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岳飞之死是岳飞不懂政治,还是赵构昏庸无道?
优质回答: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抗金英雄岳飞在即将北伐成功时,却一天之内收到十二到回师金令,最后冤死狱中。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亲统大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赵构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岳飞发兵救援。
然而就在岳飞取得堰城大捷时,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上疏赵构,令岳飞班师回朝。当时岳家军已经抵达朱仙镇,完颜兀术逃出开封,就在此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到十二到班师的金令,不得不放弃北伐。
是什么原因导师岳飞在北伐途中,即将取得成功而被令返师回朝,最后冤死狱中。
君臣离心
宋高宗在逃难时曾受过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无后,而岳飞却经常在高宗面前提册立太子的事情。
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月间,岳飞得到金国要放回钦宗的太子赵谌的消息对此表示担忧,在面见赵构时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此事引起赵构对岳飞的不满。
秦桧陷害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经过多年对宋廷开战,然始终没有消灭掉宋朝,此时国力损耗严重,于是打算和宋廷议和,完颜兀术给秦桧写信:“必杀岳飞,而后和谈可成。”然后秦桧指使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最后岳父冤死于狱中。
岳飞的死有自己的原因,作为武将,不该过多的插手皇家立储之事。他的死是秦桧一手造成,但也得到了宋高宗的默许,说明赵构也不算一位明君。
其他网友回答
迎回二圣是岳飞早期的想法,在岳飞后期的奏对和表现中,已不见此主张。岳飞又不是傻子,金人谋立傀儡或者搞乱南宋小朝廷的阴谋不会有人看不出。在岳飞案的最终的审定过程中,亦不见此说法。所以以此来论述岳飞政治不成熟,是不成立的。
但岳飞确有政治不成熟的一面,甚至是任性,是表现在其它地方。
以下来自《宋史》:
绍兴六年,飞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虽然节度使在宋朝不具有唐代节度使的诸多实权,但名头亦多敏感,为后来的议立太子,佣兵逗留之祸埋下伏笔。时年岳飞三十岁,莫须有罪名中有此一条诬告岳飞曾说过”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
绍兴七年,拜太尉…(帝)以王德、丽琼兵隶飞…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遂不以德、琼兵隶飞…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服丧,以张宪摄军事…帝累召趣(促)飞还职,飞立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兵权私授张宪,无视诏命,不给赵构面子)
绍兴八年,秋,招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什么意思?赵构不是适合中兴的人吗?)
(此事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记载是: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人无知者…上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色落而退…上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 岳飞以领军大将身份议立太子,本是大忌。连同样主张立赵昚当太子的赵鼎毫不客气地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赵构知道岳飞政治不成熟的特点,开门见山的告诉了岳飞你手握重兵,不可行议立太子之事。岳飞竟然还不开心了。宋代本就害怕大将掌握兵权,天天被金人吓得瑟瑟发抖的赵构,不忌讳岳飞才怪。当然这个时候可能没表现出来,依然需要依仗岳飞抗金,以保证南宋小朝廷的正统性。)
同年,飞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某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桧衔之。(宋朝文人治国,岳飞得罪了秦桧)
绍兴十年春,张俊遣王德援刘琦,诣岳飞军谕指班师,飞不听。(看到这里整个人都方了,可以抗旨不尊的吗?岳飞可是手上有十几万部队的节度使啊)
绍兴十年,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常规来讲,口谕一道,圣旨一道即可召回,为何赵构秦桧一日连发十二金字牌?还不是岳飞已经有了前科)
绍兴十一年,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促)飞应援,凡十七札。(为了让岳飞援助张俊,刘琦,赵构发了十七道圣旨给岳飞领兵出发,岳飞有所应对。但一直到柘皋之战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距柘皋不远的岳飞始终没有到达战场。岳飞孙子岳珂录载的高宗给岳飞的手诏,记录的清清楚楚)
最终,大理寺以以上罪行论岳飞当斩,赵构诏命赐死。
对秦桧提出莫须有的指责可能是其指令万俟卨诬陷岳飞曾说过”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以及挑拨岳飞旧将诬陷岳飞让其子岳云给张宪书信让其虚报军情,使当时失去军权的岳飞重新掌兵一事。因此事不明,秦桧回复韩世忠说莫须有。
最终,岳飞因受诏不救淮西等罪赐死狱中。
从赵构的手段和对秦桧及诸多领兵武将的控制力来看,其是政治军事策略的问题,似乎不存在昏庸无能一事。岳飞之死,实存在其政治不成熟的一面导致。
其他网友回答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一心为国。但是,那个时候的宋朝各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却无心北伐,最终使得一代名将陨落,可以说是宋朝之殇。
宋高宗:为了自身的皇位不愿北伐
宋高宗这个皇位的来真的不容易,可以说他是经过了九死一生才坐稳了这把交椅,所以宋高宗对自己的皇帝职位视若生命,重要到宁愿亲爹亲哥在北国屈辱致死,也不远屈尊皇帝身份去换至亲至孝之名。
所以皇位的合法性一直是宋高宗严厉的软肋,谁不让皇帝好过,那皇帝也就不会让你舒服了,而天真的岳飞,以为迎回二圣收付失地,是在帮宋高宗排忧解难赢得好名声,殊不不知他却握住了宋高宗得到命门,如此一来,不把岳飞弄下去,宋高宗这个皇位就一天都做的不舒服。
文臣:不想看到武将上位
当时整个南宋朝廷,除了岳飞天天喊着北伐北伐,其他的大臣们都已经看懂了皇帝的用意,武将在两宋时期本来就不受文官们的待见,而南宋朝廷又不得不重用岳飞等一干武将,如此一来以岳飞为首的武将们就成了文官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聪明一点的武将,像韩世忠、张俊等早早地就选择了功成身退,而岳飞这个铁憨憨真的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他却没有想过,北伐如果成功了,那岳飞自然就有了不世之功,你让皇帝怎么办,让满朝文官们怎么办,让大宋重文抑武的祖训怎么办?
武将:不想被岳飞打脸
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自古都是枪打出头鸟,当年大家一起打金军的时候,那是因为有国仇家恨这个遮羞布,所以大家才能同仇敌忾。
可是当社会趋于平稳,大家都准备功成身退的时候,岳飞还在那里叫喊着要北伐、要迎回二圣、要光复中原,你让这些已经退居的武将们脸往哪放?
百姓:想安居乐业,不想打仗
中国的南方地区,因为地缘的关系使得从古就少有战乱,从西晋衣冠南都开始,一直到北宋的百年间,大批北方移民已经将南方开发成了富庶的地区,而靖康之变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所以对于江南地区的人民来说,感受并不是很深刻,生产生活依然有序的进行着。
靖康之难金军南下,使得大宋朝廷缺兵少粮还没钱,以至于皇帝过年只能给大臣发欠条,在这种条件下,岳飞北伐的钱只能从广大的江南百姓们身上索取,但是在将南北行的严重,北伐对他们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北伐成功了,朝廷自然是要回到中原的,南方就又变成了东南一隅;如果北伐不成功,这钱可就白花了。
所以在南宋百姓的眼中,北伐对自己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岳飞涨了好名声而已,却不知唇亡齿寒的千古大道理。
综上所述,岳飞虽有报国之心,但却由于南宋整个国家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北伐,以致于忠臣被陷害。可笑的是,唯有岳飞一死,南宋君臣百姓才能和谐有序地苟延残喘。
其他网友回答
岳飞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大豪杰。生也伟岸,死也悲壮。主席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说的就是武穆岳飞了。
虽然我们都希望岳飞有个好的结局,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其性格决定了岳飞的死是必然的,无论在位的是哪位皇帝,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中国还是外国,岳飞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一,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必死一也。
他的老板是宋高宗,不是徽钦二帝。岳飞却以“光复中原,迎回二圣”为旗帜,这是其站队错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收复中原好说,迎回二圣的话,高宗的地位就尴尬了,在原则问题上,岳飞显然没有领会其中的玄机。
二,武将干政,必死二也。
他竟然劝宋高宗立赵昚为太子。立储之事在宫廷政治中绝对是是讳莫如深的敏感问题,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能提的。皇帝无家事,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轻者会让老板怀疑你结党营私,重者有逼宫篡位的嫌疑。何况这个问题对宋高宗来说更加敏感,不仅触犯了作为皇帝的权威,更触犯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岳飞不揣冒昧地说出来,无疑是自寻死路。
三,抗上抗命,有令不行,其必死三也。
岳飞掌兵期间,凡抗拒朝廷军令多达13次,影响极为恶劣,最后在朱仙镇班师时朝廷连发12道金牌方回师。一个不听命令不听指挥的下级,那个领导敢用你?
四,要挟上级,玩大牌,当刺头,必死四也。
淮西军统帅刘光世主动请辞后,这支部队的归属成了问题。岳飞再三争取这支部队,并且拍着胸脯保证三年内“光复故土,迎回二圣”,宋高宗在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答应,看了他的保证书后便打定主意,给谁也不能给一根筋的岳飞。又来这一套!宋高宗便婉言回绝了岳飞。被拒绝的岳飞辞职不干了,上庐山给母亲守孝。这件事更让宋高宗对岳飞恨之入骨。国家用人之际,你一言不合就暴走,以此要挟老板,其心可诛啊。两难之间,宋高宗还是连写两封手谕劝岳飞回来上班,竟被拒绝,后又派岳的部下李若虚、王贵上山做思想工作,连哄带吓才使岳飞下山。事后岳飞可能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不该对老板甩脸色,连上三封请罪信。宋高宗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太祖皇帝有遗诏:‘犯吾法者唯有剑尔!’”宋高宗杀机已现。
五,口无遮拦,必死五也。
岳飞被抓,罪名谋反。重要证据是岳飞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说过的三句话。
①国家没救了,皇上不修德。
②和张宪喝酒问:天下事该怎么办?答: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③我和太祖皇帝一样都是30岁做节度使。
三句话连在一起看,不免让人胆战心惊。皇帝有错,岂能明言?即使酒后谈天是无心的,那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总不会是口误吧?谁都知道宋太祖陈桥兵变篡后周自立为帝,以赵匡胤为榜样是要效仿什么呢?宋朝守内虚外,行耕戍之法,防区更换如走马观花,造成兵将不识的局面,就是为了杜绝他们拉帮结派,再次发生“陈桥兵变”的事情,所以武将地位远不如文臣。岳家军军纪严明,上下一心。当时金军中有流行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宋高宗眼里岳家军俨然成了岳飞的私人武装,加上宋高宗南渡初期经历的“苗刘兵变”、“淮西军变”等一系列的政变让他对武将的忌惮远甚于北宋诸帝。而岳飞的口无遮拦无意之间自掘坟墓,他碰了所有的底线,不死何待?
所以,岳飞之死是岳飞自身之过。当然岳飞死了,却永远活在中国有良心的人们的心里。永不磨灭。
其他网友回答
岳飞之死是岳飞不懂政治,还是赵构昏庸无道?农小帝认为即不是岳飞不懂政冶,也不是赵构昏庸。那是啥?听鹅慢慢分解,岳飞文涛武略,有勇有谋,一路打拼成为将才,岂会不懂政治?岳飞之死是因为选择,妥协,赵构选择了和谈,秦桧,顺势以莫须有之名害死岳飞。赵构上台,宋国破山河碎,民心,私心,赵构上台,朝廷有两派大臣主战派大臣有记不住了主战将领有岳飞,韩世忠等。主和派也有不少,人数多一些,大奸臣秦桧就是主和之一。赵构先支持主战派打,收复失地。顺民心,此时着重强调一下,在民间,肯定也有主张战的,和主张合谈的,。在赵构选择主战时期,岳飞高举还我河山,身背母亲期望和天下百姓期望,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收复很多失地,岳家军,韩家军,岳飞深受岳母影响儒家思想,精忠报国,家乡父老水深火热,国破山河碎,岳飞正义感,责任感,一句话,精忠报国,还我河山,虽感压力山大,主和派搞乱,奸臣小报告,敌军离间计,收买主和派奸臣,一路困难,但岳飞勇往直前,岳飞胜仗越多,收复失地越多,声望越高,越得民心,君王,主和派奸臣小人越害怕。敌军也害怕。谈和风起,奸臣小人呼起,赵构也害了,赵家心病,黄袍加身,心病,再有奸臣们主和派兴风作浪,赵构选择了妥协谈和。奸臣秦桧出面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成为千古罪人。赵构名声也好不到那去。岳飞选择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美名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