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为什么历史不承认五代十国)

网友提问:

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优质回答:

大唐末日

关于五代十国的故事还得从公元881年说起,那年正月冲天将军黄巢打进了国都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天下变色。关于黄巢这位老兄历来争议很多,有人说他是反抗暴政的英雄,也有人说他就只是一个屠夫而已。

无论如何吧,黄巢从山东打到河南,又一路南下广州,而后再从襄阳打回关中,几乎糜烂了大半个国家。风雨飘摇的李唐王朝遭到惨重的打击,不得不依靠沙陀族将领和义军叛徒来平叛,朱温逐渐开始展露头角。

黄巢兵败身死后,藩镇再无人可制,关中附近密布三大藩镇,成为唐朝的肘腋之祸。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雄踞太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霸占汴州(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国都以西经营得密不透风,王朝覆没已在旦夕。

五代轮替

在一系列明争暗斗后,朱温率先动手了,他先杀昭宗又逼哀宗逊位,于公元907年登上帝位,建立后梁。从此天下失去共主,分崩离析,乱世不可避免的降临,朱温的后梁雄踞中原,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朱温残暴疯狂的个性注定了后梁的结局,他是开启乱世的枭雄,不可能成为定鼎天下的英雄,况且朱温始终没有一个好儿子来继承衣钵。偏偏北面死敌晋王李克用有一个虎子,鞭挞天下的李存勗!

李存勖用英武的前半生毁灭掉后梁,吞并了李茂贞辛苦经营的凤翔,他建立的后唐本可挥师南下统一江山,也进军北上争雄塞外。可惜年老的李存勖失去了雄心,在乐舞优伶中命丧义弟李嗣源之手,后唐虽短暂中兴,但终归难逃覆没。

后唐失国成就了石敬瑭,在向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他占据中原之地,建立后晋。但这个政权大抵天生就是被诅咒的,它成于契丹的援兵,在第二代皇帝那又被契丹灭国。全程打酱油的刘知远利用中原无主建国,弄个后汉出来。

刘知远的后汉是个坑爹朝代,一共存在了四年大将郭威就因为全家被杀而造反,鲁智深的原型自然凶猛无比,很快就打进汴京建立后周政权。郭威全家被杀,死前将国家托付给了义子柴荣,可惜的是柴荣死前把儿子托付给了那个姓赵的男人,后面自然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啦,五代的故事就此终结。

其实所谓五代就是唐宋之间这段日子占据中原的五个王朝,它们都登基称帝,又都号称“中央政权”,并且是顺次继承关系,所以被后世以五代命名。严格说来也就72年而已,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十国纷乱

比起中原的五代传承,当时华夏其他地区就显得纷乱不堪,割据势力乱七八糟的冒头,胆大一点的祭天称帝,胆小一点建国称王,互相攻伐不断。后世拿出其中较大的十个政权称为“十国”,事实上这十个政权并非同时存在,它们互相也有继承关系。

与朱温的后梁同时存在的有吴国、吴越国、闽、楚国、南汉,荆南、前蜀共七个政权,这七个政权又各自有不同的际遇,实力最强的吴国因为内乱被齐王李昪夺位,建立起南唐,这就是第八国。

南唐吞并了闽和楚国,甚至一度攻灭前蜀,成为江南一带首席豪强,最后被赵匡胤干掉,后主李煜为词坛增色不少。被灭的前蜀也没老实,余孽孟知祥反击成功,又在成都建立后蜀,这就是第九国。

前边五代故事里后汉不是被郭威给灭了嘛?他们其实也有余孽,这些人在太原建立起另外一个割据政权,国号依然叫“汉”。这倒霉国号坑惨了后世学历史的人,后汉都用过了,总不能叫后后汉吧?最终为了区别于南汉和后汉,这个政权我们叫北汉,这下总算凑齐了第十国,可喜可贺。

大致上所谓五代十国就是这么个情况了,从公元907年朱温篡位一直到979年北汉灭亡,华夏大地经历了足足72年战乱,打的整个北方一片狼藉,为了内战连燕云十六州都丢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缺乏战马的华夏步兵只能用天灵盖对付北方铁骑。这段历史大概可以深刻证明一个真理——内乱永远比外敌更可怕,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说: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北方:

后梁: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后唐: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沿用“唐”国号,同年底灭后梁,史称后唐。

后晋: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后晋军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死后,立侄子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登基后,决定脱离对契丹的依附,最终后晋与契丹发生战争。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后晋灭亡。

后汉:石敬瑭建立后晋后,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皇帝石重贵投降契丹后,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周:刘知远当了后汉皇帝之后,就任命郭威为枢密副使(管军事的高官),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汉隐帝继位。然后封郭威做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就是既管军事又管政权,然后郭威又是北伐,又是打契丹,立了很大的功劳。就在这个时候,汉隐帝对郭威不放心了。就下诏要杀郭威,结果被郭威识破,直接起兵,把汉隐帝杀了,夺了后汉的权,建立了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柴荣在位六年后突发疾病去世。传位给儿子柴宗训,此时刚刚八岁。柴宗训继位不久,就收到消息,契丹和北汉两股军队向后周的京城开封杀来。于是两位执政大臣便派后周禁军的都点检赵匡胤出征平叛。赵匡胤领着军队出征了,但是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就发生了“黄袍加身”的事情,赵匡胤就当了皇帝,随后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总结:五代就是唐朝灭亡后,北方五个政权的先后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

在唐朝末年、五代及宋初的时候,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个,统一划归为南方)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后世的史学家把这些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

前蜀:十国之一,是舞阳(今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共历二主,十八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兵灭了前蜀。

后蜀:后唐灭了前蜀之后不久,后唐就发生了兵变,此时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窃取蜀中兵权,随后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三十年后,宋太祖发兵攻打后蜀,一年后将后蜀给灭了。

南吴:创建者是杨行密,公元883年,任庐州刺史。后势力逐渐强大,公元902年,受封吴王。等到杨行密去世的时候,杨氏吴国已经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了。公元937年,齐王徐知诰逼迫南吴末代皇帝杨溥禅位给自己,南吴灭亡。

南唐:公元前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后,定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后世称为南唐。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吴越:统治者是临安钱氏,最初效忠于唐朝,唐朝灭亡后,先后向后梁、后唐称臣。开国统治者是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钱镠虽然一方面向中原王朝称臣,但是另一方面则自为朝廷,府署不仅称朝廷、缭臣称臣,而且还自立国号,俨然就是一个中原皇帝。吴越国历三代五王之后,到公元978年,吴越末代皇帝钱俶奉旨入汴京,结果被扣留,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自献封疆于宋。于是吴越遂亡。

闽国:公元909年,后梁中书令王审知被册封为闽王。王审知去世后,长子王延翰继位,两年后,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公元933年称帝。公元945年,正值闽国内战之机,南唐出兵将闽国灭亡。

南楚:楚国的创建者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马殷本是刘建峰手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之后,成为都指挥使。后来,刘建峰被杀,马殷被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后梁、后唐先后封其为楚王。公元951年,南楚发生内乱,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灭了楚国。

南汉: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刺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后梁时期,刘氏家族已被册封为南海王。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陟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公元971年,北宋赵匡胤发兵灭了南汉。

南平:公元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公元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史称南平。南平传位至第五主高继冲时,于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向宋朝纳地归降。

北汉:后周皇帝郭威称帝之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公元979年,宋光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至此灭亡。

总结:十国就是唐朝末年、五代及北宋初期,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存在过的十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

其他网友回答

最简单,就是唐朝灭亡后,土匪出身的朱温称帝,建立梁。因为南北朝时萧衍也建了梁,史称南梁(即南朝的梁),为区分,朱温建立的梁朝为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为何叫五代十国?

一,五代,所有的朝代都不长,先后更替了五个朝代,而这五代的国号在历史上都出现过,故而史上都加了一个后字,五代即:梁唐晋汉周。

二,十国。五代都没有完全统一中国,颇似南北朝宋齐梁陈。这是因为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藩镇割据。相当于民国的军阀,各据一方,谁也不服谁。大小加起来十多个。但他们都没五代大,甚至许多人没敢称帝,只敢称王,受五代的皇帝册封。如吴越钱塘王钱璆,南唐二主李璟李煜。这非常酷似民国,中央在南京,尊蒋介石为最高领导人,可山西,四川,东北等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并不受南京政府统一管理。也就是说,五代都是称帝的,属名义上的国祚正统,十国多数只称王,相当于诸侯,如战国七雄。当然也有称帝的,如福建割据政府号闽,有闽惠帝,可没多久便亡了,没人将闽国与五代并驾齐驱,还是十国之列。

这样理解,再记一下五代几个开国皇帝的特点,就基本上弄得清了。

后梁朱温,土匪出身,宠幸儿媳,于此亡魂。朱温爱好特别,他爱搞儿媳,最后儿媳为争位,而杀了他。这个你翻书去详解。

后唐李存勖(读绪),早年英武,王者风度。成于三矢,死于戏子。后唐庄宗早年能干,他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是朱温的仇人。李克用死前给儿子三枝箭,让他切记要报仇。李存勖励精图志,时刻背着这三枝箭,一举灭梁,恢复唐号,称唐庄宗,史家编为后唐庄宗。可是他爱看戏,过度宠幸伶人,即戏子,最后死于戏子造反。这是历史上“戏子误国”的真实事件,至今发人振聩。李存勖可谓生得伟大,死得荒唐。

后晋石敬瑭。沙陀人士,父臬捩鸡。割让燕云,称儿皇帝。石敬瑭本少数民族,父亲叫臬捩鸡,后改姓为石,叫石绍雍?记不太清了。石敬瑭最无耻的地方,就是为当皇帝,引契丹入中原,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这导致契丹坐大,后改为辽,成为宋统一后最大威胁,并且导致两宋成为“弱宋”的根源。

后汉刘知远。早年流浪,遇李三娘。后来称帝,见白兔记。刘知远据传是个流浪汉,若是史实,那他中国历史上惟一的流浪汉皇帝。不过早年当上门女婿是真的。他皇帝做得不太好,可因为身份低微,而能称帝,在民间倒是流传了不少故事。最出名的“四大南戏”,便是讲他和李三娘的故事,尤其是《白兔记》在旧社会南方,是流传深远的。可惜我不听戏,只知这个记载,在汪曾祺的小说《故里三陈》,可窥见一二。

后周郭威。出身卑微,名郭雀儿。皇袍加身,却无子嗣。传位柴荣,终归大宋。后周的两个皇帝相当出色,史誉极高,可惜命不好。且说郭威,出身穷苦,相传他最早连名字都没,他父亲在他脖子上纹了一个雀,人们便叫他郭雀儿。他是军人起家的皇帝,也是惟一的郭姓皇帝。他军政双优,是五代罕见的英主。他也是故意利用兵变,皇袍加身才登基的,这为“陈桥驿兵变”开了先河。不过他一家被后汉皇帝全部杀死,诛灭九族,所以没有后人。只好传位于侄子柴荣,即柴世宗。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后收为养子,称“澶州儿子”。所以后周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是中国惟一一个将皇位传给外戚的王朝。柴世宗一代英主,可惜天妒英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便早夭了,这才成全了宋太祖赵匡胤。

另外,十国也比较有点意思。如花蕊夫人,李后主,射潮英雄钱璆,十国第一人杨行密,三羊五马之马楚马殷,飞龙在天,喜欢看酷刑,当官要先成太监的南汉刘?,白马三郎之闽国王审知。人称“高赖子”的南平国之高季兴……这些人,有英雄有小丑,如果你翻书去读一下,还颇有意思。

本想简明扼要说几句完事,还是废话连篇。不过我这样的统筹编排,比较好记。记历史,太正经,不归纳,是记不住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以前说过,如果要是简段洁说,可以记住以下几个数字,当然数字都有代表内涵的。这几个数字是1,2,3,5,10。

1:一场农民起义风暴

说五代十国必须从这场农民起义说起。这场农民起义就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从875年到884年,黄巢农民军流动作战,纵横天下,还曾经攻入唐朝都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亡四川。黄巢起义虽被镇压,但是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统治,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原本就顽固存在的藩镇割据问题,因为战乱互相征伐,变得更加无法收拾,最终这些军阀头子埋葬了唐朝。

2:两大互掐军事集团

在消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有两大军事集团崛起,一是盘踞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梁王朱温,二是盘踞山西一带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他们都在剿灭黄巢起义军过程中立下大功,进而增强了自身实力。由于朱温和李克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两家连年厮杀,互有胜负,但是在梁朝(后梁)建立之前及之后一段时间,朱温占据上风。

3:三个重要年份节点

第一个节点就是公元907年,朱温代唐而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这也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正式开始。

第二个节点就是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这标志着五代结束(当时人们不知道就结束了)。五代53年。

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979年,这一年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被北宋灭亡,十国结束。如果从907年起算,72年。

5:五代更替

梁唐晋汉周,拨乱五十秋。后梁经历了梁太祖朱温、梁废帝朱友珪、梁末帝朱友贞三个皇帝,被后唐灭亡。而建立后唐的就是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他就是后唐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汉化沙陀人,因为喜爱唱戏宠信伶人,后来宫廷哗变中被射死。继位的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沙陀人。他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在争权夺利中很快被杀。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继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沙陀人)所灭自杀。李从珂是汉族。后晋经历了石敬瑭和石重贵两个皇帝,因为“儿皇帝”不顺从,契丹灭亡了后晋。契丹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反抗,退出了中原,原石敬瑭部将刘知远(沙陀人)建立了后汉,他是后汉高祖,后汉只经历了两个皇帝:刘知远和儿子刘承祐(后汉隐帝),存在了仅仅不到四年,时间最短的一代。最后是后周,三个皇帝: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登基时七岁孩子)。

可以看出,五代除了后梁以外,都是和山西和晋王李克用有关,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来就是李克用之子,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也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是石敬瑭部将,也是后晋河东节度使。郭威是刘知远部下。

10:十国春秋

十个国家除了北汉以外都在南方,可以分为五对来记忆:括号里为建立者。

第一对吴国(杨行密)和南唐(李昪),因为是南唐取代了吴国,有前后接续关系。地盘在淮南,苏南、江西一带,还曾灭亡了楚国。

第二对是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前蜀灭亡后蜀建立。地盘四川重庆陕南一带。

第三对是荆南(高季兴)和楚(马殷),荆南地盘很小,只有湖北荆州一带。楚国占据湖南。

第四对是北汉(刘崇)南汉(刘龑),北汉占据山西太原一带,南汉占领两广及越南北部。

第五对是吴越国(钱镠)和闽国(王审知),吴越国占据浙江,闽国占据福建,邻居。

其他网友回答

五代十国(907–979年)是唐朝末年到北宋初期,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相继统治中原,《新五代史》将其称之为“五代”,即五个朝代;在“五代”轮流执政的前后,同时在全国各地也先后出现了十个影响力较大的割据政权,《新五代史》将其称之为“十国”,即十个割据国家。

由于把中原地区出现的五个国家称之为“五代”,把这一时期其他周边地区出现的政权仅仅看作是分裂割据的国家,也就有了“五代十国”的称谓。

“五代”可以看作是一个时间横轴,而“十国”就是在这一横轴上下出现的不同空间存在。

后世一般遵循这一说法,其实,“五代”中间还有大辽插了一腿,地方割据政权也并非只有“十国”。

在豹眼看来,无非就是先后出现的二十多个割据政权相互残杀,只不过五个或者说六个国家,轮流坐庄统治中原,其他政权统治周边地区而已。

由于中国历史历来看重政权的正统性,特别是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别于其他割据政权,也就有了“五代”而不是“五国”之说。谁杀死了老皇帝,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政权,谁就具备了正统性,就意味着改朝换代,其他人在其他地方建立的政权,就被看作是国家未实现统一前的割据政权。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好理解“五代”与十国“的不同。

按照“五代”的观点,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就该是东汉、魏、西晋、东晋。

按照“五代十国”的说法,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就该是“四代X国”,割据政权就是蜀、吴、燕及两晋时期建立的国家。

就此说一下“五代十国”这些事吧。

这事还得从唐末黄巢起义说起。

黄巢起义是唐朝走向灭亡的开始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许多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士及第走上了国家治理的体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其中的得意之情不言而喻。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考上的皆大欢喜,考不上的就心中不大爽了。

这不,出身曹州冤句县(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盐商世家的黄巢,考了几次都没考上,心中不忿,就作了首诗,想发泄一下。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是怨气太大,让你们出题考我,还不如我做了皇帝,直接出题考你们呢。

说干就干,黄巢这不第老秀才就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说到做到,果然带军杀入了长安。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进入长安后,即位含元殿,建立“大齐”政权,取代唐朝统治了中原地区。

但是,黄巢只是占据了唐朝的国都,并没有杀死老皇帝,却让唐僖宗逃走了。

唐僖宗号令天下勤王,合围京师。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攻下,黄巢不得已退出了长安。

本来接受黄巢任命的朱温也趁机反戈,黄巢顶不住了,于中和四年(884年),战死于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做了四年皇帝的黄巢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逃亡蜀地的唐僖宗好不容易又回到了长安,但接下来的盐池之争和襄王之乱,搞得唐僖宗身心俱疲,年仅二十七岁就驾崩了。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临终传位于其弟李晔,是为唐昭宗。

但经过黄巢起义,大唐的根基彻底动摇了,随着大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梁唐晋汉周五代轮流坐庄

在平定起义军的过程中,唐军将领趁机做大,开始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梁

中和三年(883年),唐僖宗因平定起义军之功,封朱温为梁王兼任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以河南为中心,逐步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往洛阳,不久将其杀死,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

天佑四年(907年),通过禅让的方式,朱温取代唐哀帝,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五代”就此开始。

乾化二年(912年),因继位问题,朱温被亲子朱友珪杀死。

后唐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由于李克用战功最大,被唐僖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度大破黄巢的大齐军,最终逼迫黄巢自杀。在剿灭黄巢的过程中,李克用居功至伟,逐步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勤王,大败三帅,救出唐昭宗,因功封为晋王。

此时的李克用可谓是坚定地保皇派,但却没有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温先下手为强,逼迫唐昭宗禅让称帝,这令李克用不服气。

李克用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但最终还是没有弄得过朱温,李克用在郁闷中病死。

天佑五年(908年),此时朱温的后梁已立,李克用的晋国与之形成格局,但晋王李克用依然采用唐朝天佑年号。临死之前,李克用遗命其子李存瑁,要替爹报仇。

李存瑁袭封晋王后,也不含糊,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李存瑁在魏州(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称帝,依然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这一招很管用,收买了不少怀念大唐的朝臣及百姓的人心。

之后,李存瑁带兵灭掉了后梁,定都洛阳,改元“同光”。

李存瑁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了南方割据诸国。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瑁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仅三年。

后晋

李存瑁被杀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自称监国,即位为帝。

李嗣源账下大将石敬瑭,迎娶李嗣源之女,成为其女婿。石敬瑭在后梁朱温与晋国李克用、李存瑁“梁晋争霸”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拜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但君臣之间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但实力不足受困于太原。

石敬瑭甘愿以“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求援契丹。在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援助下,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即位称帝,建立后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石敬瑭虽然做了皇帝,但“儿皇帝”这个差事并不好干,不仅父皇帝不好伺候,也招致一些士人说三道四。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在屈辱中死去。临死之前立其侄子石重贵为继承人,但石重贵却不甘心继续忍耐,宁愿称孙也不称臣,这令契丹耶律德光很不爽,招致双方开战。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在第三次南征中,俘虏了石重贵,后晋灭亡。

耶律德光占据汴京后,感觉中原地区不错,就在汴京(河南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

大辽建立后,由于其游牧民族贪婪、残杀的本性不改,导致水土不服,不得已退回北方。

耶律德光途中病死在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之后大辽为了争夺帝位而自乱阵脚,其势力完全退出了中原地区。

耶律德光抓住了后晋的皇帝,而且还是后晋的“父皇帝”,并一度统治了中原地区,但因为契丹一直在蒙古高原上混,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其正统性、合法性得不到正史的承认。

同时,大辽统治中原地区的时间太短,也就不被正史算为一代。

后汉

后晋灭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

刘知远早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及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就是一员战将,颇有战功。对于石敬瑭对契丹称臣持坚决反对态度。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为帝时期,刘知远开始阳奉阴违,不太听招呼,一心图谋自己的霸业。

石重贵被契丹俘虏后,刘知远立马就在太原称帝了。但他并没有马上改国号,继续沿用石敬瑭的年号,弃用石重贵的开运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契丹在中原人民的抗击下退回北方,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由于刘知远本是后唐、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也算是继承了后唐、后晋的衣钵,被正史认作正统中原政权的延续者。

但仅过了一年,刘知远就病逝了。

后周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病逝后,其子刘承祐继位。他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反叛。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将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包括郭威还在襁褓中的儿子。

郭威率军入京,觐见李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并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

此时,大辽南下,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士兵发动兵变,郭威黄袍加身。

郭威随后返回开封,逼迫太后授为“监国”。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954年,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柴荣三次南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

959年,柴荣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继位。

柴荣本是很有作为的皇帝,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这样,从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始,经过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灭亡,历时五十三年,“五代”结束。

“十国”割据政权

在中原地区“五代”政权轮流坐庄的同时,全国出现了“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

其中九个出现在南方,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在北方只有一个北汉。

这十个割据政权不仅与“五代”形成了割据对峙的局面,而且早在唐末、“五代”还没有开始就有国家开始建立,在北宋建立后,依然有割据国家存在。

唐末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唐朝廷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史称南吴。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后,唐朝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国,国号“大蜀”,史称“前蜀”。这是朱温称帝后,第一个宣布建国的地方诸侯。

之后,南方其他割据政权先后建国,并相互残杀,在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南方依然存在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

直到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击败了势力最为强大的南唐,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南方势力才基本平定。

唯一存在于北方的“北汉”,在“十国”中是势力最弱之一,建国较晚,但灭亡最晚。

951年,郭威灭掉后汉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与后周形成对峙。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灭掉北汉。

至此,“十国”结束,北宋基本上统一中国。

其实,除了“十国”之外,同时期还有一些割据国家存在,远不止这十个。

其中,桀燕的势力远超过北汉、南平这样的小国,理该跻身十国之列。

像殷国、岐国,以及武平节度使周行逢、赵王镕等也颇具实力。

因此,“五代”仅仅是先后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国家,“十国”也仅仅是中原地区之外部分割据政权,不管“五代”还是“十国”,都不是历史的全部。

其中,“五代”中间有“大辽”插了一腿,“十国”之外还是桀燕、岐国、殷国的小国家存在。

“五代十国”是《新五代史》对这一大分裂时期的一个称谓,并不是全部的历史。

本质而言,“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对峙没有根本区别,都主要是南北方割据政权的对峙。

豹眼认为,历史总有神奇的相似之处,但史学家却喜欢采用一些新名词来标注几乎相似的历史,以示区别。

这就跟前汉、后汉、南汉、北汉、东汉、西汉、蜀汉、赵汉、成汉、玄汉、赤眉汉、候汉、郝汉、陈汉等政权一样,人家都自称为汉,只是史学家将其不同称谓而已。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