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优质回答:
他本人有卓越的政治能力,背后又有太后和皇帝的支持。
于是针对明朝日愈衰弱的局势,对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采用逐层考绩法,层层审核官吏的政绩,再予以合理的提升和处罚。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官员只要在任上做足几年,就能自动升级。
在经济上,他实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
把农民的各种赋役全部折合成银两,并入田赋之中,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交纳。
这样就减少了农民被贪官污吏压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军事上,他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边训练士兵,修建城堡,巩固边防。
在他当政的十年间,明朝的国势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
金银稻米满仓,军队的实力也大大增强。
不过,这一切的主导者张居正自身,在他生前死后却经历了戏剧性的命运转变。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为多年勤政,积劳成疾而病逝。
他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下诏罢朝数日致哀。
赠其”上柱国”荣衔,赐谥”文忠公”,赐银千两,并命专人护定归葬江陵,简直是恩宠备至。
然而,不久之后,朱翊钧却翻脸不认人。
对张居正家大肆查抄,希图挖出巨金,并引出了一串冤案。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严师教之
万历皇帝登基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张居正是进士出身,学问很好,就被太后委任为小皇帝的老师。
他对待自己的皇帝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日常起居,一举一动都要受到老师的监视督导。
张居正时时刻刻都用圣贤的要求去规范自已学生的行为,一言一行都要有帝王的风范。
在这种严格的教导之下,万历皇帝对这位老师从心里即尊敬又畏惧。
朝政大事全部交给张居正,自己则专心于读书学习。
这样一般师生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本来可以传为美谈,但是事情情总不能尽如人意。
张居正实在是对皇帝太严厉了。
万历皇帝从小学习书法,而且字写得极好。
常常写一些字幅送给身边的亲信大臣,张居正也是经常得到皇帝赐字的人。
小皇帝把书法当作爱好,非常引以为豪。
但是没过两年,张居正就以书法只是末技为理由,劝皇帝不要过于沉醉其中。
还强硬地撤去了皇帝每天必上的书法课。
从这样的一件小事中,张居正的强硬、说一不二的作风已经伤了小皇帝的心。
后来又有一次,小皇帝和身边的两个太监一起深夜醉酒,在宫中胡闹。
结果第二日就受到皇太后的严厉斥责。
还由张居正做主,把皇帝身边陪他玩耍的太监全部调走了。
他还逼着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布了一篇”罪己诏”,措辞十分严厉,让小皇帝觉得实在受不了。
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打击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慢慢从敬畏转变为怨恨。
言行不一
万历十年,一直左右着朝政的张居正死了,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信心十足,开始亲政了。
但是不久万历皇帝就发现,张居正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阴影却仍影响着朝廷。
万历皇帝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朝政,朝中到处是张居正一手栽培的官员。
而且他逐渐发现一直被他视为圣贤,也要求皇帝成为圣贤的张居正并不像他外表看起来那样神圣。
张居正仪表非凡,为人极好修饰,一切享受都要最好的。
而且张居正自己也喜好女色,也钟情于他口上一直批判着的房中秘术。
张居正也有受贿的经历。
这一切都让他头上神圣的光圈脱落了。
皇帝开始觉得张居正对人对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标准。
他要求别人节俭,自己却极尽奢侈。
他要求别人不近女色,自己却贪图美色,凡此等等。
而且,现在皇帝想亲政,他就必须要扫除张居正在朝中的影子,消灭他遗留下的影响力。
罢黜冯保
于是,他首先向张居正的坚定支持者、帮助他与后宫沟通的总管太监冯保开了刀。
当初,李太后对朱翊钧读书修行约束极严,处处监管,动则罚跪、责打。
其时,冯保作为太后的耳目,常常向太后打小报告汇报朱翊钧的毛病,太后则是每告必罚。
为此,朱翊钧非常害怕冯保,有时还得讨好冯保,但他内心深处却埋下了对冯保仇恨的种子。
如今他大权在握,立即抓住冯保的一些劣迹,将其贬到南京。
并听信太监张诚的密告,从冯保家中搜出金银一百余万,珠宝无数。
死后抄家
尝到了整人、查抄甜头的朱翊钧又把矛头指向了死后的张居正。
他想来个”一箭双雕”。
一方面能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总揽朝纲。
另一方面,还想从张居正家中再敛聚一大笔钱财。
万历十一年三月,朱翊钧借有人攻击张居正为官时专横跋扈,以权谋私之际,
下令追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荣衔,
又下令追夺他”文忠公”的谥号,并罢免了一批当年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朝臣。
张居正的儿子也被贬为庶人。
之后,他派人南下抄张居正家,害得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
结果,仅查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几万两。
被派去办理这件事的太监觉得这个结果不好向皇上交代,
遂把张居正的长子、礼部主事张敬修抓来严加拷问。
酷刑之下,张敬修乱咬一通,说还有三十万两银子藏在曾省吾等三人家里。
结果这三家也成了这次抄家的牺牲品,都被查抄。
张居正的一个儿子被逼自尽,另一个儿子两次自杀未遂,惨状令朝野惊悸。
万历十二年八月,朱翊钧下诏书宣布张居正的所谓罪状,并把其弟、子、孙统统发配边地。
至此,一场抄家闹剧才算收场。
朱翊钧终于拂出了张居正在他心理上投下的阴影。
只是张居正改革的一番心血也随着付之东流了。
结语
张居正在蒙受几十年不白之冤后,直到熹宗即位后的天启年间,张居正之名重现人间。
终得沉冤昭雪,其种种名誉也逐渐恢复。
张居正掌权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同时滥用权利排斥异己势力。
因而树立了很多的政敌。
跟张居正关系密切的人也遭到万历皇帝的罢免。
当时的刑部尚书获悉张居正的家族被抄惨状,特奏请皇上对张居正年过八旬的老母予以恩典。
也被人诬陷为张居正的死党,最后被削职为民。
所以在当时的朝堂上,没有人敢替张居正喊冤求情。
就算有,也会被诬陷为张居正死党,从而遭到清算。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主问这问题,咱肚子里头可憋着一肚子的话。老话咋说的呢?您这叫大蒜他发芽——多心了。
不是!您这啥样的算求情呢?这必须跪到万历的大门口,邦邦的磕头?再不济,抱着万历的大腿根,这顿哭?
如果这就是您说的求情,还真没有。但要是俺认为的求情,还真有,而且还不少,毕竟这可是一代首辅,人的名树的影不是。
好了,咱先把题主这惑给解了,然后说具体的事。
事
话说张居正,就这三字您搁咱历史上,这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主。
人家打小这就是传奇啊!五岁就能识字,咱五岁的时候,扣着脚丫子抓蛤蟆呢?
七岁的时候就能通六经大义,了不得啊!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见的能明白。
十二岁就中了秀才,跟着十三岁参加乡试,参加乡试的时候,这要不是湖广巡抚顾璘加以阻挠,这一年就中举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顾璘这是嫉妒人家?使下三滥的手段使绊子?”
那到没有,顾璘是害怕少年成名对张居正的成长不好,没有遇到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这不行,所以他就拦了一下。
而且他也说了张居正是具有将相之才的大能,这要是被眼前的荣誉满足了,这对国家也是一大损失。
所以他将自己的犀带赠予了张居正,还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不要做一个仅仅是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所以人家顾璘没那么阴暗,毕竟有很多神童少年得志,但成年以后就消失了,可惜的很,所以顾璘是不希望张居正止步不前,在他最顺利的时候,拦了一下。
就算是这,挡不住的,三年后,还是中举了。十六岁的举人,就算搁历史上,这都少有!
这不一步步的走过来,张居正就成为了万历年间的首辅,而且一切的军政大权由他来主宰,这一坐就是十年。
也就是因为这,张居正和万历之间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
因为万历当皇帝的时候,这年纪小,所以他这身上就蹲了三个人,不管干嘛,这三个人都会加以阻挠,至少在万历的眼中是这样的。
那么是那三个人呢?
第一个是他的老妈——李太后。咱都知道这当妈的都喜欢唠叨自己的娃,这是免不了的。
这第二个就是张居正,在万历的眼中,最可气的是,李太后每次说事都拿张居正压他,您就说吧,这矛盾能没有吗?
第三个就是冯保,咋说呢?冯保这人虽然是个太监,但也当的起一个贤字,所以有贤宦的称呼。
当然他这人身上的毛病也不少,也喜欢钱,贿赂这事也搞,但他和张居正之间却没有任何矛盾,而且还是盟友关系。
所以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再加上一个李太后总领全局,那么万历就感觉自己个被压制了。
而万历最恨的就是这冯保,因为万历十八岁的时候,这酒精喝多了上头,就跑去调戏宫女。冯保直接就把这事捅到了李太后的手上。
为了这事李太后好悬没把万历的皇帝给废了,最后是让张居正上疏切谏,替万历弄了个罪己诏,这还不算,还让万历搁慈宁宫跪了六个小时。
万历是啥?皇帝啊!这事弄的尴尬不。所以打这里起他就恨上了冯保。
那么这事万历就一直埋到心坎里边。
后来
这就一直到了张居正死了之后,这事就被挑开了,万历要报复。
首先是御史开始攻击冯保,毕竟冯保这人贪财,所以他这污点也多,您这搜罗一下这就不少,其中一个叫李植的御史,直接整了十二大罪状给冯保。
这没得说了,树倒猢狲散,以前被压制的一帮子政敌可就窜起来了,就拿他家财万贯说事。
理所当然的万历就把冯保的家给抄了,你还别说,这一家伙下去,两百万两雪花银可就起出来了,这还不算其他的东西。
大家伙也知道,万历这人也喜欢钱,这把万历高兴坏了。
而这个时候,朝堂上被张居正压制了好多年的政敌可就闻到味了,知道张居正这已经失去了地位。
先是试探,攻击弹劾张居正推荐上来的潘晟,结果潘晟可就顺顺利利的下台了。
那么张居正的政敌就已经完全的明白,张居正已经失宠了,所以一帮子言官就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咱前边也说了,万历也恨这张居正,这好给了把柄了,能不下黑手吗?
高兴,这就又开始抄家,毕竟冯保这里,他抄了个不亦乐乎,心说张居正这都是十年的首辅了,应该有东西。
而且之前还有一个辽王妃喊冤,说她们家好多东西这都进了张居正的家里边,那可是万贯家财啊!
结果,万历一下手,打这开始就有人开始反对了,其实反对这就是求情,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比方说,吏部尚书就从大道理上劝说万历。当然这会万历是铁了心了,没改主意。
咋说呢?开始反对的人少,毕竟张居正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都有那么个站风头上瞅热闹的意思在里边。
而张居正这十年里,任劳任怨大家伙也看到眼里,万历抄人家的家,虽然这部分人没有说话,但也觉得不对。
但这没有形成力量,万历是以谋反,叛逆和奸党的罪名抄家的。
结果这抄下去,传说中的家产万贯,堪比冯保的家产,就只出了二十万两银子。
而抄家的人选,万历特别选了丘橓,这人可是张居正最大的死对头,他下手可没有松手的事。
其结果就是张家人被堵到了大院子里,没有食物吃,被饿死了十几口子。
而丘橓不管这个,加紧逼供张家人,毕竟这风头一旦过去了,可就没有这机会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自杀了,给自己套了一绳子把自己个勒死了。
在死之前,他还留下了一封血书。
这封血书可就流传了出来,这影响力可就大了。
而张居正的另一个儿子,也想投井自杀,没死了。
那么这个时候求情的人可就多了起来,不仅是给万历上书,还直接去找丘橓。
但丘橓对这事压根就不搭理,自己该干嘛就干嘛,毕竟他头上还有个万历顶着呢?
好吧,万历瞅着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加上丘橓这里压根就问不出个啥来,毕竟就没有的事。
所以万历就给张居正老母留一个空宅,加四十亩地:“够了!安享晚年吧!”
要不是这求情,张居正都会被开馆鞭尸的,算是过了这坎。
但老张家的人流放的流放,自杀的自杀,算是家破人亡了。
好吧,万历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他的陵墓到是被人给挖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没有人为张家求情,这只是传言不可信。
张居正同明朝大臣刘伯温、解缙一样都是从小就闻名的厉害人物,从神童到学霸到国之栋梁,豪情万丈指点江山几乎令所有人都望尘莫及。张居正作为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更是有诸葛军师的风范,他辅佐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钧掌舵大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帮助明朝走向富强。
可是成功的改革就要触及特权阶层的利益,张居正的改革拦阻了特权们的贪腐之路。清查土地、“一条鞭法” 损贵族益百姓,改革徭役的征派,放空了权贵们的腰包,改革学政,堵了走后门的路子。张居正由此得罪了大批人,他当然知道会有那么一天,这些人会对他群起而攻之,但是他有他的使命,这条路他注定要走下去。明朝之前的国库的亏空,军饷发不下的军事哗变,边防工程的薄弱让他不得不迎难而上,他顾不了那么多。终于,就在他离世前,北平的粮仓满满,足够明朝用九年,太仓库存款600多万两银子,南京库房增加假250万两,四川、浙江、广西省库平均存款在15——80万两之间……他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握了大明十年的方向盘,这让大明的车主神宗情何以堪?在神宗成长的程中,受到张居正和冯保的管束,有失尊严的事让他记恨在心。他18岁时,因醉酒戏弄宫女,被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冯保得知,他向太后打了小报告,太后发怒要把神宗赶下皇位,最终,太后命张居正直言极谏并以文书的形式上奏,替皇帝起草”罪己诏”,神宗在慈宁宫被罚跪六个小时,他记恨了。而在权力上神宗有很大的失落感,他无法容忍张居正的蔑视君权,所以无形中就把张居正放到自己的对立面,那些贵族们洞悉到了这个,伺机报复。功高震主者要遭祸端。
有人先从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冯保入手,弹劾查抄太监冯保家的时候,堆如山的真金白银惊诧了众人,华丽的府邸内足有200多万两黄金白银,还有无数珠宝被搜出,冯保无法解释。接着弹劾上奏张居正的官员蜂拥而上。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尸骨未寒,他刚刚举荐给神宗的礼部尚书潘晟被弹劾下台。反对张居正的团体们看到张居正失宠,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很快张居正的家被抄的乱七八糟,他生前所赐被俱夺,刚得的谥号“文忠”也被夺去。张居正还差点被开棺鞭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惨不忍睹。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一代名相张居正就这样被抄家,就真的没有人求情吗?
其实求情的大有人在,而且当时的舆论压力对神宗来说压力山大。尽管张居正活着时所任用的一些官员被削职惩治,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当街砍头,但是反对张居正的那些人仍不善罢甘休,眼看事态进一步扩大,受牵连的人增多。
为了社稷的安危,左都御史赵锦站出来说了公道话,尽管他曾与张居正有过节,但在大义面前他抛掉以前的不愉快向万历皇帝上书,说张居正一心为国,不该如此对他,否则让天下万民如何看?刑部尚书潘季驯也上书向皇帝请求从宽处理;吏部尚书杨威也起来为张居正鸣不平,礼部侍郎于慎行……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奏疏,请求万历皇帝终止对张居正等人的迫害,他们凭良心和公道说话,有的大书特书赞扬张居正对大明的功绩。明神宗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顺从民意。最终留下一栋大宅子和40亩田地赡养张居正80岁的老母。1622年(天启二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张居正是一个真正的改革英雄,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在明朝病态丛生、岌岌可危时,他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延续了明王朝半个世纪的国命。然,身后事出,能有众多的文臣武将甚至“仇人”为其求情,有何稀奇?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代名相帝王师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幼称神童,享誉乡闾;少年得志,二十三岁高中进士;仕途顺利,一路高升进入内阁;权倾朝野,担任首辅长达十年之久;推行新政雷厉风行,为大明万历朝中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哀荣极盛,明神宗朱翊钧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谥号文忠公。灵柩送回故里,各级官员带头跪接跪送。
这样的一位贤臣名相,却在他寿终正寝不到九个月遭遇抄家之祸,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家人饿毙十数人。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如此绝情,难道就真的没有人为张居正说情吗?
一、祸起萧墙
张居正病重之际,与内廷总管冯保达成了君子协议,极力推荐礼部尚书潘晟担任内阁首辅,并且已得到朱翊钧的御旨。潘晟是冯保的老师,原本是打算由潘晟、冯保、李太后组成新的铁三角。
就在张居正病重离世不久,他的政敌便迫不及待地想推翻新政,但又不敢直接攻击张居正。张居正逝世后第四天,雷士祯等七名御史言官就上书弹劾潘晟,扬言潘晟不具内阁之才,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朱翊钧。
被搅得头昏脑胀的朱翊钧,传唤内阁头臣张四维询问潘晟的基本情况。长期生活在张居正和冯保阴影之下的朱翊钧,突然变得张牙舞爪起来。闻听潘晟是冯保的老师,又是张居正推荐的,不满情绪暴涨,立即下旨革去潘晟的内阁大学士之职,内阁首辅之位自然泡了汤。
潘晟并非没有大才,否则也不会官居要职。只因为他是张居正的忠实粉丝,而被利益集团攻击。正欲起程赴京上任的潘晟闻讯,立即辞官归隐,闭门不出,躲过了一场劫难。
二、冯保倒台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权力集中在以张居正、冯保、李太后为核心的铁三角之手,明神宗朱翊钧几乎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冯保是朱翊钧的玩伴,是他带着朱翊钧长大的,朱翊钧的一举一动都在冯保的掌控之中。主管内廷的冯保与张居正互为倚重,上达天听,下传圣旨,权势威望不亚于张居正。
潘晟的折翼使张居正的政敌嗅到了可喜的气息,接着打起了扳倒冯保的歪主意。但不敢直接攻击冯保,唯恐动作太大自身难保,只是小心翼翼地弹劾冯保的心腹徐爵。
岂料朱翊钧毫不犹豫就拿徐爵治罪,官员们大喜过望。御史李植鼓起吃奶的勇气,弹劾冯保在十年内掠夺了巨额财产,富可敌国。
朱翊钧早就受够了张居正和冯保的窝囊气,想起冯保的大胖脸,心里就不是滋味。到如今,张居正已经死了,二十三岁的朱翊钧信心倍增,正想把冯保凉到一边去。
朱翊钧闻听冯保富可敌国,精神劲头更足了,稍稍犹豫了一会儿,就下旨革去了冯保的官职,派人抄没了冯保的家。果真如朱翊钧期望的,共抄得金银一百余万两,珠宝无数。朱翊钧惊呆了,便喜欢上抄家了。
三、张家被抄
冯保轰然倒台,李太后独木难支。那些御史言官和皇亲国戚更加肆意妄为起来。曾经因为张居正新政失意的利益集团,倒转矛头开始逐步攻击张居正的考成法和驿递新规等政策。
被压抑得太久的朱翊钧,就像是强压过的弹簧一样动力十足,很想耍一耍皇帝的威风。只要是张居正推行的新政,遇到有御史言官弹劾攻击,便一一准予推翻。到后来张居正推行的新政,几乎都被朱翊钧否定掉了。
1583年3月,张居正死后不到九个月,朱翊钧突然下旨褫夺了张居正的谥号,这是个不祥的信号。
就在此时,御史丁此吕上疏弹劾1579年应天乡试的主考高启愚,诬称考题“舜亦以命禹”是受人指使,直言高启愚有劝进之意,并构陷张居正的三个儿子中进士内有隐情。丁此吕无耻地说:舜指朱翊钧,禹指张居正,即是说有劝张居正取而代之的意思。
没过几天,辽王朱宪?的小老婆上疏告御状,说张居正曾在任职期间诬陷朱宪?,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张家人抢夺了辽王府的金银财宝。朱翊钧阅完奏折欣喜若狂,对抄家已经有瘾的朱翊钧,立马下令要抄了张居正的家。
四、无妄之灾
张居正的政敌张诚和丘橓带领大队人马直扑江陵,将张府住宅团团围住,所有张家人许进不许出,对张家人进行严刑拷问逼供。
长子张敬修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愤然自缢身亡。另一个状元郎儿子张懋修经不住严刑毒打,亦多次自杀未遂,直到1622年张居正平反昭雪后才被放回,时年已到了六十八岁高龄。
张家被围困数月,除了严刑拷问,衣食都成了问题,先后有十多人饿毙,其惨状可想而知。
张家被掘地三尺,连张居正的坟墓都没有放过,甚至被开棺鞭尸,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过数月的严刑逼供,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最终搜到的财产仅有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对于一个名门望族而言,这点钱财毫不稀罕,那些构陷张家有二百万两财富的传言不攻自破,简直太令朱翊钧失望了。
张家抄家事件告一段落!张居正为官雷霆手段,有一些霸道,但瑕不掩瑜,其功绩可彰日月。在邹元标(曾是张居正的政敌,因强烈反对张居正被打断腿)等大多数官员的呼吁之下,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居正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五、求情之说
张居正担任内阁次辅、首辅十几年,提拔和任用了大批官员,有忠实的粉丝,也有不少的政敌。张居正病重期间,文武百官为他祈福消灾,但终究天命难违。
在朱翊钧绝情要抄了张居正的家时,其实是有很多人为张居正求情的,只是利令智昏、忘恩负义、权欲膨胀的朱翊钧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
首先,李太后是反对抄家的。但由于她是铁三角成员之一,更有稗官野史说,她与张居正有一层说不清白的关系。被朱翊钧顶撞几句之后,她也不能再垂帘听政,毕竟崽大不由娘。
其次,时任内阁首辅申时行率领张居正的忠实信徒,极力上疏劝谏朱翊钧,维护张居正。但朱翊钧只是免去了丁此吕的官职,在辽王妃告御状之后,又重起了抄家的念头。
第三,左都御史赵锦、吏部尚书杨巍、内阁辅臣许国、刑部尚书潘季驯等六部官员,都曾力劝朱翊钧和丘橓对张居正及其家人手下留情。无奈朱翊钧和丘橓报仇心切,根本不把群臣和言官的奏疏书信放在眼里。
第四,西北边将方逢时、王崇古,辽东铁骑李成梁、抗倭名将戚继光,都是张居正的忠实粉丝,无奈身在边陲,不能干政,虽有劝谏,却是爱莫能助。
六、结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功过是非自有评说。抄张居正的家,朱翊钧是决策者,丘橓是执行者,其动因是报仇心切,即使有人劝谏,亦是不思反悔,我行我素。
张家经过一番折腾,虽然说明熹宗给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但张家后辈凋零,再也没有著名人物出世,就像是明初刘伯温的结局一样。
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明朝是个很神奇的时代,似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存在争议,张居正也不例外,他一方面改革维新,一方面排除异己,生前极尽奢华,死后挫骨扬灰!这么一个神奇的人,被万历清算的时候,甚至没有人为他求情,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点:其为人嚣张跋扈,排除异己
张居正从来就不是一个清官,他依靠贪污受贿上位,依靠排除异己,打压能臣保住地位,正是因为张居正打压能臣,使得自张居正后再无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现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一个忠臣,他铺张浪费,行事张扬,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顶三十二人抬的超级大轿子。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人,他为了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严令禁止王阳明的心学传播,更是为此杀了不少思想解放的文人。
第二点:皇上让他死,无人敢求情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亲政的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削去了张居正所有的爵位,并且抄家,朝中文武百官,张居正的下属见到皇帝发飙,纷纷转过身来反咬张居正一口,弹劾张居正擅权不法,欺君罔上,收受贿赂,罪恶滔天。
第三点:宁为循吏,不为清流
这句话是张居正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那么何为宁为循吏呢?即内心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外表却和世俗万象打成一片;何为清流?即标榜节气,不畏权贵,遇事敢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张居正自己已经说了他并不是什么清官,也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欺负人,打压人之类的事情做起来更是没有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