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文官还是武官(赵匡胤为什么重用文官)

网友提问: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优质回答:

宋太祖”陈桥兵变”龙袍加身,深知武将不能养肥,不加以限制就可能重演兵变。故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让手下大将脱下戎装换便装,这样将官去过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皇上也不用担心将官谋反,双赢政策。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不只是宋朝,很多朝代都重文轻武。

轻武,不是因为武力不值得重视,恰恰相反,武力太重要了。

文官要是对朝廷不满,最多骂几句,严重点的死谏,对皇帝造成的直接损害很小;武将就不同了,要是心怀不满,那可是真有实力起兵造反的。

宋太祖赵匡胤内心深处很防备武将,因为他能晋升为帝就是武将造成的。虽说“黄袍加身”这场戏本就是他导演的,但武将们敢参演,说明他们胆子很大呀,对皇权不是那么尊重。

(电视剧中的赵匡胤)

今天他们敢让赵匡胤披上黄袍,明天也许就敢让别人也披一件。最可怕的是,万一他们手下的将领想要搏个从龙之功,加黄袍于他们身上,到时不反也得反了。

所以赵匡胤又导演了一出戏:杯酒释兵权。

手下将领们乖乖交了兵权,不乖不行啊,在座的诸位中兵力最强的就是赵匡胤,他们不嫌命长,还想好好活着呢,当个富家翁也不错。

此后的数位宋朝皇帝,当然也知道自家是怎么上位的,对武将始终抱有警惕,重文轻武,弄得北宋有钱是有钱,就是没有保护这些钱财的实力,被游牧民族抢了一次又一次。

(电视剧中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在赵匡胤的时代,重文轻武其实还没有开始。他虽然解了老朋友们的兵权,但立刻提拔新人重新顶上,对这些新将领也颇为看重。

赵匡胤非常重视军事力量,为了将军力抓在自己手里,做了一番改革。

宋朝初期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主力,其他三种是辅助性质。赵匡胤撤消了禁军统领这一职位,将其调往外地当节度使,然后将禁军军权分离开来。

统领禁军的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称为“三衙”,他们平时管理、训练着禁军,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要打仗,皇帝再直接派遣主帅。这一番操作保证了将领们养不起军中威望,再也不会出现“黄袍加身”那样的戏码。

(电视剧中的赵匡胤)

赵匡胤还很重视武器,975年时,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他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北宋的武器研发,人们积极贡献智慧,使火器在宋朝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防备武官,但还没有重文轻武,否则根本保不住初生的北宋。只是到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宋帝安于享乐,再没了当初的血性,才会一再打压武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太恐怖了,自己做做就可以了,再有第二个那就要老命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宋太祖,最大的谎言便是重文轻武了,完全不着边际的事儿,且不论主观意愿如何,现实处境根本不会给他任何机会。

自打陈桥兵变(960)黄袍加身后,赵匡胤既要消灭后蜀南唐等群雄一统中原,还要挑战那时东亚巨无霸、环球我最大的契丹,否则赖其支撑的北汉拿不下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无从谈起。如此还想轻武,怎么可能?就凭摇头晃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们?我去!

那杯酒释兵权呢?更是一个严重误读。本来人家太祖,无非就是担心石守信、王审琦和高怀德这些手握枪杆子的开国元勋们,有朝一日也会黄袍加身,给钱给女人给荣誉给地位和平解除兵权罢了,跟轻武有啥子关系嘛,随后还不是要用资望浅一点的曹彬、王全斌和刘廷让们,继续灭国统一战?

再看赵匡胤对那些守卫北土的将帅们,礼遇到何等程度吧。即便很多节度使级别都没达到,太祖给予的权力也形同唐代藩政,军政财一把抓,甚至一抓一二十年,另外每次回朝也都高规格接待,极尽宠信之能事。当然他们也投桃报李,确保了各自一亩三分地的安全稳定,“终太祖之世无西北之忧,诸叛以次消平,武功盖世”。

还需要再多言吗?好吧,最后说一下,所谓重文轻武,前半宋人自己都承认,后半却是清人加上去的。事实上,前线战区指挥权基本掌握在文人手中,宋仁宗以后的事了,接下再怎么轻武,跟太祖又有多大关系呢?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给人们留下的都是孱弱的形象。按道理而言,南宋为日渐强大的金人所欺,又是王朝中后期,孱弱也很正常。但是北宋可是武将出身的张匡胤一手建立,断无重文轻武的可能。

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武将出身的皇帝,对于武人更是苛刻,最终导致文重武轻,国无能胜之将,军无能战之兵。

大唐是我国继大汉时期第二个封建王朝的巅峰。得益于其兼容并包的政策,真正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然而,唐朝的节度使政策,却为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唐末,藩镇割据,诸位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之间攻伐不断,正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长安已经成为权利真空地带,末代唐王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棋子,成为藩镇首脑手中的玩具。就这样,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局。

五代十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没有之一。此时上位就只有一个指标——实力。

后晋的安重荣筒子曾经指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就是对这个时期最恰当的写照。

而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走的又何尝不是同一套路?

对历史了若指掌的他,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怎么不会对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心存疑虑?这才有了后来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为了防止将军们拥兵自重,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情况再现,赵匡胤采用了兵将分离的策略。即由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制、调动和指挥大权。下设枢密院、三衙、率臣,各个部门职能明确。枢密院掌管军权军令,却无兵力。兵马属于三衙训练,却不能统领。实际上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这种政策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情况,但是同样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对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为了节制武官,文官的职位往往会在武官之上,人为造成了文优武劣的局面。同样是对武官的戒备之心作崇。

结语:赵匡胤出身军伍,又是通过一种极为罕见的方式建立了大宋王朝,加上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的乱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致使他对武人的防备之心远远大于历史上的诸个王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节制武人,最终造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也导致了北宋武力孱弱的结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