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你读过的书中哪一本给你印象最深)

网友提问:

你们看过的让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

优质回答:

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美)写的《老人与海》,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古巴一位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几乎快要饿死了,但他从不肯认输。终于在第85天,在离岸很远的大海上,钓获1条身长18英尺(折合5.49米),重达1500磅(折合680.39公斤),身长超过小木船的马林鱼(学名“青枪鱼”)。经过2天2夜的激烈搏斗,他终于孤身制服了大鱼。然后,又与前来猎食的鲨鱼群斗智斗勇。结果,老人虽然击退了鲨鱼群,突出重围。但是,战利品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躯壳。最终,老人精疲力竭驾着残破不堪的小木船,拖着一副硕大的鱼骨架返回渔港的故事。

(马林鱼/青枪鱼)

阅读《老人与海》原著,书中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老渔夫心理活动独白,贯穿全书,老渔夫那种与大自然顽强搏斗,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特别是在描写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殊死搏斗的过程中,老渔夫的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弦,引发了我心底的情感共鸣。老渔夫在与大自然中的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群顽强搏击时,彰显出来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个人精神力量让我心灵激荡,肃然起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难以忘却。主要缘由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渔夫已经很久没有捕到一条鱼了,但他始终坚持出海,从未放弃过。

老渔夫一连84天,渔获颗粒无收。在渔港的渔夫们看来,一个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个真正的渔夫吗?他是失败的。即使是到了几乎快要饿死了,但他不肯认输。老渔夫没有因为他人的嘲笑而气馁,在心中放弃对生活的向往与希望的追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半途而废。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老渔夫知难而上,越挫越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始终坚持出海,从未放弃过。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第85天早上,迎着大海升起的第一缕灿烂阳光,老渔夫依然出海航行捕鱼。只要坚持就会取得胜利,是深入老渔夫骨子里的信念,这是老渔夫不肯服输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与大自然的对抗、较量中,既使在他近三个月渔获为零,穷困潦倒饥饿、甚至是接近饿死的生命边缘。但是,他永不言败,依然保持着初心,对自己的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继续出海捕鱼,取得渔获,来证明自己的捕鱼能力。老渔夫的这种精神,正契合当下我们倡导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理念。

二、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老渔夫在大海上,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群勇敢、顽强、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面对困境所具有的精神力量的核心所在。年近六旬的老人,就是依靠这样一股坚不可摧、永不屈服的精神意志与力量,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事实上,他的渔猎成果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副大大的鱼的躯壳,捕鱼行动失败了。但是,老人的生命价值已在战胜大海恶劣环境、追捕、制服大马林鱼、征服鲨鱼群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老人在精神上保持了做人最基本的尊严。最终,老渔夫以胜利者的姿态和风度,精疲力竭驾着残破不堪的小木船,拖着一副硕大的鱼骨架,英雄般的凯旋回归渔港。老人的捕鱼能力受到人们的认可,令曾经嘲笑过他的渔夫们刮目相看。这是老人战胜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与精神力量写照,这是书中的一波高潮呈现,着墨最亮丽,使我深感震撼的精彩场景描述。我是一个钓鱼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跟随父亲外出,到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去钓鱼。感同身受过,在家乡水库中钓到大鱼(最大为几十斤重),与大鱼斗智斗勇的场景。《老人与海》中老人与5米多长,680多公斤重的大马林鱼激烈殊死搏斗的情景,那是一个怎么的激烈与精彩的画面?故事情节的描写,让我读得如痴如醉,击节叫绝!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精彩纷呈的钓鱼故事!!在我人生的旅途上,这些战胜困难的故事情节、老人心灵独白的话语,始终深深的激励着我,让我敢于去面对困境、劣势,奋勇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去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工作成果。

三、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

书中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是: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家海明威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在重压下仍持有的优雅风度和硬汉形象。面对硕大的鱼骨架,总结失败的原因时,老人没有去向渔港的人们诉说大海环境是如何的恶劣,强调自己的捕鱼工具是如何的简陋不堪,表白自己在大海上付出的种种艰辛。只是淡淡的一句:“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一个老人所具有的风度、内心世界就被这样轻描淡写简笔画式的勾勒展示了出来,使老人的个人形象顿时高大起来,秒杀哪些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失败,不是去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去外界找理由,推卸责任的人。书中大海象征着世界与人生。大马林鱼象征着人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老人对大马林鱼的追捕象征着老人用坚强的意志去追求理想事物的实现。鲨鱼群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邪恶势力。非洲海岸傲视大海的雄狮,则是老人心目中,自己的外在威武、高大形象,内心强大心灵世界的寓意或化身。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自我激励的能力。作品中,狮子这一意象着墨并不多,仅有5处。但是,每次梦见狮子,都是老人给自己的一个激励。这个狮子就是推动老人前进,永不言弃的强大内心世界。故事最后,老人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老人梦中非洲海岸傲视大海的雄狮)

人在旅程,有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标题,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期。

其实那个时候,《水浒传》已经开禁了。大概是因为批林批孔吧,因为白天要上学,回家还要写作业。所以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有一点时间,趴到床上看一会《水浒传》。

不过那个年代,电并不是全日制供给的,晚上时常会停电,而这个时候只能点蜡烛,才能继续阅读下去。有时正看在兴头上,门,吱呀一声,吓得我赶紧吹灯拔蜡,佯装睡下了,因为我知道这是父母开会学习散会以后回家来了。

如果一定要谈深刻,或者说学会了思考。应该是我偶然读到了一本外国小说,说起来让现代的人觉得有一点可笑,因为那还是一部手抄本,名字叫做《基督山伯爵》。

大概17岁左右,又接触到了第二部手抄本,《第二次握手》。

如果说这一生当中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东西要分享出来的话,应该就是这两部手抄本吧!

可能是,得来不易,印象深刻吧。

其他网友回答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是从小就喜欢,这个爱好不是来自家庭环境影响,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养,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喜欢。

这里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读过不少书各种各样的。也因为这个嗜好对文科是情有独钟,理科自然就一塌糊涂了。不过,最后还是侥幸的上了大学。

再后来,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一系列的生活流程走下来,日子里忙忙碌碌读书的时间也渐渐被压榨的所剩无几。但无论再疲惫不堪,那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好从未泯灭。

书是精神的食粮!曾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黑暗与迷茫,使我一次又一次擦干泪水奋然向前,也伴我度过一场又一场的凄风苦雨。曾经如此,未来更坚信不疑。

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希望有那么一所青砖黛瓦的房子,周围环绕着绿水青山,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杯浓浓的咖啡,一个人一本书过一天,抬起头是醉人的夕阳。

这就是无数个夜里梦绕魂牵的桃花源。

今天在此抛砖引玉,与热爱读书的诸君分享一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那就是豆豆的作品《遥远的救世主》。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印象深刻,还有来自思想的启迪与灵魂的震撼。就像书中提到的那首歌——《天国的女儿》,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

然后感叹,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思想与灵魂原来可以这样滋润。

这本书主要讲述商界怪才丁元英,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用超出常人的手段与文化密码疯狂掠夺股市的钱财,后来怀着对传统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退出了公司,选择在僻静的古城隐居。后来与古城女刑警芮小丹相恋,上演了一出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书中提到的文化属性,最初我也像女主人公芮小丹一样,几乎没有听说过。它分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就像武侠里的秘籍,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就成了社会上的流行品种。

这个新鲜的词,懵懵懂懂的冲击着我原先固有的三观。对以往形成的坚固思想壁垒,出现了破碎的裂痕。至今也没有整明白,只是觉得看待问题,更要挖掘其内在的本质,而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疑离不开强势文化的引导,但同时对于弱势文化,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道义。就像丁元英用强势文化,为王庙村写下致富的神话。这或许也是真正读书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德是一个人的必备,也是可以用人字去界定一个人的起码标准。人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技能。如果丧失了道德的支撑,现有的技能也走到了尽头。

道德是生存的土壤,再不起眼的幼苗,只有扎根在土壤中,也有机会成为参天大树。而一旦撤离了这个前提,便为自己无形的套上桎梏的锁链。为人没什么也不能没德,这是人生可以突破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修养。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曾对招聘人才说过这样的经典语录,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考虑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也想起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石破天对武林盟主贝海石说,心术不正,武功再高又有什么用。

任你腰缠万贯地位显赫,如果不注重道德的修养,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更不会受到人们的钦佩。就算身处再豪华的宫殿,没了德也会颤栗不已。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看到这句话以后,从此再也不与妻子激烈的争吵了。每每有这样的倾向,就会自觉的想起这句经典的话。然后淡淡的莞尔一笑,生活顿时和谐了不少。

女人温柔美丽,带着天然的一种美感,自然是形式的典范了。但女人的不讲道理似乎也是一种特有的天性(哈哈)

人的法则,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绊绊。这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生活中,不仅仅是清风明月,也有风雪阴霾。当我们遭遇不幸与逆境,不要过度的悲观伤痛甚至是绝望,要微笑坦然的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与未来美好的日子对接。

以上就是《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当然远不止这些,这本书说包罗万象也不夸张。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音乐、宗教以及为人处事的生存哲学。

总之,这本书就像强势文化,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在读过的所有的书中,是唯一一本让我恋恋不舍的书。

在此,也建议朋友们看看,读过之后思想上就是不起浪花也泛涟漪。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

一个热爱读书喜欢码字的人,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学诗做人。[赞]

其他网友回答

工作之后,便对文学少了几许眷恋。只有在闲暇之余才可以翻上几本书,在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里沐浴,洗礼!记得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前辈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先不说他写作过程的艰难,锁思房内月有余,吃穿无度病体身!他以淳朴的话语,抛弃华丽的辞藻。不是故事中上天的眷恋,不是符合每一个人心境的虚伪情节。而是,用最为平淡方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泪水。每字每句,都飘散着阵阵花香,发出高尚而又朴实的光芒。以白纸黑字的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她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