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高杀死秦二世之后,为何自己不当皇帝?
优质回答:
赵高这个历史反面人物,在影视剧中出镜率很高,所以赵高也算是众多历史人物当中的一个名人。赵高杀死秦二世之后,并不是不想自己称帝,反而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准备篡位。赵高扶持秦二世上台后,怂恿秦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血洗肃清行动,甚至秦二世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没有放过。赵高让秦二世执行完这一计划后,秦二世基本上也就算被孤立了起来,然后赵高就开始着手清除朝廷上对他的敌对官员,比如咱们熟知的指鹿为马事件。赵高的这些计谋,都是在为他日后谋朝篡位打基础,只有将这些障碍全部扫除,自己登上顶峰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秦二世被杀害之后,赵高当时基本上已经控制了秦王朝,但是秦二世的死,还是让一部分官员准备冒出来抵抗赵高。因为赵高毕竟只是一个宦官,一个宦官称帝统治一个王朝,在那个时代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加上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朝,让赵高对此生出了忌惮之心。所以赵高不敢称帝的主要原因就是秦朝的大部分官员不支持,赵高无奈之下为了稳妥起见,就把子婴拥立为傀儡,准备控制子婴等时机成熟之时再取帝位。
咱们都知道秦朝二世而灭,那么子婴虽然初期只是赵高的傀儡,但也应该算秦朝的三世皇帝吧!确切的说子婴还真不是秦三世,当时赵高怕子婴当上皇帝之后无法控制,也会影响到自己日后篡位,所以就以秦朝战乱分崩离析,不易再以皇帝自居其位。子婴也没有对抗赵高的实力,对于赵高的这种提议自然不敢有反对意见,所以子婴接盘的只是降格后的秦王。最后赵高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韬光养晦的秦王子婴,找准时机一举将赵高杀死,这样子婴才控制了秦王朝的主动权。
子婴就算再能干再有才能,也无法阻挡秦朝灭亡的脚步,所以他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主动向刘邦的部队投降。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后,还是有人向刘邦建议杀掉子婴,古代像这种前朝之君大多都会被杀以绝后患,但刘邦还是大度的容下了子婴。但无奈刘邦还没有站稳脚跟,项羽就赶走了刘邦进入咸阳,项羽的出事方式可没有刘邦那么委婉,不但在咸阳大开杀戒,还把子婴残酷的杀害了,子婴坎坷的一生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有很多人在文章中写道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说子婴是为了替父报仇才杀的赵高,其实历史上对子婴的出身并没有具体交代。但子婴绝对不是扶苏的儿子,因为当时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基本上将他的兄弟屠戮殆尽,不可能将扶苏的后人子婴留下,所以子婴绝对不是扶苏的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之时病逝于沙丘平台,随后,赵高与李斯密谋,共同拥立秦始皇幼子公子胡亥为秦二世,同时赐死了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以及大将蒙恬等人,逐渐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此后,赵高与秦二世关系交恶,最终派人在望夷宫逼迫秦二世自杀。那么,赵高杀秦二世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当皇帝,而是拥立了秦王子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以上记载出自《史记·蒙恬列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四个信息——第一、赵高虽然是赵国王室后裔,但是他出生之时其家族已经非常没落,甚至世世为奴。第二、赵高本人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并被秦始皇看重。第三、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并且二人私交很好。第四、赵高曾经犯法并差点被蒙毅处死,因此而与蒙氏家族结仇。
但是秦始皇却爱赵高之才,所以赦免了赵高的罪过,并且恢复了赵高中车府令的官爵。中车府令是秦朝掌管皇帝乘舆的官职,秦始皇驾崩之时,曾经“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这简短的遗诏正是被中车府令赵高所扣留——他很清楚,“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公子扶苏一旦被立为皇帝,就肯定会重用蒙恬和蒙毅,到时候,赵高的前程就完了。正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甚至身家性命,赵高才决定撺掇公子胡亥和李斯一起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在与胡亥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赵高此人熟悉历史,并且内心中隐藏着勃勃的野心:
(赵)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原子遂之!”
即,赵高才不在乎被别人指责什么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他只在乎能否达成自己的最终目的。也许,正是在秦始皇驾崩之时,赵高便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分“三步走”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第一步、迷惑秦二世,逐渐走入秦国权力中心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赵高在拥立秦二世之后不久,就建议他不要再总是上朝听政了,因为言多必失啊,与大臣们商讨政务,总会暴露自己的某些缺陷,如此一来则会失去天子的威严。同时,帝王应该保持自己的神秘性,像始皇帝一样把自己的行踪对任何人保密。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君王从此不早朝”。
第二步、铲除异己,扶植自己的势力(赵)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
赵高自知自己的威望和能力不及李斯,在秦二世即位之后,二人的权利之争愈演愈烈,于是赵高首先对李斯下手。他先是多次污蔑李斯之子三川守李由与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暗中勾结,然后又用计让秦二世不再亲信李斯。最终,赵高开始指责李斯有谋逆之嫌——李斯想当田常!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田氏代齐”的主人公田常,正是在田常的一手策划之下,齐国的君主不再是姜太公的后裔。而李斯,现在就想要窃取秦国的最高权利!赵高对李斯的这种污蔑,明显有“贼喊捉贼”的意思。
在赵高除掉李斯的同时,他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秦国中央。他的弟弟赵成成为秦朝郎中令,他的女婿阎乐成为咸阳令,而阎乐也正是最终逼迫秦二世自杀的人。
第三步、试探百官的反应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
在赵高终于顺利除掉李斯之后,他也终于把秦二世架空,成为秦国当时实际的执政者,正是在此时,赵高策划上演了“指鹿为马”这出戏,其目的就是在试探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如何。这场滑稽的戏落幕之后,秦国政局又上演血腥的一幕——“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即赵高除掉了那些“站错队”的官员。
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在秦二世被杀之后,赵高的确曾经想着自己即位称帝,他曾经把传国玉玺佩戴在自己的身上,也曾经走上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登上的殿堂,却在天意与人意的反对下取消了称帝的计划。此时的赵高也意识到风起云涌的起义形势势必导致秦国的破灭,于是他暗中与已经攻入武关的沛公刘邦勾结,为自己谋求退路。与此同时,赵高拥立了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子婴与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直存疑),并建议子婴称王不称帝。
也许,赵高册立子婴之时权宜之计,他在继续等待自己篡位的时机,或者等等秦国灭亡之后能够被裂土封王。可惜,时机最终也没有到来——在子婴即位之后不久,赵高便被秦王子婴所杀。
其他网友回答
赵高杀死秦二世,他不敢称帝。
秦二世是赵高,李斯扶上台,赵高先杀李斯,后杀秦二世,说白了就是自己为了控制朝野,自己一人掌控朝政;由于秦二世无能,臣民都有怨言;赵高看秦二世也是一个窝囊废。当初立胡亥是为了自己权势,如今天下怨言胡亥,他不想因为秦二世倒霉而连累自己,所以立一个傀儡皇帝,自己照样掌控大权。
赵高有心当皇帝,没那个胆;历来皇帝的更替都有个言正名顺的讲究,赵高既不是秦宗室,又不是统军主帅;他只是一个太监,本来就被臣民耻笑,还被一些贵族看不起,他要敢称帝,只有死得更快。
有多少人可以打着清君侧,除奸邪的口号来诛杀赵高,他是明白的。有一个傀儡皇帝,作为挡箭牌,自己更加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更好。
秦二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既可扶你上位,也可以把你拉下马;这给后来的皇帝无形成了一中压力。
赵高不当皇帝,也是因为大秦快完了,他不想做一个亡国的皇帝,也不想成为各地义军打击的对象;大秦没了,是皇帝的事,这个锅赵高不愿意背,但他对于权力的热爱不会减弱半分。
其他网友回答
赵高准备称帝的呀,但是弑杀了胡亥以后,想找找个秦国王族的人过度一下,结果大意了被子婴所杀,可惜大秦帝国已经大势已去了,没几天刘邦大军就攻破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