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后面灭赵(长平之战秦国为何不灭赵国)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既然赵军主力被灭为什么秦国不顺势灭赵?

优质回答: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关于这段历史,很多都是来自《史记》中对白起和范雎的描写,为了褒扬白起,大多数都认为如果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听信白起的建议,直接灭了赵国,可以成功;而在那些纵横家和游说家眼里,夸大范雎的个人作用,因此,都极力说是范雎为了个人的丞相之位,陷害了白起。

史论纵横认为,读秦国以前的历史,必须有一颗推理的心,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记录本来就不完整,再加上秦始皇焚烧了一些各国史书,所以,就更不准确了,包括司马迁时期,距离战国也已经好几百年了,很多内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和推敲,用大狮(问答达人)的说法,司马迁经常在书里这样写,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果范雎听从赵国的反间,那么,秦国为何第二年就开始攻打赵国?秦国依然选择白起做主将,如果白起继续担任主将,并且灭了赵国,那么范雎图的是啥?得罪的人不够多是吗?

很多人认为,隔一年之后再发动攻赵,错过了最有利的时机,所以不会取胜,我最不明白了如果最有利按照一百分来划定的话,有利也是八十分啊!结果秦国还是大败。这个最有利和有利之间能差那么多吗?

长平之战后,秦国不顺势灭赵根本原因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即使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直接发动对赵国的兼并战争,秦国也未必能够吞得下,其结果和一年后发动邯郸之战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经过三年的对峙,及长平大决战,虽然全歼赵国四十五万,但是自身伤亡也在二三十万左右。不仅是粮草的短缺,很多士兵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和老婆嘿嘿咻咻了,他们还能卖力的给你打仗吗?不回家留点种,秦国的人岂不是越打越少!

战国时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的坚持3年+3年的大型对峙战争,可以说,秦昭襄王有点急功近利了,明明可以很容易的取胜,牌比别人好太多,结果因为发动邯郸之战,秦国差点灭国。

当时也就是兼并多年,各国之间不能有效协作,如果当时各国心齐一点,估计秦国都被反攻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原本取得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便主张趁势直接进兵灭掉赵国,而且已经做出围攻邯郸的态势了。如按白起战略设想,起码攻下邯郸,灭掉赵国是可以预期的了。之所以没能实现,我认为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关键性人物便是时任秦相的范雎。

范雎虽有相国的大才,但睚眦必报,功利心非常重。长平之战便是范雎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成为主帅的。范雎深得秦昭襄王倚重信用。赵、韩二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派纵横家苏代用重金贿赂范雎,并且对他进行劝说。内容主旨是白起如果灭掉赵国将得到灭国的大功,肯定要被秦王封为三公,权位将会居于范雎之上,还不如容许赵、韩割地求和。这番话说到了范雎心里,随后范雎说服秦王命白起罢兵。由此,赵国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其二秦国自身的国力问题。

范雎说服秦王罢兵的理由便是秦兵疲惫,亟待修养。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以举国之力打赢了长平之战,自身的投入消耗也是巨大的。秦昭王后来想再次起用白起攻打邯郸时,白起就有说过,长平一战后秦军伤亡过半,国内空虚。因此不看好秦昭王攻击邯郸的决定。所以实际上,此时的秦国不具备直接灭掉赵国的时机和实力。

其三外部环境因素。

长平之战不但彻底打残了赵国,也使魏、韩等国大为惊恐,深刻体会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感。迫于秦国强大的压力,保住赵国势在必行。而且此时毕竟还有以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等为首的杰出有识之士。也正是他们的积极奔走,才有了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率联军于邯郸城下大破来犯的秦军,还间接造成了秦昭王杀掉了白起。所以其余诸国出于自保,也断然不会坐视赵国被轻易灭掉。

而赵国上下于长平之战几乎丧失全部青壮男子,与秦国可谓仇恨似海。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的行为,也导致赵国军民面对秦军必然是拼死抗争的局面。后来秦王派其余将领攻击邯郸都遭受失败就是最好的明证。

最后我觉得白起开始主张灭赵,是看到长平之战后赵国陷入混乱和巨大的虚弱。如果趁势进兵,一可使空虚的邯郸来不及筹措防御力量,二其余诸国也来不及救援。所以有直接灭掉赵国的可能。可后来秦昭王给了赵国喘息之机,灭掉赵国的机会就已经失去了,不能速胜只能陷入消耗。内部将相不和,国力消耗巨大,外部诸国形成联合对抗之势,已经不再具备灭掉赵国的条件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韩桓惠王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一、长平之战

赵国名将廉颇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

秦军统帅白起,战功赫赫,从无败绩。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图1 长平之战决战图

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自相残杀,溃不成军。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剩下的士兵只得投降。白起挑选出200多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剩余士兵全部坑杀,诸侯震惊,而赵国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战争之一。在战国后期,七国加起来总人口才只有2000多万,然而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00万,而被白起坑杀的赵军就有40多万。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惨败。那么赵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白起直接灭掉呢?

图2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胜利后,秦国退兵的原因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秦军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最佳时机,战神白起也是这样打算的。这时,赵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迫于无奈,赵国派了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苏代,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

苏代找到了相国范雎,范雎的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这对于秦国灭六国,影响深远。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赵国换将,也是他的主意。

范雎和白起,在秦国可谓是一文一武,都是国君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些过节。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这正是范雎的性格。当时白起已被封为武安君,地位已经很高了。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就去劝秦昭襄王收兵。虽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后还是听从了范雎的一面之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长平之战打的非常惨烈,秦国虽然胜利,也是惨胜,最后伤亡也达20多万。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休养生息的问题。

图4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人民对秦国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亲。虽然赵国主力被灭,但是还有一部分武装。如果秦国继续进攻,赵国上下必定同仇敌忾、誓死抵抗。虽然最后可能打下赵国,但是秦国会有更大的损失。这时,其他五国再趁机攻打秦国,可以说秦国就很危险。

最后,赵国人民的自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代游说范雎成功,长平之战后,秦国收兵,这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错失了最佳灭赵时机。

图5 战国七雄

三、赵国的自救

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孝成王换掉主将廉颇,导致战争失败,但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位彻底的昏君。战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听从了虞卿的建议,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奋起反抗。然后重用廉颇,继续领兵,抵抗外来侵略。终于否极泰来,使赵国没有彻底塌下去。

赵国还有一些人才,对赵国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原君是赵国相国,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后来秦国又攻打赵国,正是平原君带领着门客前去楚国游说,最后毛遂自荐,成功说服楚国帮助赵国。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长平之战后,面对危机,她数次向魏国求救,魏国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帮助赵国度过了难关。

图6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战国除了有四公子,还有四大名将,即秦国的白起、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廉颇就不用说了,长平之战后,继续带兵抵抗。廉颇死后,李牧成为朝廷重臣。

前246年,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后来,李牧又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而且,对于前来挑衅的燕国、韩国、魏国,也都大胜而归。可以说,李牧的存在,保障了赵国的安全。

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一心,君臣同仇敌忾,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赵国。而反观秦国,将相不和,相互争名夺利,最后名将白起被杀。这使得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被立刻消灭,又苟延残喘了30多年。

文:墨羽翩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当时的形势,如果灭赵会在诸侯之间树立敌对目标,说不定别的国家会一起趁势攻勤!二是确实是有一定反间因素,各国不希望赵国亡国,赵国肯定也会施展外交,毕竟嬴政姓赵有一定宗室方方面面关系。三是秦国国力和内部政治斗争,魏冉一系的势力还存在,白起属于魏冉一系。同时国力也是贫乏了毕竟也是打了两年多了。四是长平之战本意就是上党之争,战略目的已经实现!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后秦国本可一举拿下赵国邯郸,但是范睢听信赵国使臣苏代之言说要是一举拿下邯郸白起之功足可为列三公居于范睢之上,范睢觉得苏代言之有理,随向秦王谏言说是拿下邯郸灭赵国后所得子民均为燕赵,秦国百姓却没有多少,有了土地也没法经营,再加上长平之战秦国举全国之力成兵赵国边境两年之久,消耗巨大国本,根本无力征战。秦王听信范睢之言随即罢兵,以至于秦灭赵延后40余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