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大学毕业了,为啥找工作大部分都是跟自己学的专业差太远?
优质回答:
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严重
要知道所有的课程体系都是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前几年AI大火,今年才有一些高校开始设置这些专业。最起码是滞后5年,等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慢慢适应了社会需求,已经差不多是10年之后了。
即使像编程这样的高校有的c语言,有的java,有的是其他,企业的需求已经很多样化,高校学的专业与企业需求差异很大。
更不要说那些文科、经管、金融类专业,与企业需求差距巨大。
这就导致很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差异过大。
追求高薪行业
追求高薪职业,就容易放弃所学专业。有的专业起薪低,如化工、食品、生物等,很容易转专业就业,进入销售行业。
专业本身没有专业特点
文科类专业,如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哲学等等,本身是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只要是和个人需求相匹配,很少会考虑专业的问题。
目前除了工科专业的就业相对会考虑专业对口,大部分专业的相关性是比较弱的。毕业刚开始的对口率比较高,5年之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大概在20%,10年之后就是个位数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学毕业,找的工作大部分跟自己所学的专业差太远,无外乎是以下几种原因比较多:第一:对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听长辈的选择或者是父母要求读某某专业的,要么就是听说某某专业好,然后跟风填报的志愿,等上了大学以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专业和实际上的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如果大学讨厌了四年的专业,那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和所学的专业相关。第二:相比于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去做公务员,老师,银行等福利性相对好的且稳定的工作。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和老师虽然不如我们父母那一辈那么吃香,但是现在每年参加国考省考的人也是越来越多,选择做老师的人也是一茬接着一茬。显然,这方向的就业已经是很多人为之向往的工作岗位之一了。第三:跑去做销售类工作或者是文员类的工作了。这里就有两种情况,如果我们有求职的经验的话,看多了招聘信息,就会发现有很多的销售类的岗位在招人,像保险,信用卡,房产销售等等,基本上一年到头都在招人。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出来就是做销售的,因为能挣钱,能快速挣钱。而这些低门槛的工作,无非就是两种情况,做得好的会继续做下去,做不好的那就转行,而经历了销售的人,可能觉得做销售朝九晚九太累,于是会选择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如文员,人事等工作。第四:大学毕业了,回到小地方工作,专业受限,为了生存,折中就业。我们都知道,大城市的工作岗位比小地方的多很多,甚至部分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是小地方没有的,要有的话,要求也会很高的那种,对应届生来说,门槛过高。既然选择回到了小城市,遇上这种情况,在工作上就得做出一定的牺牲了。当然,除了我个人认为的这四点以外,也还有别的或者是各种的原因。但我们也要明白,无论我们选择做什么工作,但凡自己做得开心,个人觉得满意的话,那跟专业相不相关那就都不是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生活所迫,条件有限。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个人还读大学期间,未曾经历过社会,但听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了解过,大学出来从事自己本专业的相对口的工作少之又少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原话是法语,出自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
“Il n’ya qu’un héro?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Romain Rolland.
这句话的英文版是: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我们大学所学习的这个专业在四年内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去深入,很多人都会对它感到倦怠,真正的热爱是当你深入了解过后依然感到有兴趣,所以为什么工作出来从事的不是自己本专业的呢,还是自己深入了解了这一行,或许真的不适合自己
其次,在大学里,说是学到了专业,但更多的我认为的独自生活的能力。在我看来,大学里,能力这个词更多出现在耳边,大学是从孩子变成社会人的过渡阶段,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也锻炼出了更多的能力去适应不同的工作
最后,可能是年轻人嘛,就要尝试各种各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啊。但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的。比如你学的是数控编程,刚开始你就可以去从操机学徒做起啊。只要能吃苦爱学习,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