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儿子赵德昭(赵德昭为什么不争取皇位)

网友提问:

赵德昭身为宋太祖嫡子,拥有绝对继承权,为何要选择自尽?

优质回答:

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次子,他上面有个哥哥,不过哥哥在5岁时得病死了,赵德昭实际上是当做太子被老赵加以培养的。

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生前并没立德昭为太子,甚至没来得及封儿子为王老赵就“挂”了。

出现这种结果都是老赵死得太突然造成的,宋太祖没想到自己50岁上就死了,没有任何征兆一夜之间就死了。这一年赵德昭25岁。

宋太祖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去了?

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是个谜。最流行的说法是被弟弟赵光义害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斧声烛影”的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去世后,按照传统继承法“父死子继”,25岁的赵德昭应该继承老爸的皇位。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时德昭的叔叔,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以母亲杜太后《金匮之盟》为依据,顺利继承了皇位。

《金匮之盟》主要内容是:【杜太后生前曾和赵光义、赵匡胤立下了遗诏,为了防止‘主弱被欺’现象发生,在赵匡胤去世后,先由其弟赵光义继位。

等赵光义去世后,再把皇位传回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意思是让赵光义加个塞,这样以来赵德昭也就长大成人,各方面成熟后,当皇帝就没人敢欺负了。】

讲真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但操作起来很难,谁来监督皇权按时交还?

(杜太后)

当初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也想用这个办法让次子刘武接皇位。也就是“兄终弟及”。

但汉景帝没答应,并且汉景帝比弟弟刘武活得时间久,所以景帝的儿子刘彻接了班,因此历史上才有了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这个人。

收回话题,既然叔叔有杜太后和老爸的遗诏——《金匮之盟》,德昭只好等待叔叔有朝一日把皇位交还自己。

然而就在老爸去世3年后,(也就是叔叔称帝三年后),28岁的德昭突然自杀了。

问题来了,正值风华正茂的准太子为何选择自尽呢?

(赵德昭)

《宋史》记载是这样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封为武功郡王的赵德昭,跟随叔叔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幽州。

由于战事打得很激烈,宋太宗在阵前突然失踪了,过了十天仍没有消息,将士们都认为赵光义被辽兵杀死了。

有道是“君不能一日无帅,国不能一日无主。”于是众将就打算拥立德昭为皇帝。

就在这当儿,太宗奇迹般的回到了军营,原来太宗被辽兵打散了,自己骑马走失了方向,到后来才找回了大营。

太宗总算有惊无险,但将士们拥立德昭为皇帝之事让赵光义很不爽。

接下来继续战斗,过了段时间,将士们因为没有按时攻下城池,太宗取消了对将领的奖赏。

没有奖金,将士们纷纷抱怨,就想通过德昭向太宗反应一下实际情况,希望太宗把奖金按时发放。

德昭就向叔叔求情:“将士们尽心尽力了,拉家带口不容易的,还是把奖金发给他们吧。”

(赵光义)

太宗有前面将士“拥立侄子为帝”嫌隙,于是大怒道:“我当皇帝我说了算,等你当了皇帝你再行赏不迟!”说完拂袖而去。

德昭被叔叔呵斥,回到家后一时想不开自缢而亡。

其实有很多人不相信官方这一结论,认为赵德昭是被赵光义下毒毒死的,这结论并不是臆想。

德昭死后不久,他22岁的弟弟赵德芳也死了,两个正值盛年的孩子先后去世,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故意而为。

赵匡胤儿子的死去,最大的受益者非赵光义莫属,赵匡胤没了后代,赵光义就可以名正言顺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了。

历史确实是这个走向,但内情谁又能说清呢?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赵德昭并不是太子,就连封王都是他叔叔赵老二封的,赵大有生之年都没来得及给他儿子们封王就拜拜了。

接着从法理上说,他的皇位继承权不见得比他叔叔大,他叔叔无论是政治地位和皇家地位都不是赵德昭能比拟的,毕竟他死鬼老爹没留下任何遗昭任命他当董事长。最关键的就是他不是太子,连王爵都没有,这地位都没他两个叔叔高,加上年轻辈分小,说话没分量,整个朝廷几乎都是他二叔的堂口矮骡子,能不当场嗝屁都是看他老爹面子了。

最后就是名正言顺这码事了,赵二不管名正言顺否,他都找到了登基的理由——金匮之盟(没有意外的话就是捏造的)。但是按照他找到的理由,他拜拜之后就得把大位传给下面的兄弟而不是儿子,所以他的兄弟也必须提前转户口到赵大户口本里去了才行,可是就算弟弟不在了,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这大位还是传不到自己儿子手上,只能传给赵德昭,所以,赵德昭只好自杀了,自杀了还不行,因为还有个赵德芳,所以哥俩就一起结伴移民到了阴间,接着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延美听说两侄子已经跟着大哥吃香喝辣的去了,也麻麻想办法跟世界告别,追随大哥一家去了阴间落户,这会这大位才真正属于赵老二家。

由此可见赵德昭自杀的原因就很简单了,这是为了给他堂弟赵恒让位啊。当然他是不是自杀的也难说。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初年的皇储问题普通后来的烛影斧声一样是缠绕史学界的一个疑云。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开创北宋,那么他的嫡长子赵德昭是否拥有绝对继承权呢?赵德昭又为什么选择自尽呢?我来浅谈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来说,赵匡胤称帝后,赵德昭并没有绝对继承权,反而是赵光义的皇储位置一步步稳固。

从赵匡胤称帝到去世的十六年间,长子赵德昭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被确立为储君的任何优势,也没有得到赵匡胤的刻意培养,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关于绝对继承权一说并不确定。

再看赵光义,情况则大不一样。赵光义从北宋建立后就担任开封府尹一职,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位置,在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首都的府尹都是未来的储君担任的,从这一点来说,绝对继承权的天平已经倾斜向赵光义。赵匡胤为什么不让赵德昭担任开封府尹呢?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疑问。

第二,赵匡胤未立太子成为北宋最大的谜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十六年间竟然一直未立太子,这是北宋历史上一个最大的谜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成年,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加以培养和确立,为什么让储君之位空悬十六年之久呢?这些情况都证明了赵匡胤没有立赵德昭为储君的打算,作为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如果有立储之意,不可能不做准备,客况立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由此可见,赵德昭并未具备绝对继承权的资格。

第三,赵匡胤为什么面对赵光义威名日盛不采取任何限制措施。

赵光义在北宋初年皇储位置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连续晋升官职,大权牢牢把握,先是担任开封府尹的重要位置,而后又被封为晋王,其权势逼人,威名日盛,作为皇帝的赵匡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限制,通过杯酒释兵权来收回权力,说明赵匡胤对政权的稳固看的很紧,他相反继续给予赵光义更大的权力,已经说明了是有意为之。赵光义在北宋开国的十六年里,大量培植党羽,发展个人势力,一步步把实权控制到手中。赵光义杀花蕊夫人都得不到赵匡胤的惩罚就是一个明证。成为不是储君的储君,这一切都说明,掌握绝对继承权的不是赵德昭而是赵光义。

第四,金匱之约阴谋与赵德昭自杀之谜。

北宋初年的金匮之盟是史学界一直信以为真的话题,说是赵光义得位是根据赵匡胤之母杜氏的旨意,这个话不管是从哪个方面看,都是谎话连篇,漏洞百出。这个所谓的杜氏,只是一个篡位之臣的母亲,并不是皇室出身,并无绝对权威的话语权,而且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太太凭什么干涉朝政,赵匡胤又凭什么要听她的呢?特别是干涉影响国本的立储大事。特别是她这种以前并不属于皇室的人,竟然干政,从逻辑上说不通。

赵德昭在所谓金匮之盟发生时已经成年,并不是后周政权发生政变危险时的幼主,这个并无政治经验的底层老太太凭什么横插一杠子来左右立储问题呢。所以说所谓金匮之盟是一场由赵光义自导自演的政治阴谋。

赵光义篡位后,因为得位不正,企图以北伐辽国来建立威信,不料大败而归。赵德昭随后被赵光义逼吓致死,即使他不自杀,也难逃一死,赵光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由自己一脉相承北宋大统。对于赵匡胤的后代,赵光义必欲杀光而后快。得位不正的人心理,就如同偷了别人东西的窃贼,总害怕有一天物归原主。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赵德昭并没有绝对的继承权。他生命的后期是宋太宗赵光义执政,当时继承人的秩序是兄终弟及,“金匮之盟”也是这样约定的,赵匡胤死后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之后是赵廷美,再之后才是下一辈的老大。

现实也是这么安排的,赵光义登基后,其弟赵廷美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武功郡王。从五代以来,就有不立太子的传统,开封府尹就是隐含的储君,可见如果赵光义当时挂了,继位的应是赵廷美。

那么,赵德昭为何自杀?

攻灭北汉后,赵光义目空一切,立即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由于指挥失误,宋辽幽州大战,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亲自督战的赵光义孤身骑马逃脱。

溃败之后,所有人都不知道皇帝去哪了。

《宋史》记载:“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没有了统帅,军中危机四伏,国不可一日无君,有人开始商量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帝。

次日,皇帝现身了,但赵光义还是听说昨晚的情况,“上闻不悦”。

回京后,宋太宗心里一直记着这个事加上战争失败,“久不行太原之赏”。 赵德昭自告奋勇,为太原之战有功的将士讨赏,《宋史》记载:“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本来就已经忌讳赵德昭与军队来往,军中将领多是赵匡胤带出来的悍将,现在又来为他们争功,这要勾结起来,自己的地位还稳固么?宋太宗愤怒的吼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不迟。”

赵德昭非常害怕,他知道叔父的手段,如今,已经成为猜忌的对象,与其被害,不如自尽,还能保住自己的妻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