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多俗语谚语歇后语都含有深刻的哲理?
优质回答:
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均为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并且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也是通俗并且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更是人民群众总结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的各种民间传言,其用简练而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的经验和愿望。其中包括了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格言等等。内容则是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式上大多只用一、两句话或者三、四个字,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具有较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
其使用的语言精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又以其哲理性而耐人寻味。
如:刚刚过去的5.20,为农历小满节气,有谚语谓:小滿不滿,黄梅不管。这个主要就是指小满与下一个节气:芒种之间的雨水关系。通常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为”早黄梅”,芒种节气里的降水称为”正黄梅”。小满降水量偏少,则预兆芒种的雨量也会偏少,相应的,梅雨的开始期也是比常年平均开始期偏迟。
又如: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好比是谜语的谜面,后半部分则是解释、说明,好比是谜语的谜底。如:三个臭皮匠_ _顶个诸葛亮。傻小子睡凉炕_ _全凭火力壮。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并且十分自然贴切。
这种语言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即是:丢失了羊再去补羊栏,还不算太晚的。这个应该是最早的歇后语了。
另外,如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的《恒言录》中:”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标明这个是宋代的民间谚语。(其中的”物轻…”,现在多写为”礼轻…”)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俗语谚语歇后语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举例说明:
1.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比喻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干净不利索,使得其他的人或事受到牵连,也比喻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是四川的俗语,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不要孤注一掷,把所有的精力资本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应该做多手准备,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于一种选择。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空城计。
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10.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1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12.鞭长不及马腹。
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13.吃不了兜着走。
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14.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
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15.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比喻交朋友要真诚。
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该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進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
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朴实,深刻,精辟!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都是经验之积累与总结。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语、谚语、歇后语,都是千百年来在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都是智慧的结晶。
如果没有深刻的哲理,如果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帮助,它就没有流传的价值了,我们也就看不到了。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历史考验,证明它是对的,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所以才能长久流传。
比如这句吧:“贫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体现的就是人性,古今中外,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利避害,大多数人都有趋炎附势的一面。你生活贫穷,自顾不暇,对别人还能有什么帮助?所以即使你住在繁华的闹市里,也很少有人拜访您,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嘛!那些富豪,就算比较吝啬,但他总是有一定能力的,有这个物质条件可以去帮到别人,所以即使住在深山老林,别人也会去找他,人都有这个侥幸心理,万一他一开心,随便帮一下,你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三个词在类别上没有什么区别:
船到桥头自然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东虹轰隆西虹雨
小葱拌豆腐一一一清二白
不吃馒头争口气
说的是人要有竞争之心,做人才能有进步的动力,否则,只能止步不前。
小葱拌豆腐一一一清二白,为人要正直无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为人喜欢。
远亲不如近邻
说的是何止是邻里关系,更是为人处事道理。
文明文化传承,得益于这些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