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匡胤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烛影斧声后赵光义上位,为何疑点重重?
优质回答:u003E根据题主的意思,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赵匡胤有没有立太子,确定自己的继承人。第二个问题就是赵光义究竟是弑君篡位还是合法的继承了皇位。首先要说的是,在正史之中,赵匡胤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烛影斧声的疑云。烛影斧声弑君篡位的记载都是来源于野史。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赵匡胤究竟有没有立太子u003Cu002Fh1u003Eu003E根据历史上的记载,直到赵匡胤病重驾崩,赵匡胤都没有立太子。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应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其最大的儿子已经26岁了,二儿子也已经十八岁了。如果说赵匡胤生前没有考虑过立太子,那么,在其病重的时候也应该立下遗诏,可是直到赵匡胤驾崩,也没有见到任何遗诏。u003Cbru002F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赵匡胤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身体已经开始不行了。有一次在开封近郊狩猎的时候还发生了坠马事件。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是习武出身,而且是太祖长拳的开创者,可以说是一代武学宗师了,身体应该很强壮的。可是却坠马了,由此可见,这时49岁的赵匡胤身体已经不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九月,壬申,帝狩近郊,逐兔,马蹶,坠地,因引佩刀刺马,杀之,既而悔之曰:“吾为天下主,轻事畋猎,又何罪马哉!”自是遂不复猎。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在赵匡胤驾崩的这一年十月,赵匡胤更是到父母的安陵跪拜痛哭,并且说自己死后应当葬在这里。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要是准备立继承人,肯定已经开始考虑或者是立下遗诏了。可是最终赵匡胤也没有亲口确定自己的继承人或者立下遗诏。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丙子,车驾发京师;丁卯,次郑州。庚辰,帝谒安陵,奠献号恸,左右皆泣。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接着,几个月后,赵匡胤病重,十几天后就驾崩,如果以前没有选择继承人,这时应该选了吧,可是依然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可见,赵匡胤至始至终是没有确立继承人的。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赵光义究竟是否合法继承皇位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E关于赵光义是不是合法的继承皇位这一争议主要来自于烛影斧声的记载。因此人们才会对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究竟有什么争论呢?u003Cu002Fpu003Eu003E1、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在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野史《续湘山野录》: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后人就是根据这两个记载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并因此和反对弑君说的人争论不休。可是从两者的记载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说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第一个记载中赵匡胤是招赵光义来宫中。可能是有后事交代这个有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E可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赵光义是在赵匡胤驾崩后进的皇宫。而且是皇后在赵匡胤驾崩后让王继恩前去招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时,王继恩违背了皇后的命令,将赵光义给叫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E这两者究竟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已经分不清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撰写的,《涑水纪闻》是宋朝司马光写的,怎么分辨,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了。至于第二个野史的记载,很让人怀疑,根据史书《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是病重了,还能起床喝酒?u003Cu002Fpu003Eu003E2、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金匮之盟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关于金匾之盟的记载虽说史书中有多处记载,可是这个盟约的公开却是在赵光义继位六年以后被赵普给公开的,这是被人们公认的。但是在官方的纪录中这个盟约并没有被记录和承认。因此,这个盟约究竟存在不存在成为了后人争论的焦点。这也成为赵光义究竟继位合法不合法的争论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E在赵光义继承皇位究竟合法不合法这一点上是存在争议的。并不能肯定的说其合法或者是不合法。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赵光义究竟杀没杀赵匡胤u003Cu002Fh1u003Eu003E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赵光义是被封为晋王的,而且还是开封府府尹。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山南西路节度使赵德昭,一个是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就这节度使也是虚职,并不是实职。根据任职情况和当时几个朝代的惯例,一般都是京都的府尹继承的皇位来说,赵光义是合法继承的。但也不排除赵匡胤猝死,来不及立下遗诏的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E但不管怎么说,根据所有的情况来分析,赵光义杀害赵匡胤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一是赵匡胤已经病重,赵光义没必要多此一举。再一个赵光义掌控着京都的实权,即使有遗诏对于赵光义来说,如果想当皇帝,一纸诏书根本阻拦不住。u003Cu002Fpu003E
根据题主的意思,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赵匡胤有没有立太子,确定自己的继承人。第二个问题就是赵光义究竟是弑君篡位还是合法的继承了皇位。首先要说的是,在正史之中,赵匡胤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烛影斧声的疑云。烛影斧声弑君篡位的记载都是来源于野史。
赵匡胤究竟有没有立太子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直到赵匡胤病重驾崩,赵匡胤都没有立太子。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应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其最大的儿子已经26岁了,二儿子也已经十八岁了。如果说赵匡胤生前没有考虑过立太子,那么,在其病重的时候也应该立下遗诏,可是直到赵匡胤驾崩,也没有见到任何遗诏。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赵匡胤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身体已经开始不行了。有一次在开封近郊狩猎的时候还发生了坠马事件。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是习武出身,而且是太祖长拳的开创者,可以说是一代武学宗师了,身体应该很强壮的。可是却坠马了,由此可见,这时49岁的赵匡胤身体已经不行了。
九月,壬申,帝狩近郊,逐兔,马蹶,坠地,因引佩刀刺马,杀之,既而悔之曰:“吾为天下主,轻事畋猎,又何罪马哉!”自是遂不复猎。
在赵匡胤驾崩的这一年十月,赵匡胤更是到父母的安陵跪拜痛哭,并且说自己死后应当葬在这里。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要是准备立继承人,肯定已经开始考虑或者是立下遗诏了。可是最终赵匡胤也没有亲口确定自己的继承人或者立下遗诏。
丙子,车驾发京师;丁卯,次郑州。庚辰,帝谒安陵,奠献号恸,左右皆泣。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
接着,几个月后,赵匡胤病重,十几天后就驾崩,如果以前没有选择继承人,这时应该选了吧,可是依然没有。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
可见,赵匡胤至始至终是没有确立继承人的。
赵光义究竟是否合法继承皇位
关于赵光义是不是合法的继承皇位这一争议主要来自于烛影斧声的记载。因此人们才会对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究竟有什么争论呢?
1、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
在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野史《续湘山野录》: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后人就是根据这两个记载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并因此和反对弑君说的人争论不休。可是从两者的记载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说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第一个记载中赵匡胤是招赵光义来宫中。可能是有后事交代这个有可能。
可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赵光义是在赵匡胤驾崩后进的皇宫。而且是皇后在赵匡胤驾崩后让王继恩前去招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时,王继恩违背了皇后的命令,将赵光义给叫来了。
这两者究竟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已经分不清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撰写的,《涑水纪闻》是宋朝司马光写的,怎么分辨,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了。至于第二个野史的记载,很让人怀疑,根据史书《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是病重了,还能起床喝酒?
2、金匮之盟
关于金匾之盟的记载虽说史书中有多处记载,可是这个盟约的公开却是在赵光义继位六年以后被赵普给公开的,这是被人们公认的。但是在官方的纪录中这个盟约并没有被记录和承认。因此,这个盟约究竟存在不存在成为了后人争论的焦点。这也成为赵光义究竟继位合法不合法的争论之一。
在赵光义继承皇位究竟合法不合法这一点上是存在争议的。并不能肯定的说其合法或者是不合法。
赵光义究竟杀没杀赵匡胤
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赵光义是被封为晋王的,而且还是开封府府尹。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山南西路节度使赵德昭,一个是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就这节度使也是虚职,并不是实职。根据任职情况和当时几个朝代的惯例,一般都是京都的府尹继承的皇位来说,赵光义是合法继承的。但也不排除赵匡胤猝死,来不及立下遗诏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根据所有的情况来分析,赵光义杀害赵匡胤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一是赵匡胤已经病重,赵光义没必要多此一举。再一个赵光义掌控着京都的实权,即使有遗诏对于赵光义来说,如果想当皇帝,一纸诏书根本阻拦不住。
其他网友回答
品三国,鉴宋史,谈千古风流人物。我是“爱历社”,由“爱历社”回答你的问题。
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大儿子“赵德昭”,古代都实行子承父业,皇位也是一样,这就说明赵光义继位的不合法,赵光义的继位必定会令人生疑。
赵光义继位是否合法?我们主要根据一些人和一些事件来分析赵匡胤的死因和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的死因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烛光斧影只不过是坊间流传罢了,赵匡胤的死就俩种可能:1、急性病,如现在的脑溢血等突然暴毙。2、赵光义为主谋害死赵匡胤。我个人跟倾向于第二种,赵匡胤死后第一时间进宫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光义,皇后本想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没想到太监王继恩却叫了赵光义,可见赵光义在宫内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就他这个动机就不纯,就算不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也足以证明赵光义对皇位已经垂涎已久。
金匮之盟
能勉强证明赵光义合法继承皇位的就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1、既然有金匮之盟可以证明赵光义第合法继承人,为什么在赵光义登基5年以后,又由赵普提出金匮之盟以换取宰相之位?赵普的上位替赵光义证明了帝位的合法继承,也扳倒下一个合法继承皇位的赵廷美,同时也扳倒了自己的死对头卢多逊,这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的一个交易。2、金匮之盟中所说赵匡胤的母亲是害怕赵匡胤传给自己儿子后,儿子太小江山不稳,那么试问赵匡胤的母亲是怎么知道赵匡胤什么时候死哪?死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是否成年?是否有能力接管朝局?难道是在让赵匡胤快点死,快点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金匮之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洛阳之行
赵匡胤死前的洛阳之行,做了三件事,1、祭奠父母。2、看望罢相后在家闲居的赵普。3、想要迁都洛阳。祭奠父母是他此次洛阳之行的主要目的,赵匡胤见了赵普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然后就决定迁都洛阳,要居险而守,以保江山,迁洛阳后还要迁长安。迁都的想法得到了二弟赵光义的反对,“在德而不在险”,赵匡胤听到这句话保持了沉默,后便回到了开封。赵光义为什么要极力反对?赵光义的势力都在开封,迁都后有可能就面前的局势进行洗牌,赵匡胤迁都就是要把朝廷洗牌。
死前行事
赵匡胤死于976年的十月,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死前发生的几件事,1、976年二月,赵匡胤让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前往今天的河南商丘迎接进京晋见的钱俶,让赵德芳主持了当天的宴会。赵德昭和赵德芳以前基本不参政务,赵匡胤是想把赵德昭和赵德芳推上前台,2、976年七月,赵匡胤到三弟赵廷美家去了三次,一个月就去了三次,赵匡胤是想扶持赵廷美,让赵廷美牵制赵光义。
赵匡胤一心想要平和解决,奈何赵光义“狗急跳墙”,直接杀害了她的哥哥,赵匡胤的犹豫和宽容,让他的生命就此终止。
其他网友回答u003E根据题主的意思,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赵匡胤有没有立太子,确定自己的继承人。第二个问题就是赵光义究竟是弑君篡位还是合法的继承了皇位。首先要说的是,在正史之中,赵匡胤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烛影斧声的疑云。烛影斧声弑君篡位的记载都是来源于野史。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赵匡胤究竟有没有立太子u003Cu002Fh1u003Eu003E根据历史上的记载,直到赵匡胤病重驾崩,赵匡胤都没有立太子。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应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其最大的儿子已经26岁了,二儿子也已经十八岁了。如果说赵匡胤生前没有考虑过立太子,那么,在其病重的时候也应该立下遗诏,可是直到赵匡胤驾崩,也没有见到任何遗诏。u003Cbru002F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赵匡胤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身体已经开始不行了。有一次在开封近郊狩猎的时候还发生了坠马事件。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是习武出身,而且是太祖长拳的开创者,可以说是一代武学宗师了,身体应该很强壮的。可是却坠马了,由此可见,这时49岁的赵匡胤身体已经不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九月,壬申,帝狩近郊,逐兔,马蹶,坠地,因引佩刀刺马,杀之,既而悔之曰:“吾为天下主,轻事畋猎,又何罪马哉!”自是遂不复猎。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在赵匡胤驾崩的这一年十月,赵匡胤更是到父母的安陵跪拜痛哭,并且说自己死后应当葬在这里。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要是准备立继承人,肯定已经开始考虑或者是立下遗诏了。可是最终赵匡胤也没有亲口确定自己的继承人或者立下遗诏。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丙子,车驾发京师;丁卯,次郑州。庚辰,帝谒安陵,奠献号恸,左右皆泣。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接着,几个月后,赵匡胤病重,十几天后就驾崩,如果以前没有选择继承人,这时应该选了吧,可是依然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可见,赵匡胤至始至终是没有确立继承人的。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赵光义究竟是否合法继承皇位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E关于赵光义是不是合法的继承皇位这一争议主要来自于烛影斧声的记载。因此人们才会对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究竟有什么争论呢?u003Cu002Fpu003Eu003E1、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在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野史《续湘山野录》: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E后人就是根据这两个记载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并因此和反对弑君说的人争论不休。可是从两者的记载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说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第一个记载中赵匡胤是招赵光义来宫中。可能是有后事交代这个有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E可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赵光义是在赵匡胤驾崩后进的皇宫。而且是皇后在赵匡胤驾崩后让王继恩前去招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时,王继恩违背了皇后的命令,将赵光义给叫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E这两者究竟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已经分不清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撰写的,《涑水纪闻》是宋朝司马光写的,怎么分辨,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了。至于第二个野史的记载,很让人怀疑,根据史书《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是病重了,还能起床喝酒?u003Cu002Fpu003Eu003E2、u003C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u003E金匮之盟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E关于金匾之盟的记载虽说史书中有多处记载,可是这个盟约的公开却是在赵光义继位六年以后被赵普给公开的,这是被人们公认的。但是在官方的纪录中这个盟约并没有被记录和承认。因此,这个盟约究竟存在不存在成为了后人争论的焦点。这也成为赵光义究竟继位合法不合法的争论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E在赵光义继承皇位究竟合法不合法这一点上是存在争议的。并不能肯定的说其合法或者是不合法。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赵光义究竟杀没杀赵匡胤u003Cu002Fh1u003Eu003E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赵光义是被封为晋王的,而且还是开封府府尹。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山南西路节度使赵德昭,一个是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就这节度使也是虚职,并不是实职。根据任职情况和当时几个朝代的惯例,一般都是京都的府尹继承的皇位来说,赵光义是合法继承的。但也不排除赵匡胤猝死,来不及立下遗诏的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E但不管怎么说,根据所有的情况来分析,赵光义杀害赵匡胤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一是赵匡胤已经病重,赵光义没必要多此一举。再一个赵光义掌控着京都的实权,即使有遗诏对于赵光义来说,如果想当皇帝,一纸诏书根本阻拦不住。u003Cu002Fpu003E
说道历史上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首先会让人想到两个成语——“金匮之盟”、“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历来皇家传位之事都是非常重大的,为什么宋太祖没有早早立好太子以避免日后的争位之事呢?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传位制度一般都是子承父业,然后再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偶尔也会出现弟承兄业的,不过特别少。唐朝自安史之乱起,就藩镇林立,到了末年,军阀混战,中央政府完全失去了权威,皇帝基本等于一个长安市长。和平时期的礼乐规章完全失效了,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皇帝受命于天,都比不过谁更有实力。而若是将来老皇帝死后,继位的太子年幼,那更是给手下那些人留下了造反的理由。
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便形成了一个习俗——不册封太子,隐立继承人。五代时期最大的问题是,皇权一点都不稳固,没有什么神圣可言,只是得势大军阀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册封了太子,等于立了一个自己的对手,会严重地削弱自己对军队和朝臣的控制力。赵匡胤的皇位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来的,我们现代人带着上帝之眼看宋朝,自然知道是连续几百年的大朝,但当时的赵匡胤和其他的将领看来,宋朝可能也只是延续着五代十国的一个小王朝罢了,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延续着五代的这一旧俗。
此外,赵匡胤没立太子还有其自身的几点原因:第一,他正值壮年;第二,他当时并未统一中原,思虑战事较多;第三,较长子德昭,他更喜欢三子德芳,即后来的八贤王赵德芳;第四,他国内最想忙的一件事是迁都洛阳,因为开封水患很严重,并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造成浪费很多兵力,这是宋朝最大的弊端;第五,因为迁都,造成的众多大臣的反对,他也在着手肃清反对派。
所以终上所述,赵匡胤没有及时立太子。
?→?太子位的空缺给了赵光义可乘之机,“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烛影斧声”流传至今,王继恩假传懿旨,一切都让赵光义的上位显得疑点重重。
且不说赵光义得位的过程,但从他继位后的一切行动也可分析一二。太祖赵匡胤离世两天后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按理说新定的年号应该在次年使用,可赵光义迫不及待的心情呼之欲出,难免让人怀疑其中的蹊跷。为稳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帝位,赵光义对涉及皇权更替的人物大肆拉拢,希望可以得到承认和支持,赵匡胤的旧部一律加官进爵,甚至能够荫蔽子孙。宋朝的那些开国元勋,像赵普等人就被调出京城,便于能够不费劲地控制,掌握国计民生的朝廷重臣职位,统一被晋王府的亲信幕僚取代。赵光义的继位疑云太多,即使后来他公开一份金匮之盟,也没有任何说服力,反倒被人指出漏洞,起到自食恶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