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优质回答:
我是李时针的时针,我来为您解答
背景
公元前325年,年仅15岁的赵雍从他的父亲赵肃候手里接过赵国的大旗,当时的赵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中山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赵国中间,让赵国南北不能相连。赵国东临强秦,北面又得时刻提防东胡、林胡、楼烦的侵扰。就在公元前325年这一年,同为“三晋之国”的魏国竟然趁赵肃候去世,赵雍年幼,联合秦、燕、齐、楚等五国企图瓜分赵国,史称“五国会葬”。赵雍为改变赵国目前的颓势,深刻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克服重重阻力,国内推行“胡服骑射”,通过“胡服骑射”赵国的这支骑兵部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赵武灵王伐中山,征胡地,开疆扩土,将赵国的版图扩大一倍。
这人一旦做出成绩就开始要作妖了。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宣布废掉太子赵章,自己退居二线,让十岁的小儿子赵何去做国君。辅佐自己小儿子赵何这。件事就为之后赵武灵王困死沙丘埋下了伏笔。
恩宠吴娃,改立太子
赵雍的王后是韩国的公主,当时赵雍在韩国国当质子,回国即位时就按照约定娶了韩夫人,很快两人了爱情的结晶,即太子赵章。赵章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毫无疑问就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是赵雍的一个梦,打破了一切。
公元前310年,赵雍与众大臣巡查大陵,晚上赵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少女,长得那是美丽动人,当他伸手要触碰的时候,那少女却不见了。第二天和群臣商议国事的时候,老是一遍遍的说,大臣孟姚听着好像说的是自己的女儿,于是将自己女儿献给赵雍。赵雍爱的不行,称之为“吴娃”,俩人如胶似漆,很快小儿子赵何出世了。随着赵何的一天天长大,吴娃想让赵何接班的心思愈发强烈。于是枕边风一顿吹。赵雍稀里糊涂的答应了。
在公元前299年,为了让权力顺利过渡给赵何,自己专心应对对外战争。赵何在肥义等重臣的辅佐之下,治国理政井井有条。
赵雍剧照
天无二日,祸起萧墙
赵章被废之后,还是兢兢业业,从无怨言。赵雍看到赵章跪拜年幼的弟弟,心生怜悯。又想补偿赵章。在公元前296年,封赵章为安阳君,封地在代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章在赵雍的扶持下一步步发展壮大,对王位开始垂涎起来。
此刻的赵雍由于退居二线,又开始寂寞难耐起来,男人对权利有与天俱来的渴望。他就想利用赵章与赵何的夺权之争,趁机重掌大权。于是赵雍通过肥义想让赵何封赵章为代王,但是被赵何无情拒绝,赵雍告诉赵章,在赵雍的默许之下,赵章决定先下手为强。
赵章剧照
沙丘政变,英雄谢幕
为创造机会赵雍父子三人去沙丘宫游玩,三人住了三间宫殿。于是赵章派人假传圣旨,说赵雍找他,但赵何手下的肥义赴约,没让赵何过去。果然肥义被杀。于是赵章集团与赵何集团在沙丘宫打了起来,凭借公子成与李兑军队的加入,赵章被打败。打败后赵章走投无路跑到赵雍的宫里,赵雍错就错在竟然开门接纳。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军闯入将赵章抓出来给杀了。
话说本应这事就结束了,但是公子成与李兑一合计,俩人重兵包围赵雍,然后纵兵闯入逮捕杀掉赵章,这太不给赵雍面子了,赵雍一旦出来,俩人肯定被治罪灭门啊。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军继续包围,将宫殿内部人员赶出来,独独留下了赵雍。
大军包围了三个月,赵雍在里面掏鸟窝,吃幼鸟,最终被饿死在沙丘宫。一代英雄以如此方式谢幕。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惊案:战国时期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居然被手下臣子公子成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经常受到北方胡人的侵袭,这帮胡骑来无踪,去无影。胡骑兵每次侵袭赵国时,赵军还没来得及抵抗,胡骑兵抢劫完了,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赵武灵王是位思想家,他研究着,为什么中原人总是被胡人侵袭而又拿胡骑兵无可奈何?
赵武灵王发现,胡骑兵种先进速度快,兵服干练。赵武灵王从中得到启示,开始着重改造赵军,改革出一支能骑飞射箭的军队。
赵国通过推行胡服骑射,大大的团结胡人,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国领土也扩大了三倍。
赵武灵王的主要政绩:平五国之乱,灭中山国,力压秦国,修建赵国长城等。
英雄难过美人关
男人一旦痴迷贪恋美色,必将踏上不归路。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也许是赵武灵王霸业有望,便露出了他的“英雄本色”。赵武灵王说:“昨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美人一边弹琴一边唱,琴声悠扬,歌声动听。”
赵武灵王的大臣吴广,听赵武灵王这么一说,马上心领神会地接过话题说:“大王,臣有一小女叫孟姚,擅歌舞弹琴,不如送给大王如何?”
赵武灵王见孟姚果然如他梦中的窈窈美人,再一听孟姚的琴歌,简直是颠了魂魄。孟姚被立为赵武灵王的王后,一年后生王子赵何。
因为宠爱孟姚,所以废长立幼。因为沉迷酒色,所以昏头退位。因为父爱还在,所以包庇叛乱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用在赵武灵王身上正是恰恰好。
赵武灵王因为宠爱孟姚,所以喜欢孟姚生的王子赵何。赵武灵王为了喜欢赵何,先废长子赵章的太子位,立幼子赵何为太子。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赵武灵王正置壮年,就把王位让给赵何。自己心甘情愿地做起太上王,居沙丘宫。
然,莫名其妙的赵武灵王突然好象又良心发现似的,觉得自己废长立幼有点对不起赵章,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赵何各自一半。
赵何不同意,赵章不服气起兵造反了。赵章兵败逃往沙丘宫,此时的赵武灵王好象忘记自己已经禅让,不是国王了,他又站出来支持赵章造反,支持造反就等于叛国。
赵武灵王一错再错,公子成韬晦反扑,一代英主饿死在沙丘宫
正好被公子成抓到了赵武灵王的把柄,以赵武灵王叛国罪,将赵武灵王围困于沙丘宫,不许任何人给沙丘宫送食品和水。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时,公子成就坚决反对赵武灵王的改革,因为无论是那个历史时期,只要改革,那就是要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命,就一定有人反对。
而这群人只要抓到机会,就一定会反扑,当然,赵武灵王、公子成也不例外。就这样,一代英主,被公子成围困饿死。
恩宠一个人并没有错,自古英雄爱美人。但是,做为一国之君是不可以因贪恋美色,而迷失方向的。因为它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天下百姓的命运。
一代英主因为“英雄本色”,在嗣子问题上一错再错,结果引发王室内乱,害死了长子,又饿死了自己,更使众多的将士们白白流血,殃及无辜。
其他网友回答
赵武灵王可以称得上是赵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之后外取林胡、楼烦,内灭中山,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修筑“赵长城”,赵国在他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一跃成为北方强国。然而俗话说的好“英雄难过美人关”,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也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昏招,致使处于上升势头的赵国急转直下,赵武灵王本人最终落得个饿死沙丘宫的下场。
一、与美女的梦中邂逅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和吴娃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那些事情,简直就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这事儿还得从赵武灵王十六年说起,那年秦惠王死了,赵武灵王游览大陵,有一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少女,少女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听得赵武灵王是心驰神往。
第二天,赵武灵王和大臣们一起喝酒的时候,反反复复的说起了此事,对这个梦流连难返、不能释怀,特别想知道梦中的美女在哪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坐的有一位叫做吴广的大臣就动起了心思,他觉得赵武灵王描述的这个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就把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因梦中的美女之歌,吴广就说自己的女儿叫娃赢,而赵人称之为吴娃,在当时娃就是美丽的意思。
赵武灵王得到吴娃后,也觉得她和自己梦中的那个美女特别像,对她异常宠爱,后来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了一个儿子赵何,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二、为爱废嫡立幼主动退位埋下祸端
赵武灵王五年,迎取韩国宗室女为妻,韩氏女生下儿子后,赵武灵王封韩氏女为王后,嫡子赵章为太子,如果事情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的话,赵武灵王也不会有沙丘之难。之后赵武灵王宠幸吴娃,这个吴娃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生下了赵何之后,数次在赵武灵王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想要让赵武灵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后来,吴娃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病死,出于对吴娃的思念,两年之后,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赵章,直接传位给了十岁的儿子赵何,武灵王自称为主父。
而之所以赵武灵王在壮年退位,主要基于两种考虑:
第一,为幼子能顺利登基。前太子赵章虽然被废,但是正值年轻力壮,且多年来跟随赵武灵王南征北战,又一同攻打中山国,立下大功,战功赫赫,而赵何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跟经验丰富的赵章相比根本无法与之匹敌。为了能让幼子在自己百年之后顺利即位,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辅佐赵何,赵武灵王决定在自己壮年之际宣布退位,这是他退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为了能腾出手来对付秦国。赵武灵王让赵何即位自主治国,这样自己就能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专门攻占胡地,便于从北面的云中、九原袭击秦国。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秦地的风土人情,赵武灵王甚至乔装打扮伪装成使者进入秦国,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他亲自会见了赵国的使者,使者走后秦昭襄王和大臣们聊天说到刚才有一位使者相貌奇伟,举止不凡,不像人臣的气度,于是派人追赶打听此人的来历,此时赵武灵王已出秦国边关,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正是主父,秦王大为惊叹。
赵惠文王三年,在彻底灭掉中山国之后,赵武灵王封前太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赵章一向放纵,不服他的弟弟赵何被立为国君,一直心怀怨恨,赵武灵王就派了田不礼辅佐赵章,可这个田不礼也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不但不约束赵章,反而鼓动他发动政变夺回君位。
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史记·赵世家》
赵惠文王四年,群臣进都城朝会,前太子赵章也来了,赵武灵王让赵何主持朝拜,自己在一旁暗中观察群臣和王室宗亲的礼仪,当他看到自己的长子赵章垂头丧气的屈身在自己弟弟的面前,北面称臣,顿时心生怜悯之情,于是他当时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还做赵王,只不过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迫中止了。
原来朝会之后,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一同到沙丘游览,二人分住在不同的宫室,一直伺机而动的赵章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和田不礼商议想要假传主父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然后趁机杀死他,让赵武灵王重新封自己为国君。然而当时的国相肥义是个忠义之臣,他受赵武灵王嘱托要好生辅佐赵何,而且赵章蠢蠢欲动的野心他也一直看在眼里,为了保护惠文王他先行去探探虚实,最终被赵章和田不礼杀害。
这时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知道了这场政变,立马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调集四方的军队想要平定这场叛乱,赵章寡不敌众,被众人打败,后来他逃到了赵武灵王的沙丘宫,赵武灵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追杀公子章,包围了沙丘宫,最终杀死了赵章和田不礼,他们的党羽也被诛杀殆尽。
之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咱们因为追杀赵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即使撤兵,我们也会被灭族。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包围沙丘宫,并对宫中的人发布了最后通牒:最后出来的会被灭族。这一下,沙丘宫里的人全跑了出来,赵武灵王也想出来,但是出不来,又没有食物,最后赵武灵王甚至掏鸟窝充饥,三个多月后饿死在了沙丘宫,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就这样被困死了。
三、赵武灵王惨死谁之过?
赵武灵王虽然是被公子成和李兑包围困死的,但是主要责任还应该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以下几点错误才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一是废长立幼。公子章原为太子,如果能顺利继承君位,赵国不至于会快速衰落,而赵武灵王却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只是因为自己喜爱吴娃,为了吴娃甚至几年不出宫门,在吴娃生下赵何之后,草率的废长立幼。国家继承人的选定不遵守立嫡立长的制度,全凭个人好恶随意变更,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灾难,动乱的种子也就此埋下,尤其是在赵章年长,赵何年幼的情况下,长兄怎能轻易的屈居幼弟之下,必然会引发动乱。
二是退居二线。由于赵武灵王之前的几位赵王在君权交替之际,赵国内乱频出,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接手,赵武灵王希望能在生前就把君权的问题平稳解决,目的也是为了赵国的稳定。可这样一来作为主父的赵武灵王手中的权力就会被大大削减,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掌控能力。其实,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在壮年退位,而是继续巩固“胡服骑射”的成果,在他继续掌权的时间里赵何也会慢慢长大,当他有独立处理国事的能力之后再传位给他,比直接传位于一个少年君主强得多,这样也许沙丘政变的悲剧就会避免。
三是感情用事。赵武灵王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从性格上看有些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意味。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一遇到感情上的事,就开始犹豫不决,朝令夕改。开始他因为宠幸吴娃,废掉太子赵章改立幼子赵何,可是当看到原先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赵章在弟弟面前屈身下跪的时候,又心生怜悯之情,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做赵王,虽然这件事未能实施,但是进一步激发了赵章夺位的野心,沙丘政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是分裂国家。赵武灵王看到赵章跪拜幼子而产生了分裂国家的想法,虽然这个计划并未施行,但是却能看出赵武灵王在政治上的幼稚。一方面,晋国被一分为三已经是实力大减,如果再将赵国一分为二,在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中,赵国必然会更加难以生存。退一步说,即使赵章被封为代王,他会就此满足吗?他要做的是整个赵国的君主,而不是一个小小的代王,所以赵武灵王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只能诱发赵章更大的野心,沙丘政变也回事必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赵武灵王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废长立幼,退居二线,感情用事才导致了赵章和赵何二子不相容的局面,皇权的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至死方休,而之后包围沙丘宫的公子成等人只考虑个人生死,而不顾赵武灵王的死活,不考虑赵国的发展,才最终使赵武灵王落得个困死沙丘宫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在选择继承人的方式上,都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有的时候是会因为这个制度导致继承人不是最佳人选,这种制度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的,整体上来讲是利大于弊的,这种制度其实是最好的继承制度,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没有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加上自己左右摇摆,总想一碗水端平,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的结局。
赵武灵王是赵国开疆拓土功绩最大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之下,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成功让赵国鼎盛起来。吞并了中山国,击败了西方的林胡,收编了楼烦,让楼烦人成了赵人,增加了中山、雁门、代三郡。并且为了抵御匈奴,在赵国的边境之上修建赵长城,并且让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走上历史的舞台。
赵武灵王的功绩,已经足以让赵武灵王名留青史了,在当时的时候,赵国的实力其实是强于秦国的,大家所熟知的芈月之子嬴稷,能够成为秦昭襄王,也是得到了赵武灵王的大力支持,才得以质子的身份,顺利返回秦国继承秦王之位。
从赵武灵王的所作所为来看,绝对称得上是英明神武,为什么最后又会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里,为什么昔日的手下没有去救呢?
赵武灵王在继位之后,迎娶了韩国君主之女为夫人,当时的韩夫人生了嫡长子赵章,被武灵王立为了太子,原本,赵章是深受赵武灵王的喜爱,后来,随着韩夫人突然去世了,武灵王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吴娃,吴夫人开始受到赵武灵王宠爱,很快生了一个儿子赵何,等到赵何长大之后,由于对吴娃的宠爱,竟然废太子赵章为安阳君,而立了赵何为太子,这就为赵王之位的纷争,埋下了隐患,如果只是这样,也并不会导致最终的结局。
到了赵武灵王二十八年,赵武灵王禅王位给太子赵何,自称“主父”,即赵国君主之父的意思,赵武灵王的这一做法,其实也并无不妥,因为赵武灵王喜爱四处征战,万一战死疆场,新君早点继位,有利于赵国的稳定,是正确的做法。而且,新君惠文王赵何继位后,主管内政,可以让赵武灵王四处征伐,再无后顾之忧,禅位之事开始也进行的非常顺利,大臣们也都支持惠文王,朝政非常平稳。
但是,王位顺利交接之后,赵武灵王开始出昏招了,又想一碗水端平了。
有一次上朝,赵武灵王在旁观看,看大臣们向儿子惠文王行礼问政,当他看到长子赵章颓废的状态时,心软了,开始可怜儿子赵章,心存愧疚。于是,赵武灵王派齐人田不礼辅佐赵章,并且厚待赵章,经常和赵章一起住,一起吃,让赵章使用和自己一样的仪仗,甚至一度想让赵章也称王,在赵国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当然很快就否决掉了。
古人为什么讲究礼制,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不准逾越,因为僭越了就可能会造成分裂,但是赵武灵王没有管太多,只想补偿自己的儿子,让自己一碗水端平。
赵武灵王的这一作为,让大臣以为有意废掉惠文王赵何,可能会重新立赵章为赵王,于是,很多大臣就开始向赵章靠拢,这就减弱了惠文王赵何的权威。有时候对一个人故意疏远,倒是一种保护,才是真正的关爱,可以断绝一切的非分之想。赵武灵王自己导致了赵国内部的分裂,赵章在田不礼的唆使下,开始伺机叛乱。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赵章趁主父和惠文王出游沙丘之际,带领党羽作乱,当时,惠文王和武灵王分住两座行宫,惠文王赵何带领手下将领大战赵章,留驻国都邯郸的公子成与大将李兑率军勤王平乱,他们很快击败了赵章,杀死了田不礼,赵章逃入主父赵武灵王的宫中避难,赵武灵王接纳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率军包围了赵武灵王居住的行宫,很快捉住并杀死了赵章,但是,公子成和李兑为了抓住赵章,围困了赵武灵王居住的宫殿,等于围攻了赵武灵王,这是一种叛乱的行径,他们两人害怕被强悍尚武的武灵王出宫后清算罪过导致灭族,决定继续围困,同时,冲宫内大喊:“后出者灭族!”宫内的人全都逃了出来,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个人待在宫中,赵武灵王被困宫中三个月,最后,因为没有食物可吃的武灵王被饿死宫中。
为什么没人去救援赵武灵王?昔日的手下又去了哪里?
第一、得到了新王的默许
新王就是赵惠文王赵何了,虽然赵惠文王不能亲自下令去杀害自己的父兄,但是他也并没有去解救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就当作不知道,其实也就是变相的默许了,不反对就是同意嘛。
第二、其他人去救赵武灵王等同于叛乱
因为但是的赵武灵王是已经禅位了,所以所有文臣武将要效忠对象那就只有赵惠文王了 ,如果有人私自去解救赵武灵王,那就相当于背叛了赵惠文王,这就是一种叛乱,在者说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去解救了,就算救出来了,那么赵武灵王回来了,要是不计前嫌原谅了赵惠文王呢,毕竟人家是父子关系,这个时候,要是他们回头一想,这么容易就背叛,这种人还能留着吗?
第三、赵惠文王实力强大,赵武灵王的昔日部下不是对手
当时支持赵惠文王的公子成、李兑所带的是邯郸的禁卫军精锐,实力不容小觑,即使有人忠于赵武灵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快速击溃围困行宫的军队,这时候,如果赵王何再谕令其他地方的军队勤王,救赵武灵王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全族被灭,这种得失之间,让人难以承受。
总而言之,赵武灵王的这种结局一切都要归罪于赵武灵王本人,总想一碗水端平,从而犯下了二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废长立幼”,如果只是“废长立幼”也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二个错误“首鼠二端”,才最终酿造这一悲剧收场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还是王位继承和放权太早的问题。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赵武灵王喜欢小儿子赵何的妈,就废掉原先的太子赵章,立赵何为太子。后来,赵何的妈死了,赵武灵王就逐渐不喜欢小儿子赵何,开始可怜起赵章了,想立两个赵王,却有犹豫不决,最后大儿子赵章叛乱,被赵何的手下李兑和公子赵成打败,逃到赵武灵王的行宫。李兑和赵成就围了赵武灵王的行宫沙丘,最后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行宫饿死。
从事情的经过可以看出,赵武灵王的死,多半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
首先,废长立幼,这对大权在握的赵武灵王没有什么,完全可以。但是赵武灵王做的不过彻底,废了太子赵章,却还把他封到代地,给了赵成造反的资本和野心,并且他也已经退位,把赵王的位置传给了小儿子,开始放权。
第二,优柔寡断,看到大儿子要向他的弟弟俯首称臣,心中十分难过,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大儿子赵章在代地称王,这个计划没有实施。如果当时果断的实施了,赵章就不会谋反,赵武灵王也许就不会被饿死。
第三,用人不当,赵章本来就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立为王十分不服,赵武灵王又派了一个残忍好杀,十分狂妄田不礼辅佐他,两人一拍即合,起兵造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赵武灵王提前退位放权,当“太上皇”去了。已经不是王了还干涉王的事物,容易死的快,即使是亲爹在权利面前也是可以杀的。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乱》,就说明了这一点。太早的分权或者放权的君主不会有太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