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死史书记载原文(历史赵匡胤之死真正死因)

网友提问:

赵匡胤是如何死的?记载了赵匡胤之死的史书有哪些?

优质回答:

赵匡胤,是通过“兵不血刃”的“黄袍加身”走上大宋历史舞台的。

正值壮年,踌躇满志的赵匡胤,突然传来暴亡的消息:《宋史,太祖本纪》曰“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出身武将,历来身体健康的赵匡胤,死前沒有半点征兆。有关他的死因,官方沒有明显多余的记载。野史或民间却流传多种说法。赵匡胤的死,成了困扰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但后人依据他们相关的蜘蛛马迹,推测,分析,整理。目前权威的说法认为赵匡胤是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的。

请看:于文莹的《湘山野录》曰“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乞,禁漏三鼓,殿下雪已三寸,帝引柱斧戳地曰‘好做,好做’云云”。

夜深人静,宫中只有赵匡胤,赵光义两人畅谈对饮。外而大雪纷飞,而且‘雪已三寸’。预时着死无对证的各种不测可能。要知道,按照官延礼仪,所有太监,宫女都要伺候皇帝。而且,赵光义平时拥兵自重,妄想杀兄夺位的企图路人皆知。皇帝的保镖侍卫也应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此时连侍卫,太监,宫女,甚至皇后,所有人都不在皇帝身边。一场有充分预谋的杀人计划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从烛光中,依稀看到忙乱的人影:“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要知道,君臣礼节严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太宗赵光义是不胜酒力?还是事先在酒中下毒?故意避席不饮?

哪奇怪的“爷声”。或许赵匡胤肚中毒酒发作,体力不足,无奈只能用“玉斧在雪里刺”。是求救声还是自卫?抑还想用玉斧砍杀赵光义?

还有赵匡胤在“酒醉”中“好做,好做”的悲愤呼喊。是叫弟弟好好做皇帝?还是痛斥弟弟要好自为之?所有这些疑问,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脱不了杀兄的嫌疑!

另外,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徳芳。继隆以太祖传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宋后闻继隆至,问“秦王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似乎是司马光为赵光义开脱罪责。太祖暴亡,弟弟不知,沒在宫中呆过!

但是,明人眼里都思:一是赵光义私人医生贾德玄为什么此时突然“坐于府门”?是赵光义早有预谋连同党羽拿毒药来置皇帝于死地吗?二是内侍都知王继隆胆敢罪着杀头大罪,不听从宋皇后孝章召唤秦王德芳而故意召唤晋王赵光义来抢皇位?想必继隆被赵光义收卖而假传圣旨了?

南宋徐大焯《烬余录》又有与司马光关于“赵光义”是否在宫中有矛盾的说法。话说太祖因病卧床,赵光义胆大妄为,调戏一直暗恋的,已被太祖早纳为自己妃子的花蕊夫人费氏。太祖惊醒后用玉斧追砍光义…赵光义成功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博斗后只剩一口气的太祖暴亡了。

或许赵匡胤当时毒酒发作,体力不足,未杀死光义。光义明知死路一条。只有杀兄。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即位后的赵光义,迫不及待地采取一连串反常举动。更是无法开脱抢夺皇位而杀人的最大嫌疑。

首先,即位后提前改年号元。遭到史官公开批判。《宋史,太宗本纪》说,提前更改年号,太宗名列第一。其次,施用各种手段,使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德昭相继死亡。前者年仅29岁,后者23岁。光义的弟弟赵延美贬至房州。最后抑郁而死。年仅38岁。这三个人都是与赵光义有着最亲血统关系,而且最有可能与他争夺皇位的关键人物。还有,光义与宰相赵普展开明争暗斗。即位时,曾一度软禁赵普。

令人质疑的还有“金匮之盟”。

一是,这一遗嘱为什么是赵光义登基多年后才公布?面对光义杀兄夺位的一片质疑声,按理赵光义理应即位时公开对外公布遗嘱。以理服人,大白天下,稳定朝野人心。其次,按照当年皇太后杜氏临终前的时间界限推测,当时太祖约35岁,太祖两儿子赵德芳约12岁,赵德昭约8岁。皇太后当着赵匡胤与越普两人的面,立下皇位先传弟后传子的“社稷福气”遗嘱!就算太祖活到51岁。那么他大子德芳已是成年28岁。皇位传子,在古代属正常现象。不存在着皇太后临终说的:前代幼儿8岁恭帝即位使正局不稳而亡的现象。因此,这一纸诏书,是否可以理解为赵光义与赵普斗争妥协的特定产物?是赵光义抢夺皇位提供的合法外衣?金匮之盟的真伪还有待考证。

还有《宋史,郭密传》,《宋史,王昭远传》,《宋史,戴兴》。多次提到赵光义笼络人心,招揽奇兵猛将,拥兵自重的说法。

凡此种种,一切疑问或证词,都将赵光义推上审判台上的风口浪尖之中。随着时代变迁,侦查手段的突飞猛进,赵匡胤的千古奇案,必将水落石出!

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网友回答

这应该是大宋的第一大迷案了。公元960年赵匡胤皇袍加身,陈桥兵变,自己登基坐殿,这就是北宋。从建立北宋到他驾崩,赵匡胤作了16年皇帝。他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短命,幼年时候就死掉了。剩下两个,其中一个是大儿子赵德昭,还有小儿子赵德芳(评书里面的八千岁)。在他去世的时候,大儿子德昭已经26岁了,德芳是18岁。按他们两个的才智和品行,都能接班,而且身体素质都很好。那为什么赵匡胤死后,兄终弟及,当皇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的儿子当时都成年了,怎么就没有机会坐到皇帝的位置上呢,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赵光义这个人在历史上留的名声不是很好,宋史中有史料公开评价此人,志大才疏,喜欢武力作战,但计谋不足,对外人纵容,对自己人好猜忌。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话说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从前认识一个道士,道士曾预言他们将来有可能得天下。如今赵匡胤真的得了天下,可是不见了那个道士,心里着实想他。说来也巧,有一次赵匡胤出外巡视,在路上偶遇了这位道士,赵匡胤喜出望外,便将其带回宫里,并询问自己的阳寿是多少。那道士看了看赵匡胤的气色,用指头掐算了一番,慢慢说道:“陛下,今年十月,是一大关。若能闯过去,你的寿命可以延续十二年;若闯不过去,您就要早作准备了。”赵匡胤让道士把话说的再详细一点。道士又说:“如果今年十月全月无风雪,陛下就算闯过来了;如果在风雪中出现了危险,陛下能够战胜,那也算闯过来了,否则……..”。道士便不再往下说了。

果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十月二十日这天夜晚,月亮刚离开地平线,天气陡变,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赵匡胤急忙派人去找赵光义,说要商量军国大事。赵光义一来,赵匡胤就把所有的人都打发走了。以往每当有军国大事,赵匡胤总要与赵光义、赵普商量,但是赵普因行私受贿,已于开宝六年八月,被罢了宰相职务,派往外地了。所以现在有什么大事,只有他们两个兄弟来商量了。但这次究竟商量的什么事,没有一个人知道,因为就在这天夜里,赵匡胤死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一起的时候,宦官王继隆和侍卫人员在其他房间,他们虽然听不见两人说的什么,但通过屋内的烛光照出的人影是看的清清楚楚,就见弟弟赵光义在对饮的过程中离开桌案,似乎还听到太祖赵匡胤突然发怒,拿起桌案上一种叫做玉斧的器具,使劲地砸到地上,而且呵斥对方:“好为之,好为之。”之后,一切就寂静下来了。侍卫们想进屋看一看,但太监王继隆借口“没有圣旨”,不让大家过去。约摸五更天,赵光义出来宣称皇上驾崩 ,并说赵匡胤临终时把皇位传给他。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烛影斧声”。

并且赵光义即位后,很快把赵普召回宫内,赵普把一个金匣子交给赵光义,并昭告朝野,匣内放着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的遗言。为了能使大宋江山流传万年,怕少帝年龄太小,容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求赵匡胤百年之后,要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于赵廷美,之后再传给德昭,德芳。这就是“金匮之盟”。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漏洞百出。立“金匮之盟”时,赵匡胤才35岁,正当年富力强,难道杜太后真的认为儿子要早死吗?况且这时长孙德昭,已经11岁了,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幼”的问题。这显然是赵光义勾结太监王继隆,在赵匡胤酒中下毒,害死了太祖赵匡胤,夺得帝位后,又拉赵普来补演一出“金匮之盟”。

俗话说:“贼不打三年自招”。自从赵光义执政后,其弟赵廷美被贬死房州,赵德昭被迫自杀,赵德芳只活了23岁便不明不白地死去。“金匮之盟”中的皇位继承人全部被他搞掉了,其居心何在,还不明白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