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为什么不提前准备好棉衣(长津湖战役棉衣问题)

网友提问:

《长津湖》里为什么战士出发前没有准备好棉衣,需要后期补给?

优质回答:

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太大,以至于元气大伤,后来好几个月都不能参战。

据中央党史出版社的《开国第一战》记载:第九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余人,冻伤后救治无效致亡者3000余人,减员总数48156人。

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志愿军战士的生命,令人痛心。那么为什么志愿军九兵团出现如此多的伤亡,尤其是大面积冻伤呢?真的是没有棉衣吗?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一、冻伤原因很多,缺少棉衣只是一方面

我们都知道,严寒条件下,人体为了御寒,是要有足够的热量摄入的。而志愿军战士入朝时,随身只能带一点炒面、山药蛋蛋、土豆之类的食品;这些简单的东西还不能多带,不然会影响行军速度。喝的东西更没有,能找到一条河,喝点冰冷的山泉水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一点我军与美军相差太远了,美军在战场甚至有热咖啡喝,他们的后勤补给都是用飞机从日本等地运来;美军在朝鲜战场都是集中驻扎在一个个据点,比如长津湖战役,他们就集中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后来,下碣隅里被打下,美军把带不走的物资全部烧掉。

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本来的御寒能力就很弱,加上当时普遍的营养不良,所以,很容易冻伤。九兵团战士大多来自南方,最北的就是山东了,他们缺乏北方生活经验,以为自己带的薄棉衣就行。以前,九兵团各部队打淮海战役、组建兵团后打渡江战役,都没有棉衣的问题;他们本来驻扎在江浙一带,准备打到岛上去,压根没有“御寒”的问题。

二、为什么没有只够御寒的棉衣

实际在部队出发前,棉衣是准备好了的,但两个原因,让九兵团在战场没有棉衣。一个是部队战法需要,战士们要么不带棉衣,要么丢掉厚棉衣;二是战事紧迫,没有给部队多一丁点的时间。

要知道,朝鲜战争,我们和美军的装备不是一个量级的。制空权我们一点没有,所以我们在白天不能行动,只能抓紧时间在晚上走一点路。为了避开美军的远程火力,也为了对美军形成局部优势,我军只能不断运动,分割敌人、接近敌人。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厚重的棉衣就不好带了,有些部队为了快捷行军,扔掉一些。

这种战法看着有效、厉害,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我们也有飞机、大炮,对轰就行,没必要让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奔波。当年九兵团在紧急包抄柳潭里时,有的战士夜里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的实在太累了,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就再也不能起来。

美国在朝鲜战场,打算东西并进。西线打到平壤以后,东线过了长津湖再转向西,两股兵力汇合,整个朝鲜半岛基本就控制住了。虽然美军分兵出击,不可避免地让力量分散,实力受到影响,但是,他们东西并进,也可以最大限度扫清朝鲜北方的抵抗力量,还可以兼顾东海岸,保证将来可以从东海岸登陆更多兵力。

美军西线已经打进朝鲜、东线抵达长津湖区域,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中央不得不紧急命令九兵团入朝,和西线第十三兵团一起,把敌人的两个“头”狠狠地按回去。本来第九兵团是预备兵力,一系列原因,包括还出现了一个二百五的知识分子和美国勾勾搭搭,泄露志愿军兵力部署。

为了达成突然性,九兵团临时紧急入朝。仓促行动,以致最后到达长津湖地区时,一线士兵御寒的衣服不够;可能有些厚棉衣还在仓库里,有些部队衣服发多了穿不完,而有些先出发的没有拿到。这都是被装发放时的组织问题。

在战术上,也有我们的软肋。主要是为了达成突然性,我军不得不隐蔽行动,在敌人眼皮子地下伏击。这在其他季节好说,但在朝鲜的冬天就难了,气温那么低、滴水成冰,战士们还要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好几天,不冻伤才怪。

邱少云是在伏击时被燃烧弹点着牺牲的,他一动不动;冰雕连是在伏击难逃的美军时全部牺牲的,他们也是一动不动。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军队,他们有超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他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条件就是这么一个条件

条件就是这么一个条件,当时冻伤四个主要原因:1、营养不良,战士们都很瘦削,几乎没有什么能抵抗寒冷的皮下脂肪;2、后勤食品差,食品没热量,这更加让人经不住严寒;3、棉衣薄,厚的要么没发到,要么为了行军给扔掉;4、伏击要隐蔽,不能动,“雪”与“火”的考验,是我军要经受的日常。

据《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的记载,九兵团是领到了大量的厚棉衣、棉帽等御寒物品的。九兵团下辖三个军十二个师,共约十五万人,截止1950年11月18日,共发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付,各种棉鞋172331双,各种棉帽185319顶,棉背心185876件,绒裤5万条。

但是,长津湖战役11月27日打响,一个大兵团既要行动,又要发放被装,时间何其紧急。之所以要紧急入朝,实在是美军推进太快,再不把美军第八集团军挡住,他们就要和西线兵力在平壤会师了,到那时,战局就是另一个样子,我军就失去了战术上的主动性,再打起来,牺牲更大。

于是,在11月初,九兵团在部分被装来不及发放的情况下,穿着薄棉衣入朝了。当部队在沈阳火车站集结时,送行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九兵团官兵穿的还是薄棉衣,布质的大檐帽,胶底单鞋,急得要命,他说:“穿成这样,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贺晋年常年在东北剿匪,小说《林海雪原》的203首长的原型就是他,他知道北方冬天是什么样的。

军令如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他紧急从东北军区部队调拨了一些厚棉衣和棉帽,甚至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扔到火车上,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运载九兵团的军列只能在沈阳短暂停车,几小时后就出发了,不然会耽误别的部队的行动;也会影响自己下一步的行动。

总有人在为国家负重前行,他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苦;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献出生命;他们在“雪”与“火”中涅槃,国家在他们的涅槃中挺立、自强。

其他网友回答

抗美援朝是1950年10月份,由中国人民放军改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军队所需的生活物资更是十分紧缺,用于储备的后勤保障也比较馈匮乏

由于国际形式瞬息万变,年轻的共和国处在四面受敌的威胁之中,国民党残余势力更是不甘失败,时时妄想颠覆大陆,西方反华势力也趁机磨拳擦撑。

美帝国主义发动的朝鲜战争,是对共和国的严重威胁和挑衅。如不及时出兵制止,战火很快就能烧到家门口,危及到国家的安全。

党中央审时度势,迅速作出决策,出兵支援朝鲜。就连当时的美军最高统战指军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想不到中国政府会出兵朝鲜,而且速度之快,真可谓是神兵天降。

因为各参战部队,从得到消息到立刻出兵,时间十分紧迫,且南方各部都没有事前准备棉衣棉裤。只能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否则就会错过最佳战机。由于时间仓促,棉衣棉裤等防寒物资,只能靠后续补给;这也为尽快取得朝鲜战争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多读读抗美援朝的书、多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你的疑问自然解决。但提醒你,很多网络上的信息胡编乱造,把你引入歧途,不要相信网络大v哈。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纠正的是,九兵团有棉衣,但是是适合南方冬天气侯的棉衣,因朝鲜战事紧急,加之对朝鲜的气侯没有概念,就携带自身装备前往了。又因为38,39军等部队是从广西或海南向东北集结,穿得更少,加之对东北的天气有更深刻了解,需求更是急迫,几十万人的冬服,放在今天都不可能快速完成。何况是连布都叫洋布的当时。后勤是国力最直接的反映,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百,是现在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当时连志愿军的吃饭问题都保障不了,周总理亲自带头在中南海做炒面,甚至连国民党战俘都为志愿军挥铲做面,就这样,才能勉强支撑7天。缺衣少食的窘况一直持续了1950年的整个冬天,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写下的″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我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是多么地让人感动激动,这就是当时志愿战士威武不屈高傲灵魂地写照。好在,我们的祖国没有忘记志愿军将士牺牲的惨痛教训,1969年,我军新式军服帮助我军战士埋伏在比朝鲜更冷的珍宝岛雪地里,大大超出举世公认最擅长冬季作战的苏军判断,打得他们大败而归。现在,我们为边防军人配备了更先进的冬装,新一代官兵虽然仍在爬冰卧雪,但却毫发丝毫未损。

其他网友回答

无知者傲娇无畏,加之军情紧急。

东北军区副司令(原四野48军军长)贺晋年在见到即将过鸭绿江的第九兵团的着装时,即时提醒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并紧急把自己部队的战士们身上的棉衣裤脱下送给九兵团,但只能解决少部分的棉衣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