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武灵王晚年为何会那么糊涂?
优质回答:
赵武灵王晚年不是糊涂,而是过于自信了!赵武灵王这个人并不是糊涂之人,单纯从君主的角度而言,他绝对是合格的,把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一个“弱国”赵国硬生生变成了和秦国平起平坐、甚至威胁到秦国“国家安全”的强国。可能也正是因为少年得志、年轻有为,造就了赵武灵王过于自信的性格。
因为自信,赵武灵王轻松废黜了太子(公子章),改立公子何(赵惠文王)。他自信自己的权威可以控制一切,他不担心会现废长立幼带来的政局动荡,他自信可以控制局面。同样是由于自信,赵武灵王正值壮年便禅位给了公子何,自己做起了“太上王”,而且还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霸气的职务——主父!赵王算什么?我是他爹,主的父!彼时,赵武灵王的出发点并不糊涂,将王位、行政权和少部分兵权交给赵惠文王,让儿子主持日常工作,处理琐事,而自己则专心负责军事事务、开疆拓土。同时,自己并没有完全交权,手里依然握着兵权,不用担心儿子掌权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一举数得。
没过多久,赵武灵王看见大儿子公子章拜见小儿子赵惠文王,父爱又泛滥了,觉得自己亏欠了大儿子。于是,赵武灵王“自信”地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方案,想将代地封给公子章,立公子章为代王,与赵惠文王分庭抗礼。而自己以主父之尊,居中协调。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的小算盘打得还是很精的,此举既可以弥补自己对大儿子的亏欠心里,又可以让两个儿子之间形成权力平衡,自己这个主父的地位会变得更加巩固!但是,很显然,赵武灵王过于自信了,高估了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
让赵惠文王割肉,显然不容易,赵惠文王刻意回避这个问题赵武灵王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于是,他找到了以前的老部下们,想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让老部下们给赵惠文王施压,促成此事。结果让赵武灵王的心凉了一大截!人走茶凉,老部下们在换了新老板之后,已然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就连曾经协助自己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臣肥义也倒向了儿子赵惠文王一边。这一次,赵武灵王过于自信了,非但没有达到目的,还碰了一鼻子灰。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开始审视自己当初提前传位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了。
小儿子和朝臣的离心彻底激起了赵武灵王的斗志,最终决定收权了。但是,放权容易收权难!想让赵惠文王主动把到手的王位再交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赵武灵王开始挑拨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暗地里支持公子章,企图用公子章取代公子何,而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收回实权。可见,直到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也并不糊涂,头脑依然是非常清醒的。但是,赵武灵王又一次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的能量。
于是,沙丘宫变上演了!赵武灵王想利用大儿子夺权,于是默许了公子章“诱杀赵惠文王”的计划,并以察勘陵址这个事关孝道、赵惠文王无法推辞的理由将两个儿子都请到了沙丘宫。但是,赵惠文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早已作出了防备。在公子章以主父之名召赵惠文王时,赵惠文王并没有前往,而是由肥义去试探虚实,自己则做好了武力“平叛”的准备。公子章见来的是肥义,知道事情败露,便杀了肥义,准备直接弑君,制造既成事实。结果,赵惠文王先下手为强,直接把公子章先咔嚓了。接下来,派人断粮断水,围困沙丘宫整整三个月,硬生生把赵武灵王给饿死了!到最后,赵武灵王聪明反被聪明误,丢掉了性命。说到底,赵武灵王并不糊涂,但是他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也低估了儿子赵惠文王的政治手腕。换言之,赵武灵王事实上不是自信,而是有些自负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都以为赵武灵王在晚年做事开始糊涂,其实,这些事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这事还要从他做的一个梦开始说起: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游大陵,一天夜里,赵武灵王做了个梦,梦到一位少女对他古琴而歌,多情的赵武灵王念念不忘梦境中的女子,有一回与群臣饮酒,说到了这件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吴广听到后便计上心来,因为他有一个女儿,名叫“孟姚”,和赵王所提的梦中仙子到有几分接近,就对赵王说“孟姚”和赵王的“梦中情人”长得很像。赵武灵王也是真的动心了,于是,吴广就把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孟姚就这样入了宫。赵武灵王见了她后非常喜欢,便对她宠爱有加。据《史记》所称,赵武灵王得到孟姚后,“爱之,为不出者数岁”,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情爱之中,不能自拔。孟姚很快被立为王后,史称“惠后”。 赵武灵王起初娶韩国国君之女,生下长子赵章,赵武灵王立韩女为王后,赵章为太子。孟姚后来数次向赵武灵王说王后韩女、太子赵章的坏话,赵武灵王于是废掉王后韩女和太子赵章,而立吴娃为王后,赵何为太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王后孟姚没多久便死了,这对赵武灵王是一大打击,同时,当爱已成往事时,因母亲而得宠的赵何渐渐被父亲冷落了。
当年赵武灵王废除长子赵章的继承人资格,并无其他原因,只是移情别恋的结果。如今,梦中情人已仙逝,他忽然觉得对长子赵章有一种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他把代郡的一块土地封给长子赵章,称为“安阳君”。赵武灵王看着朝堂之上的长子赵章面对太子时的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更是想要设法补偿他。正是这种父爱蒙蔽了他的判断力,对赵章显露无疑的嚣张视而不见。看到赵章在朝廷之上的沮丧,赵武灵王动了一个念头。他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
赵武灵王可谓是英雄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为了权力你斗我争的事情还少吗?春秋时代多少弑君、弑父的故事,多少兄弟相残的故事?一个国家立两个王,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
赵武灵王的态度,坚定了赵章夺权的决心,他发誓要夺回本来属于他的王位。只要他发动政变,把弟弟赵惠文王杀了,到时生米煮成熟饭,父亲也只能认了这样的结果。
于是乎,有了沙丘政变的故事。赵章发动政变,欲铲除弟弟赵何,失败后躲进赵武灵王的行宫。最后,赵章被杀死,而赵武灵王则被活活饿死。最后总结为一句话,“色字头上一把刀”。
其他网友回答
也不是赵武灵王晚年糊涂的原因,只能说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人手里久了就会腐朽,那么以前他在英明神武,也不可能每时每刻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就会脑子比较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其实很多历史上很多有明君主,都是前期英明,后期糊涂。例如:秦始皇,后期过度追求长生,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就连汉武帝这么有名的皇帝,到了晚年都会糊涂把自己的太子都害死。其他的例如唐玄宗,明朝嘉靖帝,他孙子万历等,都是这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期间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进行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改革。他亲自率兵北击匈奴,占领胡人土地,吞并中山国,辟地千里,赵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国家实力空前强盛。 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还曾想过从赵国的西北两郡南下,长驱直入杀入咸阳,灭掉秦国。
可是晚年的赵武灵王也犯起了糊涂。赵武灵王二十七年,赵武灵王废掉太子赵章,禅位给十岁的幼子赵何,自己做主父。
赵章被废以后被封为安阳君,封地在代地。赵章本为储君,并且屡立战功,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废。
那么为什么赵武灵王会废掉有威望的太子赵章,而要禅位给幼子赵何呢?主要是因为一个女人。
赵武灵王非常喜欢一个女人,叫孟姚,孟姚生了个儿子,就是赵何,。可惜孟姚年纪轻轻就病死了,赵武灵王为了怀念孟姚,就把孟姚生的赵何立为国君,废掉了太子赵章。赵武灵王因为喜欢一个女人,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十岁的娃娃身上,不得不说太糊涂。
赵章被废后,心里愤愤难平。公元前295年,赵章觉得时机成熟,遂发动政变,准备杀掉弟弟赵惠文王。
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重臣李兑带领精锐部队前来勤王,很快平叛了赵章的叛乱。 赵章兵败后躲到赵武灵王的宫殿里,赵武灵王收留了他。公子成于是把赵武灵王的宫殿包围,把赵章抓出来杀了。公子成和李兑害怕赵武灵王追究他们带兵包围沙丘宫的罪,于是把赵武灵王孤身一人围在宫殿里。赵武灵王被围在沙丘宫里,没有东西吃,饿到上树掏鸟窝吃幼鸟充饥,坚持了三个月之后被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