贵”,简单几句话,赵光义与宋皇后之间的较量就结束了,宋皇后乖乖配合赵光义登基,后来赵光义在几年后,与赵普两人还弄了一个所谓的太后留下来的“金匮之盟”,说当初太后就要求赵匡胤立自己为继承人,赵匡胤也答应了,但是很多史学家都认为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值得怀疑。
自从赵光义成为皇帝之后,宋皇后的结局也还可以,赵光义没有伤害宋皇后,而是让宋皇后单独住在一个地方,还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宋皇后一直活到至道元年才去世,享年44岁,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按照赵光义的性格和行为来说,宋皇后能够得到这样的结局,也算烧了高香了。
赵匡胤儿子的结局
前边说过,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秀与三儿子赵德林早夭,所以只剩下了次子赵德昭与小儿子赵德芳,按照赵光义金匮之盟的约定,在赵光义去世之后,就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
在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光义成为皇帝,一开始也没有伤害两个侄子,并且还让赵德昭成为京兆尹与永兴节度使,封为武功郡王,赵德芳成为兴元伊,官职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此外,赵光义还给了赵德芳两枚刻着“皇帝信宝”的玉印,以象征赵德芳特殊的身份。
按照这样的安排来看,只要小哥两个寿命熬得过赵光义,以后皇位还有机会回到哥俩手里,可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一点,有一种正常死亡叫做意外或者生病,至于生病的原因,无人得知,刚好哥两个就从这些看似正常的死亡方式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先来说赵德昭,赵德昭在有一次与赵光义一起去北伐,在高粱河一战中,赵光义遭遇惨败,不知下落,慌乱之中,大家觉得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结果后来发现赵光义没有去世。
赵光义因为此事有所忌讳,后来不仅不答应赵德昭提出表扬大臣的建议,还痛斥了赵德昭一顿,赵德昭事后有些想不开,也担心赵光义会收拾自己,就自杀而亡了,虽然是自杀,但是很大程度上来说,赵光义一定是恐吓了赵德昭的。
赵德芳更加有趣,直接就因为生病去世,年仅23岁,去世后赵光义看似有情有义地为赵德芳罢朝5天,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如何,在我看来恰似司马昭的心,路人皆知啊。
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宋史》
就这样,一世英名的赵匡胤后人,全部死于非命,后来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人了,几乎与赵匡胤没有啥关系了,只是可惜了赵匡胤的优良基因,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而赵光义的基因却不断生根发芽,搞得宋朝民不聊生,后世更是不愿提及。
结语
赵光义对待赵匡胤的老婆以及儿子的方式,虽然看起来都很不错,可是为何这些人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我想答案已经十分明显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提起赵匡胤的死,很多人会想起“烛光斧影”的典故,这跟他的弟弟赵匡义有关,认为是赵匡义通过非法的手段谋夺帝位,这一典故颇具争议,多见于野史书籍,正史并未记载。
称帝后的宋太宗并没有对赵匡胤的子嗣赶尽杀绝,史载宋太祖有四子,其中长子赵德秀和赵德林早夭,只有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长大成人,称帝以后宋太宗封侄儿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可见宋太宗对他们还算不薄,对待他的侄儿尚且如此,至于他的嫂子,他即位之时就做出了“共保富贵,无忧也”的保证,事后赵光义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算是兑现了当时的承诺,随后这位宋皇后足足活了二十多年,才撒手去见他的夫君赵匡胤。
虽然宋太宗没有为难他的两位侄儿,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对他们起疑心,两位侄儿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正值年轻力壮之时,他的大侄儿赵德昭一次随宋太宗攻打幽州,一天夜晚敌人突袭,军中大乱,一时间找不到宋太宗,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皇帝,不久这事让宋太宗知道了,心中非常不高兴,一次借立功行赏的 议题,大声斥责赵德昭,回到家后的赵德昭惊惧不已,越想越怕,最后自刎而死,而在大侄子赵德昭死后不到两年,小侄子赵德芳也病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由此可见,赵德昭虽不是宋太宗下旨处死的,但是由于宋太宗的猜忌心重,赵德昭整天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其实是被逼死的,而赵德芳二十三岁病死,死的不明不白。
不管你如何看待赵匡义,他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称帝后的宋太宗还是有一番作为的,首先通过武力和胁迫手段,先是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臣服宋朝,次年御驾亲征,灭掉北汉,成功的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原重归一统,而后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宋朝经济走向繁荣。
其他网友回答
出身显赫、年轻貌美的宋氏,成了赵匡胤的继室
据《宋史·后妃传》所载,孝章宋皇后温柔嘉善、温婉贤良,独具慧心,照顾赵匡胤体贴入微,深得赵匡胤的宠爱;她出身名门,生母乃是后汉永宁公主,父亲宋偓官至节度使,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其生母也是公主,她的母族可谓是三朝国戚;《宋史·宋偓传》记载到“近代贵盛,鲜有其比”,称其出身显贵,算是宋朝后妃中鲜有的了。
因为出生于官宦显贵世家,她自幼便出入宫廷,见多识广,17岁时被选入宫,成为了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虽然两人相差25岁,她这位继母比赵匡胤长子还小一岁,虽然两人后来也没有子嗣,但这些都不影响二人的夫妻感情和睦,每次赵匡胤退朝她总是盛装相迎,赵匡胤对她也是喜爱不已。
纵观宋皇后一生,其父有功于社稷、其母血脉高贵、族兄弟多显贵,而后嫁入豪门,获得国母之荣,夫妻和顺、母慈子孝,在所有人看来,她注定会一生荣耀、尽享繁华,可上天却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一切都要从宋太祖赵匡胤的暴毙说起。
赵匡胤临终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赵匡胤驾崩当夜,宋皇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让宦官王继恩去找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入宫,但不料此时的王继恩已经被赵光义收买,转而通知了赵光义,见到来者是赵光义,宋皇后颇为意外,但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也镇定下来,转而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北宋对皇帝的称呼,这一句话无疑是透露出对赵光义继承帝位的认可之意,而赵光义也回答:“共保富贵,无忧也。”此时,奈何宋皇后再惊再怒也只能承认这个事实了。
不过这件事已经被后人争议了几百年,也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说得是赵匡胤去世当夜,赵光义就在他身边,有人从窗外见烛光下赵光义一会逃跑、一会闪躲,最后赵匡胤拿柱斧戳地,大喊道“好为之”。
认为赵光义篡位者多是以此为据,说其杀兄夺位,而司马光不敢得罪当权者,为赵光义遮掩才说赵匡胤去世时只有宋皇后一人在旁;
而支持赵光义者认为,太祖有酗酒的恶习,身体状况不佳和“坠马”事件,推断其很可能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重要的是杜太后临终前已经定下了金匮之盟,约定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太宗继位不算篡位。
小叔子继位,孀居的寡嫂当如何自处?
赵光义继位后,起先表现得是对皇嫂是尊敬有加,封其为“开宝皇后”,
此时宋氏才2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惜丈夫驾崩,再做不成皇后,继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小叔子,也不成皇太后,获封开宝皇后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皇后封号,身份极其尴尬。
即便如此,宋氏想在后宫苟且偷生也并不那么容易,赵光义登基次年,便下令去迁居西宫,后又移居东宫,曾经受万人仰仗的国母如今被人撵来撵去,宫人对她的态度也是一落千丈,宋氏恐怕从出生以来就没受过这么大的闲气,可是今非昔比,没有了靠山的宋氏知道自己始终是赵光义心里的一根刺,不拔只是时候不到,在赵光义拔刺之前就这么活着吧,起码还享受着嫔妃的待遇,就这么活着吧,等着最后期限的到来。
不过她先等来的却是继子们的噩耗,赵德昭为三军将士请赏,被赵光义斥责,被逼自杀;她最喜爱的赵德芳英年早逝,年仅23岁,在对故人的无限追思中,宋氏在后宫冷清寂寞地度过了二十年岁月,在43岁那年与亡夫在另一世界重逢了。
寡嫂离世,小叔百般刁难为哪般?
中国的传承中讲究“长嫂如母”,宋氏乃是赵光义的皇嫂,赵光义的皇位更是承袭于赵匡胤,于情于理,宋氏宾天后,赵光义都该披麻戴孝,举国共哀;可赵光义非但自己不按礼制,还下令不许群臣临丧,此事在朝野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翰林学士王禹偁居然还因私下评判此事,被宋太宗以讪谤治罪之名打压贬官外放。
再者赵光义对宋皇后的棺椁、牌位处置也很失当,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本该和宋太祖合葬,但他先让宋皇后的棺椁停于长公主之处,后又辗转停在一处佛寺,棺椁不与赵匡胤合葬,牌位也不祔太庙;直到两年后,才让宋皇后祔葬于赵匡胤的永昌陵,但牌位依然不能入太庙,放在别庙,若干年后才得以进入太庙供奉。
他如此苛待宋皇后的身后事,大概是对当年继位之事心怀芥蒂,但无论从前如何,斯人已逝、死者为大,都不该在人家身后事上再予以刁难,何况他还是一国之主,如此行为岂不有失帝王风范,让后世贻笑大方?
其他网友回答
历朝历代都一样,只要是老皇帝死后,儿子没有继位,那作为前日的皇后,后日的太后,其下场就没有几个好的,最好的也不过是锦衣玉食终老而已。
宋太宗的继位,直到今天也仍是个迷!虽然史书中有着“金匮之盟”等说法,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碍于淫威,所以大家对其中的疑惑之处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赵光义如何对待宋皇后
赵匡胤死后,作为赵匡胤的最后一位皇后宋氏于第一时间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可没想到,来的却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大惊之下,宋皇后就明白了其中的问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宋皇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皇后的表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宋皇后的思维里面根本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这个概念,如果真有其事,宋皇后根本不应该有这种反应。好在宋皇后反应比较快,马上示弱,不然,恐怕宋皇后就要给赵匡胤殉葬了。
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宋皇后应该在赵匡胤死后受封为太后的。可是,宋皇后直至死,也没有得到这个封号。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仅自己不肯给宋皇后成服(戴孝),甚至连大臣们也不准去参加葬礼,完全没有给予宋皇后这位前朝皇后应有的礼仪。宋皇后死后也没有和赵匡胤合葬,仅是临时殡在普济寺。举凡种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光义对这个寡嫂怀有深深的恨意和戒心。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年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确实值得质疑。
赵光义如何对待赵匡胤的儿子
赵光义即位之初,封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兴元尹。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在灭掉了北汉之后,赵光义好大喜功,认为如果乘胜进兵幽云,则收回幽云十六州有望。因此,赵光义不顾士兵们久战疲敝,率军直驱幽州。可在高粱河一战,宋军大败亏输,赵光义坐着驴车才逃过一劫。
也就是在此次战役中,因为宋军中出现了“营啸”事件,赵光义吓得躲了起来,众将都寻找不到赵光义的下落。为了安抚军心,有些将领想要拥立赵德昭为帝。可随着赵光义的及时出现,拥立赵德昭事件就不了了之。
拥立赵德昭是在赵光义失踪时众将做出的正常反应,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却使得赵光义非常不满。但毕竟赵光义有错在先,他虽然不满,但也没有表露出来。可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得赵光义终于爆发了。
据《宋史》记载: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
赵光义说的“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就是诛心之语!如果不是在内心深处对赵德昭怀有深深的戒心,他是不会脱口而出这种话的。赵德昭虽然是赵匡胤的儿子,也封为王爵,但按照封建礼制,他与赵光义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作为君主的赵光义说出这种话,那就意味着赵光义已经怀疑赵德昭要造反!
面对这种指责,赵德昭除了自杀,再无其他活路!赵德昭就是被赵光义逼死的!
总结
如果历史上真有“金匮之盟”这件事,那赵光义的继位就具有不可置疑的法理性,赵光义根本不需要对宋皇后和赵德昭和赵德芳母子怀有这样高的戒心。但根据赵光义对赵匡胤遗孀和儿子们的处理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光义的继位绝对不是史书中描述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了不为人知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