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优质回答:
赵光义弑兄之后篡位的观点来源于野史传说,并且是个孤证,所以其可靠性并不强。但是“斧声烛影”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广泛,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宫闱秘事比较感兴趣,最为人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后世很多人都是从结果推导原因,即,第一、因为赵匡胤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第二、赵光义即位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弟弟赵廷美先后非正常死亡。第三、赵匡胤驾崩当晚唯一(可能)在场的宋皇后,在太宗一朝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不被安葬,赵光义还禁止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从这三件事上,我们怀疑,赵匡胤的死肯定与赵光义有关。
但是从结果推导原因也并不是不可以的,毕竟所有正史或可靠的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全部都是“金匮之盟”,即赵匡胤是因为与杜太后有约在先,担心宋朝出现后周一样主少国疑的情况才决定传位给弟弟的。但是这又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
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不久,仅有的两个儿子确实比较年幼,但是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哪里算得上幼主?
第二、“金匮之盟”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被赵普拿出来的,随后赵光义将它公布天下,也就是说,这份盟约在赵匡胤在世之时从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赵光义即位六年之后突然被一个因不被赵匡胤信任而贬官的赵普拿出来。并且,在此之后,赵普重新入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并一手制造了卢多逊和赵廷美的命案。其中难道没有蹊跷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北伐之时,曾经因战败而与大部队失联,群龙无首的将士当时要推选赵德昭为帝,而不是赵廷美或者赵光义的儿子,这也证明了,大臣们也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问题可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正当途径,被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的,还有人说他是谋害了赵匡胤,自称传位与他才上位的。这件事在经过了1000年后,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当年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只是可惜柴荣短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朝中大臣担心赵匡胤会起兵造反,就先是剥夺了他的兵权,但是北汉却又来攻打后周,朝中无人能抵挡,没办法只能继续让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是大军走到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和手下谋士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大军随后回京,再加上朝中有一半大臣都投靠了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不废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京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其实赵匡胤领兵打仗在行,但是说起阴谋论却远远不及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能登基称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出自弟弟赵光义之手。正是赵光义出谋划策,拉拢人心,才是赵匡胤顺利当了皇帝。很多人都说为什么赵光义不自己当皇帝呢,他很想,但是资历不够,所以只能把哥哥送上了皇位。
在哥哥当皇帝后,赵光义对皇帝的宝座仍然没有放弃。他想到了当年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让汉景帝传位给弟弟的事,于是他回去找到母亲,在她面前哭诉。当然他肯定不会直接说自己相当皇帝,而是说哥哥的皇位是从小皇帝手中夺来的,万一以后哥哥传位给儿子,也是不懂世事的小皇帝,那么皇位是不是就又成为了别人家的。
赵匡胤母亲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赵匡胤来商量,赵匡胤听了也觉得有理,于是就当着母亲和弟弟的面订下了“金匮之盟”,内容就是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光美继位,赵光美死后再由赵匡胤儿子继位,美其名曰“兄终弟及”。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光义为了使皇位继承合法,伪造的。
本来事情已经订下了,就这样整吧。没想到赵匡胤皇帝了十几年,还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平日里照常带兵御驾亲征。他就想到,儿子也已经长大了,没准自己还能多干几年,把儿子好好的培养一下,说不好就是一代明君。如果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他不传给自己儿子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想到和赵光义商量取消“金匮之盟”的事情。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宋太祖就邀请赵光义来谈这件事情。为了不使别人得知他们兄弟的谈话内容,赵匡胤把所有人都请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他兄弟俩。这二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很愉快。喝到了后半夜,守卫和太监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而赵光义也告辞回家了。
谁知道到了后半夜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当时赵匡胤的皇后就让太监去请皇子赵德芳紧急赶来皇宫。但是太监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于是太监请来的就变成了赵光义。皇后看来的人是赵光义,顿时脸色大变,因为赵光义前期被当成储君对待的,手里掌握着大量兵权和京城的禁军。皇后知道无力回天了,于是就请求赵光义善待他们母子,赵光义哭着答应了。就这样赵光义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虽然赵光义当了皇帝,但是很多人对此事都表示疑惑。当时赵匡胤身体好好的,而且是行伍出身,可以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怎么会喝次酒就去世了呢?很多人都说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人们联想到当时的情况于是就是有了“烛影斧声”的说法。小编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好好的人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如果这里面没阴谋肯定没人相信。
为了防止这种声音继续蔓延,在赵光义当皇帝5年后,他拿出了这份“金匮之盟”,虽然暂时的堵住了人民的八卦之心,但是这个念头却没有杜绝。尤其是后来弟弟赵光美无辜而死,赵匡胤的儿子也因为受到了他的训斥,回家就自杀了。于是对赵光义通过不正当手段继承皇位的说法又开始出现了。于是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继承的由来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真相。
其他网友回答
1.赵匡胤疏于防范.
赵匡胤武将出身,体格健壮,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态度不明朗。他驾崩时,自己还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得昭都20岁了,却他始终没有立太子,甚至都没有封王过。知天命之年后,一帮臣子对他有敬畏感,但交心者少。而小赵又没有地位,没有哪个臣子敢去投靠。这样,关键时刻赵匡胤父子难以获得准确而及时的情报。所以,在被篡夺皇位的风口浪尖上,自己没有了帮手。这无异于孤立了自己。2.赵光义足智多谋,势力庞大。
老二赵光义从宋朝建立起就位高权重,他处心积虑,一直在拉拢群臣。十几年下来,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人脉,有了不薄的班底。尤其是: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一职,能牢牢地把持着京城。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都有人际关系。赵匡胤曾经要迁都洛阳,肯定也有要逃过弟弟监督与威胁的意思。而赵光义坚决不允许,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就搪塞了赵匡胤酝酿已久的迁都计划。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生前对弟弟已经很无奈了。大概事到临头,赵匡胤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对老二不设防,终于让养虎为患成为悲惨的现实。纵使后期过警醒:知道赵光义的势力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但,为时已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3.赵匡胤想改变现状,让赵光义狗急跳墙了。
其实,赵光义野心显现后,赵匡胤是过改变现状的想法与措施的。他开始提拔弟弟赵廷美,让他做京兆尹,控制京城,以此来牵制赵光义。可惜,这雕虫小技让赵光义一眼看穿。于是赵光义铤而走险,毫不犹豫地演出了“烛光斧影”的闹剧。4.赵光义审时度势,占地利与人和。
赵光义敢于动手也是看准了时机,因为赵廷美刚上位,尚未清除自己的势力。
开封是京城,权贵们都不愿迁都到洛阳。因为,他们的祖宗坟墓、土地都在开封。赵匡胤想迁都后,开封的经济地位会下降,所以,权贵们自然愿意与赵光义站在一起。
而赵匡胤的儿子还没有成长起来,缺乏政治经验与军事谋略,尤其是没任何势力。而皇宫里里外外都是他赵光义的人,这样,他杀自己的哥哥就恃无恐了。
其他网友回答
赵光义敢杀赵匡胤吗? 我认为敢杀。史书其实确实有记载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的,只是史官不敢从正面写,只是从侧面说赵光义是怎么做的 。后面我会给大家一一讲清楚。 他赵匡胤借陈桥之变逼孤儿寡母让位于他,不就是想做皇帝嘛,做了皇帝不传位于子孙,而传位给弟弟不是笑话吗?中国人里有几个心地好的大善人。专做给人做嫁衣的事
宋太祖肯定是不愿意传位给赵光义的,但是赵光义是北宋政权的实权二号人物(赵光义是陈桥之变造反将领扶持用来防止宋太祖将来“胶兔死,良弓藏,猎狗烹”),
杯酒释兵权 其就是一个中国式童话,赵匡胤可以说:就是因“杯酒释兵权”而死。谁可能放弃兵权任人宰割。史书没有说得很明白,仔细看看宋史会发现一个问题,【杯酒释兵权】后没过两年,赵匡胤是暴毙而死,死得太快了,并且赵匡胤什么沒交代就死了,之后赵光义自称拿了遗诏,做皇帝。咱不说他遗诏是真是假,就说赵光义做皇帝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有赵匡胤拥有继承权嫡系成年子孙,全部非正常死亡,而且赵匡胤的皇后,王皇后受到赵光义的非前皇后礼遇,生活凄凉,更不给任何照顾。而且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允许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宋史明确记载,可以查看是否属实。 随便找一个正常人也不会认会赵光义没杀赵匡胤吧。赵匡胤也不会想辛苦打下江山,身为开国皇帝,落个家破人亡吧!
其他网友回答
赵光义是否杀了大哥赵匡胤,从历史资料中,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真相。但我们如果从人性和逻辑角度去分析推测,或许更能接近真相。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赵匡胤是否被人杀害的?
赵匡胤有可能是饮酒过度暴病而亡吗?我们说有这个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因为赵匡胤当时刚满50岁,正值壮年,身体一向很好,历史资料从未有其生病的记载。他本人又是武将出身,功夫很好。一套太祖长拳流传至今,可不是吹牛。
另外从历史记载看,我们没发现赵匡胤有酒色过度,沉溺女色的情况。反倒是突出了太祖本人崇尚节俭,对私生活很有节制。
其次,我们看看赵匡胤死的时机:
A. 赵普作为反晋王派的代表人物,一向主张父子相继。不久前被罢免了相位,离京出任河阳三镇节度使。
B. 忠于赵匡胤的禁军,及其主要将领们正在太原城下血战,他们不在开封城。
C. 事发当天开封城内的文武官员正在休沐,政事堂、枢密院和各部衙门主官都没上班。
综合看上述信息,我们就能看出点儿意思了。如果此时赵光义采取行动,条件已经好的不能再好了。
赵普不在,没人以宰相身份,强力阻止赵光义以弟弟身份继位。
禁军不在,哥哥的两位皇子想翻盘也没人支持。
官员休假,只要控制了宫禁,就没人能干扰到这次行动。
赵匡胤怎么会挑这么个时间点暴病而亡?我说完全是巧合,读者您会相信吗?
第三,赵光义有必要杀死亲哥哥吗?
我们说有,而且当时的情形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从弟弟强力阻止迁都洛阳这件事,赵匡胤已经感到了来自弟弟的威胁。从洛阳回到开封,赵匡胤就开始着手打压赵光义了。最典型的事件是,大力扶植幼弟赵光美以牵制晋王,”一月内三幸光美宅”。
同时赵光义也感到了哥哥已经明确不会传位给自己了,比如接待进京朝见的吴越王钱俶的任务被交给了赵德昭,这就是一个明确信号,因为这类活动一向是由赵光义出面的。
试想一旦赵匡胤决心立某个儿子为储君,那么等待一个能随时严重威胁储君地位的皇弟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纵然赵匡胤宽厚,会给弟弟一个体面的富贵闲王地位。可等新君继位以后呢,会留着他这个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吗?结论不言自明。
第四,赵光义有机会获胜吗?
我们的答案是赵光义有机会,但不多。从历史资料来看,赵光义为夺位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渗透了除禁军之外的所有核心机构。
但是禁军这一关他怎么过呢?我们猜想他应该是抓住了赵匡胤的一个关键疏忽。
赵匡胤可能乐观的以为只要牢牢掌握禁军就可以万事无忧,他可以从容的逼迫弟弟放弃幻想,接受一个简单皇弟的身份。
但是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没有想到,禁军会为一个活皇帝卖命,却不一定会为一个死皇帝卖命。更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竟然会选择杀死哥哥,这样的极端手段,可能从来没出现在赵匡胤的脑海里,所以他悲剧性的低估了这场斗争的残酷。
第五,赵光义怎样才能杀死哥哥?
历史记载,太祖驾崩当天是和赵光义一起在宫里喝酒来的。然后太祖就死了,那下手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酒桌上,方法最好是下毒。
他有可能做到吗?我们的答案是有,因为他策反了一个关键人物–王继恩。这个人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太监,时任”入内内侍省都知”,也就是管辖着整个后宫的一切日常事务。他给皇帝下毒是很方便的。
您可能会问,你怎么断定王继恩已经投靠晋王了?还是从零散的历史资料去推测,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派王继恩去接赵德芳入宫,可他竟敢违抗皇后旨意,把赵光义请了进来。这非常不合常理,他一个太监,谁当皇帝跟他有关系吗?他怎么就能断定赵光义继位对他更有利,而且是有大好处,大到值得他冒杀身之祸违抗皇后的命令。从这个角度分析,您还能相信王继恩事先没和赵光义勾结吗?
第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影响整个行动的成败,那就是内宫的卫士。这还真不用我们替人家担心,宋代皇宫的保卫工作分两部分:前殿是各衙门办公的地方,由殿前司各班直负责保卫;后殿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由武德司(后来改称皇城司)负责护卫。要命的是王继恩正好兼着”勾管武德司公事”的职务,是武德司的总头目。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赵光义不但有必要杀死哥哥,而且能轻易得手。
那赵光义具体怎么做的呢,我们只能猜测如下:赵光义判断皇帝哥哥已经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自己了,他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紧急和王继恩密谋,趁禁军主力出征,百官休沐的有限时间空隙,假借进宫喝酒的机会,由王继恩向酒里下毒,杀死赵匡胤。然后用武德司的武力控制内宫,威逼宋皇后同意配合他们的表演,以换取保全性命。史料中所谓的”烛影斧声”可能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都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故意编造的。等第二天一大早,通知群臣时,大事已经鼎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