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
优质回答:
明朝皇帝重用太监,是有多方面原因,也有其历史必然的。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开始信任宦官,不仅给以出使、专征、监军之权,而且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由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明成祖时,开始对宦官委以出使、监军等大权,又由太监掌管东厂特务机构。明英宗以后,宦官逐渐控制了朝权。其中司礼监宦官掌奏章机要,代皇帝用红笔批写奏章,称”批红”。史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于是,先后出现了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时的刘瑾等诸多弄权太监,其中又以刘瑾气焰最为薰天。正德时,特务组织厂、卫合势,人民深受其害。宦官在专权的同时,还大肆贪污受贿,搜括民财。
总体来说,明朝皇帝重用太监,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皇权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男性,既有官员,也有宗室,但显然不包括没有生殖能力、无法繁衍后代的宦官。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会依赖和信任太监。
其二,太监是皇帝的贴身之人。由于后宫女子众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皇帝只能启用太监。由于生活方面的交往,自然会有适合皇帝心意的太监掌握重要权力。
其三,明代的文官集团党争不断,难以让皇帝放心。明朝自宣德以后,吏治渐趋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初,太后委政内阁,出现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从此,为争夺大学士,特别是首辅之职,官僚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明武宗死后,明世宗(朱厚熜)在尊生父兴献王为帝的问题上,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官员发生冲突。即所”大礼议”之争。以后,张璁、夏言和严嵩等先后为首辅,斗争更加激烈。严嵩当政时期,政治极为黑暗。隆庆以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互相斗争,先后入为首辅。
当然,明代太监的名声不太好,除了自身的原因,也由于记录都是由文人承担的,他们不管从哪个方面,都不太可能把太监往好里写。
其他网友回答
中唐以后,宦官甚至掌握了指挥”神策军″的权力,更是嚣张到架空皇帝为所欲为的地步!
相较之下,尽管明朝也有王振、刘谨、魏忠贤这样的宦官作恶,但好在皇帝权柄未失,因此明朝的宦官只能成为皇帝,监视群臣的工具,或者说是看家护院的走狗。
封建时代的皇帝号称“天子”,尽管高据“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明代皇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以外,多半自幼生长在深宫大院。
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除了宫女,也就是太监了。
尤其是太监,他们既是服侍皇子的仆役,又是唯一可以陪伴皇子的玩伴。
所以,皇子便会自然不自然地对太监产生好感,甚至产生依赖感。
当这些皇子成为皇帝之后,当然会亲近和宠信,这些被他们视为“体己人”的太监了。第一个宠信太监的是明英宗,而明英宗宠信王振便是因此而来的。
其他的明朝皇帝也差不多,他们既把太监视为听话的家奴,又把他们视为可供利用的工具。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是凭借内阁“票拟”和司礼监宦官奉命“批红”掌握权力的!
在宠信太监的明朝皇帝中,也许明熹宗是个例外——天启皇帝朱由校既荒唐又平庸,无心治国却有心享乐,因此才会利用魏忠贤压制文官集团的不满,而这也是魏忠贤能够得宠的原因。
可见,明朝皇帝宠信太监,既是为了压制文官集团,也是为了利用太监掌握厂卫特务机构监视朝廷大臣!
其实,明朝皇帝之所以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就是因为皇帝不信任大臣,害怕大臣图谋不轨!
也许在皇帝看来,太监没有家庭羁绊,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在皇帝的庇护下获得的,只有太监与皇帝的利益才是一致的!
而且太监只能忠于皇帝,因为如果失去了皇帝的庇护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此外,由于明朝特殊的制度设计使得文官集团具有特殊地位,有时候甚至连皇帝也不得不顾忌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让宦官掌握了一些权力,他们也没有可能架空皇帝,更无法摆脱皇帝的控制。
而这也是为何刘谨、魏忠贤得势时可以权倾天下,但失势时却在一瞬间便垮台了的原因。
总之:无论是明朝皇帝,还是其他王朝的皇帝都曾经利用过太监,只是程度不同。相比秦二世胡亥宠信赵高却遭到反噬,唐代皇帝让太监掌握兵权却被架空,明朝的皇帝也算是既能利用太监又能控制太监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明代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只要看看明代历史你就能明白了,虽说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太监帝国,但你会发现明代的太监看似权力很大,但只要皇帝一个不高兴,分分钟可以让原本权势滔天的太监卷铺盖走人。
那么为何明代的太监无法威胁皇权呢?原因在于明代的权宦没有兵权,明代太监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只有两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前者是代皇帝朱批的,后者则是是管印的,在朱批好的文件上盖印,发回内阁施行。
所以说当皇帝怠政,且皇帝本人不信任内阁之时,作为司礼监话事人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就可以作威作福,比如明代后期有名的魏忠贤,九千岁大人。但只要皇帝一个不高兴,收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那么这些权宦基本就凉了,比如崇祯帝一上台就轻易搞定了原本权势滔天的魏忠贤。一句话,明代宦官的权利本就来自皇帝,是皇权的延伸,帝王的白手套。
然后就衍生了另一个问题,为何明代皇帝要重用太监呢?与士大夫一起共治天下不好吗?赵宋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你朱明为何要搞这么一套?
其实原本明太祖朱元璋是严禁太监干预朝政的,甚至搞了块铁牌三令五申不许宦官干政。但随着建文帝上台之后,这小伙没事干,喜欢削叔叔玩,一个不小心,就把江山搞丢了。后续上台的明太宗朱棣又是个暴脾气,他总觉得建文一朝的士大夫不配合他,为了控制江山,于是就安插宦官进入重要部门,就这样,开了一个好头。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随后明代的帝王更是放飞自我,由于太祖将丞相一职给废除了,搞得皇帝工作量特别的大。为了让自己抽出时间搞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不肖子孙就把目光投向了宦官,希望这些内官能够自己排忧解难。
随后,你的蛐蛐皇帝朱瞻基设立内书堂,安排大学士给宦官教书。就这样,这些宦官有了晋升之路,当教育与自身仕途挂钩之后,这些太监的学习热情极度高涨。就这样,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士宦”,他们虽然还是皇帝的内官,但大多与士大夫比较亲近,在皇权和士大夫之间小心徘徊,努力保持平衡。
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朱元璋也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这为后续子孙操碎了心,但这群不孝子孙居然屡屡违背自己的祖训。但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王朝本就有自己的周期性规律,一旦官僚结党,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个王朝也就离末日不远了。
由于明代以文御武,武将地位本就不高,加上藩王被圈养起来,也没啥政治资本,为了能和这些本就控制科举的文官们进行对抗,明代帝王不得不选择宦官,也只能选择宦官。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宦官无根之人,本就依附于皇权,只要帝王掌握兵权,完全可以让宦官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加上宦官很多都是从穷苦人家出来的,这些人天生就与大官僚阶层处于阶级对立,皇帝用他们,自然能获得很高回报。
总得来说,封建帝王看似权力很大,是天下之主。但他们也需与手下人进行合作,那些既得利益者需要皇帝这个身份,皇帝也需要既得利益者的支持,所以在双方反复对抗的情况下,帝王急需一些能干脏活累活的新一股势力,那么,原本就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宦官成为明代帝王最好用的武器。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出现的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等人,这些人都曾权力通天,逼宫弑帝,专权横行。唐朝中后期,太监的权力大到包括皇帝的废立全凭太监的一句话。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大,但终究也大不过皇权。
刀具很危险,看你怎么用,这种布局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要总拿古代人都当傻子。朱元璋、朱棣明白的事情,朱瞻基就不明白了?
一是相互牵制的需要,二是无奈之中的选择。皇帝的控场能力出了问题,阉党才会嚣张。
很多人都着眼“阉”字,心底里讨厌,其实你把阉党看作一个势力集团就好,阉党是势力集团,东林党也是势力集团,危害性比阉党更甚。纯文官集团,也好不到哪儿去。
皇帝的权利受到了制衡,而且又不方便用专权打压,你把大臣都杀了,自己在大殿上吧啦吧啦的,谁理你,谁干事。所以就要捧出另一方势力,你文官集团制衡我,我扶起来宦官集团制衡你,不偏不倚,你俩旗鼓相当最好,谁也不要作大。
皇帝的权利用起来没有这么得心应手:
官僚:皇上,我觉着您这批示于理不通,于法不合,这得改呀,我这儿有一份准备好的,您再斟酌斟酌吧。
皇帝:我觉着挺好,你给我照办。
官僚:皇上,权利要关进笼子里,一切都要照规矩来呀(其实基于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了很多事情皇帝无法反驳)
皇帝:大胆,你个夯货,还不照办,当心我三族了你。
官僚:皇上!~
如果你把我——
零敲碎剐
午门梃杖
下锦衣卫诏狱
革职查办
臣光芒万丈、臣感召日月、臣名留青史、臣虽死无憾,可皇帝您的名声可就臭遍街了呀皇上,我死没事,您的名声要紧!
皇帝:我去(ーー#)
所以,在制衡功臣集团、文官集团、宦官集团的势力上要有优秀的技巧。
尤其是天子叩国门的朱祁镇(和王振)所主导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功臣集团包括张辅(张玉之子),都被一锅烩,王振这个宦官势力集团的领头人被自家人金瓜开瓢,本来能征善战的武将就几乎死绝,动不动三族九族的连将门虎崽子都没剩几个,那么文官独大的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不是文官就是宦官,谁做大都好不了。
皇帝没辙了,咋办,继续扶植宦官,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对抽,皇帝就能多几十年寿命。看似旗鼓相当,比较平衡,其实天枰的重心还是倾向于文官集团的。文官做大呢,那宦官就只能当狗了,党争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
太监一般出身不好,没有接受教育,连字都不识得几个,虽然历史有那么一些有才华的太监,但毕竟是绝少数,再加上太监本是残疾人,心理上也比较阴暗,重用这样的人肯定会给朝廷带来不良影响。然而大多数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应当知道过度使用太监处理朝政,肯定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但为什么很多皇帝都还是信任太监呢?
1.皇帝自小都是太监服侍的,自然和太监的感情更好些。
2.太监和大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皇帝要和大臣作对,当然就需要扶持太监了。有些皇帝继位时年纪较小,朝中大权被权臣所掌握,但皇帝终究会长大,于是冲突就来了,皇帝最常见的作法就是扶持太监势力,与朝中大臣对抗
3.太监是无根之人,且身份地位低下,如果造反的话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太监不管权力有多大,朝廷跟皇帝始终是一个姓,相反,如果大臣权力太大,就有可能造反,朝廷会改名换姓。所以皇帝宁愿把大权交给太监,也不会交给那帮大臣。
4.皇帝夺回太监的权力相对容易。太监这个群体对皇帝的依赖性太强,皇帝给太监大权,一旦有变故,皇帝想收回太监的大权是很容易的,有时甚至一句话就能搞定。你看正德是怎么铲除刘谨的,就是一句话搞定,崇祯除掉魏忠贤也不算太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