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将韩信之死(西汉开国功臣韩信)

网友提问:

汉朝开国的第一武将功臣韩信,为何却惨死在长乐宫?

优质回答:

韩信之所以做为汉朝开国第一武将,最后会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三族都被灭了,主要还是缘于韩信虽然军事指挥才能天下罕有敌手,但是对自己实力和时局的判断有很大的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情商也有很大的问题。

1

刘邦最早对韩信有杀心,还要追溯到对齐国的态度

当时韩信正要去攻打齐国,行至半路就发现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地,终日与齐王田广把酒言欢了。于是乎韩信用了谋士蒯通的毒计,以没有收到“官方通知”,并不知晓齐国以降为由,继续攻打齐国,胖揍了田广一顿,田广在韩信军马兵临城下之前把郦食其拿开水给煮了。

按说韩信此举,肯定会让齐邦大为不爽了,可令齐邦更不爽的是韩信下一步的举动。

韩信当时已经灭了魏、赵,收降了燕,可问题是魏和燕都是降的,地盘还是人家的,赵是帮着张耳打的,最后还是韩信帮着张耳要的赵王,唯独这块齐地是无主之地,因此韩信向刘邦要这个假齐王(代理齐王)的位置。刘邦这个时候应该是最早对韩信动了杀心。不过考虑到局势问题,最后还是在张良和萧何的提醒之下,封了韩信做齐王,是真齐王,而不是假齐王,算是给足了韩信面子。

2

虽然韩信要到了自己想要的“蛋糕”,后来项羽派人来找韩信联合,蒯通建议独立,韩信也都没有听信。可是在刘邦约着一起打项羽的时候,韩信却和彭越一起放了刘邦的鸽子,害得刘邦大败。最后还是给他们各自加了封地,才三军联合一起打败了项羽。

深知韩信威胁的刘邦,在战争取胜之后,第一时间便疾驰入韩信军中,取了韩信的兵权,顺便将韩信封为了楚王,而不是齐王。虽然都是王,不过军事实力可是天壤之别了。

此时的韩信对时局的把控可以说是与刘邦差了N条街之多,以至于过分地要挟刘邦的同时,却没有足够的防范。

3

被拿了兵权,封为楚王的韩信已经注定了最后的悲剧结局。刘邦也并没有让韩信等太久,不到一年,便以“有人告你谋反”的莫须有之罪,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此时的韩信才想起来,应该谋反了,可惜大势已去。他的“好”盟友陈豨在外面谋反,韩信作内应。所以刘邦夫妇也夫唱妇随,丈夫带兵在外面平陈豨的叛乱,而吕后在家里用了萧何的计策将韩信拿下。

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将韩信杀害,并诛杀其三族,一代功臣就这样魂归那世去了。

韩信有谋反的机会,他没有反;韩信有听话的机会,他没有听话。玩军事,也许十个刘邦也不是对手,可玩政治,韩信在刘邦面前还真不够看的。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戎马半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刘邦假吕后之手,诛杀于长乐宫,一代战神黯然陨落,只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歌。

对于韩信之死,古往今来,史学家和文人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道理。我个人觉得,韩信之死,既有其自身的性格原因,也有刘邦借机巩固刘氏皇权统治的深层次原因。

先说说韩信自身的缺陷。众所周知,公元前230年,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上书说自己想代理齐王。此时,正被项羽打得灰头土脸的刘邦见韩信公然要官,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好在张良和陈平心眼多,暗中踢了刘邦几下,刘邦立马反应了过来,说道:“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的啊?”遂封韩信为齐王。

这件事,看似韩信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却犯了官场大忌,那就是居功自傲、升官心切,公然要挟领导就范。社会大哥出身的刘邦不是善茬,心里自然会记仇,从此对韩信是处处提防打击,不满与猜忌越积越多。

反观东汉的大树将军冯异 ,从刘秀起兵就忠心耿耿地跟随左右, 堪称嫡系中的嫡系,为东汉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功劳绝对不逊色于韩信。

可冯异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为人谦让,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当将领们坐在一起谈论功劳时,冯异常常独自躲到树下不吭声,因此被戏称为“大树将军”。

正是因为冯异的谦逊和平和,当得知有人向刘秀举报冯异此前在关中独断专行、威望权力太重时,冯异惶恐不安 ,主动向刘秀请罪。刘秀坦然说道:“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如父子 ,有什么可怀疑和害怕的呢?”

由此可见 ,韩信功利思想较重,付出就急于索取回报,而冯异则显得淡泊名利,只是出于对刘秀的忠诚才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两厢对比,无疑是冯异这样的人,更容易取得领导的信任,更能让领导放心。

再说个史实,刘邦当上皇帝后,喜欢隔三差五地请一道打江山的文武大臣们在皇宫中吃饭饮酒。结果那些武将们喝醉后,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对着桌子、柱子乱砍,嘴里还大呼小叫、脏话连篇。

看着这些不成体统的醉鬼,刘邦喊也喊不住,劝也劝不听,心里觉得这皇帝当得真是窝囊透顶,连个村长都不如。

就在刘邦发愁之际,曾做过秦朝博士官的叔孙通站了出来,告诉刘邦:“我愿意去鲁地召集儒生,同我的弟子一起为陛下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规则!”见刘邦有些不以为然,叔孙通进一步解释道:“只要有了礼仪,大臣以后就不会那样放肆了。”

刘邦将信将疑,但也同意了。于是,叔孙通同征召来的三十多位鲁儒和自己的弟子门,在郊外编练礼仪。经过一个多月的斟酌、讨论、修改和演习,最终将朝仪拟定就绪。

在长乐宫的落成典礼中,秉承刘邦的旨意,叔孙通等儒生们披挂上阵,依据制定的朝仪,引导大臣们一律步行,并且步伐要相同,皇帝坐车,众官员举旗传警戒,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依次朝拜,然后按照谒者的指挥,一ー上前给皇帝敬酒,一次还不行,仪式规定要九次,要是有人胆敢不守规则大呼小叫,就把他給赶出去。

一套礼仪下来,这些大臣们被折腾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坐在龙椅里的刘邦却是乐不可支。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弯腰撅腚、不敢再随性撒野的大臣们,刘邦拍着椅子大笑道:“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此次仪式结束后,刘邦擢升叔孙通当祭祀部长(奉常),赏赐黄金五百斤。从此以后,整个朝堂秩序井然,气氛严肃,没有谁再敢大呼小叫了,都怕违反了朝堂礼仪受罚。

这则史实说明,这些文臣武将在跟随刘邦一道打江山的过程中,为了团结笼络大家,刘邦放低身段,与大家称兄道弟。可当了皇帝之后,在刘邦眼里,此前的塑料兄弟情已经没有意义,他更看重的,是君臣有别、尊卑有序,也就是说,现在我是皇帝了,你们这些家伙要懂规矩,守规矩,江山是我们刘氏集团的,你们这些打工仔第一不能不尊重我,第二不能惦记我们家的财产。

但是,这些文臣武将毕竟都是刀山火海闯过来的,文臣相对还好掌控些,那些彪悍的武将拉出一个都是枭雄,哪一天真要翻脸了,这些武将们保不齐就会取刘邦而代之。

因此,当刘邦坐稳龙椅后,就已经暗暗向曾匍匐在长乐宫的文臣武将们举起了快刀,于是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先后被诛杀,燕王卢绾造反后逃到了匈奴 , 左丞相舞阳侯樊哙因为刘邦先死,侥幸捡回条命。

由此可知,刘邦自己动手或指使吕后杀开国功臣,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一切可能危机其皇权统治的风险隐患。在异姓王中,韩信能力强、功劳大、威信高,就刘邦那”要撅就撅最硬的棍儿"的流氓本色,必然会先拿韩信开刀。

所以,韩信死在长乐宫,是一种历史宿命,在劫难逃。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为什么殘死。我哔哔几点。

1韩信在平定齐国时,刘邦正在与项羽在成皋苦战,他切派信使,要求封假齐王,刘邦破口大骂,背后张良,陈平踢他脚,刘邦反应快,知道这时候,不能得罪韩信,赶快接着扯,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把话圆过去。这笔账刘邦可是记下了。

2最后刘邦和项羽决战,韩信,彭越,英布,约期不至,刘邦被项羽在固陵又削了一顿,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木有好处啊?刘邦立刻,正式封韩信齐王,彭越为粱王,英布为淮南王,地盘都从项羽那边分,好家伙,一个个,即刻起兵。垓下大败项羽,四面楚歌,项羽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3刘邦有次和韩信聊聊天,韩信点评众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了,最多带10万人,超过了就忙不过来了。当时,刘邦心理肯定是五味杂陈。

4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民谣 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剻通说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6萧何,自污,本来洁身自好的人,突然强买老白姓的良田,老百姓把状告到刘邦哪里, 刘邦很开心,后果不严重。张良从赤松子游,学气功,成仙去。封地只要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小留县,多的不要。他们都是聪明人啊。

7韩信收留老朋友,项羽部下猛将钟离昧。后来又逼他自杀,进退失据,也不知道,他要干嘛!钟离昧说,刘邦不敢动你,是因为有我在,我死了,下一个就是你了。

8至于和陈稀串通谋反,真的假的,只有天知道了。韩信真要反,当年就反了,三国鼎立。后来也可能气不过,逼急了。也可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正,已经是菜板上的肉了!

9吕后虎毒不食子,护犊心切,杀韩信,彭越,为儿子,为汉惠帝,除后患。

10韩信和人相处可能有点不灵活,曾经路过樊哙府上,樊哙跪迎,这种关系,刘邦知道了,心理肯定有想法,要知道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啊。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和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可以说刘邦西汉江山三分之二都是由他打下来的。为何有这等功劳却惨死于长乐宫,死于妇人之手。司马迁是认为他不够谦恭退让,居功自傲,自恃有能力。天下刚安定就图谋叛乱,活该被杀夷族!我个人认为韩信之死,有如下几点。

其一,不解荥阳之围,反而邀功,假齐王,因而为刘邦记恨。

刘邦在荥阳被楚军围困,情况十分危急。但在这样的情形下,韩信却派使者送信来说,要代理

齐王以便管理齐国。刘邦迫于形势,只好封韩信当了齐王。韩信拥兵自重,明目张胆邀功请封。这样让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功是应该赏赐,但在这种情势下,也不领军来救。而是想着自立为王,量谁都会起杀心。先封你韩信当个真王,以后再慢慢收拾你,刘邦当时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小心思了。要不然也不会一打败项羽,就改封韩信为楚王,夺去了他的军权。

其二,韩信的军事才能,谋略和战绩,使刘邦感到威胁到了他的统治。

汉初刘邦先后斩杀了几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等都被诛杀。韩信作了这些异姓王势力的代表,刘邦最惧怕的人,他们的存在时刻都威胁着刘邦的皇权统治。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他们这些异姓诸侯有着影响皇权统治的兵权和封地。刘邦留着他们都会睡不着觉的,所以有人告发了两次反叛的韩信也只有被杀夷族了。彭越更惨,被剁成肉酱,诛全族,以示天下!韩信又自持功高,说刘邦带兵最多只能带十万,自却是多多益善。却不知这时能统兵的,统兵能力越强大的越是被诛杀的对象。

其三,韩信太过于重情义,不忍背信弃义,不听蒯通之言,三分天下!

项羽派过使者武涉劝说齐王韩信三分天下,当时韩信以刘邦待他不薄。刘邦让他当了上将军,给了他几万人马,让他有了今日的成就。刘邦又跟他亲近且信赖他,给他最好的食物。韩信拒绝了项羽的建议,没有背叛刘邦。项羽使者走后,蒯通也劝说韩信要三分天下。以楚汉斗得正是你死我活的,齐国可以凭借现有的资源一家独大,最后争霸天下!并说韩信以经功主震主,不为自己着想,以后就会有祸!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可是韩信还是没有听进去,说不能以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最后,还是带兵帮刘邦在垓下设下十面埋设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一死,韩信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个可怕的威胁了,因而刘邦会想着法子来整他。

韩信到死也说,恨不听蒯通之言,才身死于妇人之手!

成也萧何,败了萧何!韩信能当大将,都是得到了萧何的赏识。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将他强力推荐给刘邦。韩信才能证明自己国士无双,拜将封王。最后,也是对于萧何的信任才被骗去了长乐宫,死于吕后这个阴谋家的妇人之手!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淮阴侯列传》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有可能是明知自己要死而主动赴死的,也有可能是他选择相信刘邦而意外被杀的,不过,韩信若想要逃跑,天下之大,又有何处可去呢?那个时候如果他真的逃跑,或许反而会坐实自己反叛的罪名。人生循环,就连生死不过也就是那么一点事情,韩信明不明白,他都死了。

被动死的韩信

韩信是赴死的猜测原因有二,首先,韩信被刘邦软禁而没有想过逃跑,当时的刘邦在外出征,吕后召见他能又什么事情,再者,韩信本来没有必要供出蒯通,难道他是要临死前拉一个垫背吗?

主动死的韩信

据此我认为,韩信对刘邦不仅仅的感情不止是到了信任的程度,更有可能是到了倾心的地步。因为他想要力保大汉江山延续下去,所以他要主动赴死,供出蒯通。

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原因是韩信几乎经历了地域到天堂之间的巨大反差,没有人比他的地位变化更大,从地位一文不名的落魄的乞丐,到位极人臣的大将军,同刘邦几乎平起平坐的齐王和楚王,韩信看遍了世上的兴衰荣辱,早已看淡了世上的一切。但这个过程中却是刘邦给予他机会,让他完成了他眼中的历史使命。

以韩信这么高智商的人难道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么,再加上韩信并不是第一个被开刀的功臣。况且当时刘邦尚且还在外征讨,韩信要真的谋反,关中不可能一点振动都没有。刘邦的唯一仁慈就是让吕雉亲手杀韩信。可见,刘邦不信任韩信,韩信却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刘邦。到底,刘邦对韩信还是有那么一点感情的,不愿意亲自动手。

真实的韩信

面对是是非非,韩信的内心或许真实的想法是:道业完成,斯人,可死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