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写在前面的话 :
此篇小文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李光华心系百姓、甘当人民公仆的真实故事。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当地的百姓还记得他,足以证明他的人格魅力。李光华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任县长三十四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拉祜山那片土地,岁月流逝,但老县长的精神长存。(拉祜族风情欣赏)
多年前,我曾到澜沧县采访过李光华的事迹,写成了两万多字的纪实文学并发表,该文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因原文较长,这里只是节选(标题有改动),原文可查阅拉祜族文化网,网址:www.lahuzu56.com。(因为此篇小文是多年前所写,文中相关数据可能和现在的有所出入,按现在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考虑到文章的完整性,在此,还是按当年的原文编发。)
此篇小文曾编发过文字版,是一位“朵朵随笔”的粉丝建议编发的(也是“朵朵随笔”目前为止编发的字数最多的微信)。粉丝的留言是这样写的:“朵朵作家你好。记得你写过一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县长李光华的文章,能重新在《朵朵随笔》上发表吗?很多澜沧人都还想阅看。希望能在清明节前读到文章,很有纪念意义。”看到留言,我心里很感动。一方面是感动我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还有人记得;另一方面是感动还有人记着逝去多年的老县长李光华;为此,“朵朵随笔”编发了文字版。
如今,拉祜山乡越变越美,拉祜族同胞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也是对老县长最好的纪念。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拉祜山乡的发展和神奇的拉祜族风情,特别编发新编版。新编版编发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简介(最新版本)、图片和一些拉祜山乡风情视频。
澜沧县新街夜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街拍视频欣赏(视频提供 兰花花)
拉祜族歌曲《婚誓》欣赏(由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演唱,视频提供 李德学),《婚誓》是拉祜族第一部电影《芦笙恋歌》的主题曲, 5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反映了拉祜族生产生活、婚恋习俗和英勇斗争的故事。(编剧:彭荆风、陈希平;导演:于彦夫;其主题曲《?婚誓》由于彦夫和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作词、由雷振邦谱曲,至今还广为传唱,该部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
拉祜族民间舞蹈欣赏(视频提供 李德学)拉祜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富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有表现动物动作的白鹇舞、小米雀舞、鸡喝水舞、青蛙舞;有表现生产活动的栽秧舞、打谷舞、丰收舞、伐木舞;也有表现生活情趣的老人舞、手巾舞、三脚歌、抬脚歌等。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然后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歌舞达旦。
摆舞是拉祜族妇女喜爱的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情趣,据统计有81个舞蹈套路。摆舞分为步法型和摆手型两类。前者以下肢动作为主,后者以手臂和肩部动作为主。可用象脚鼓、锣等伴奏,也可单用口琴伴奏。
拉祜族打歌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圈,和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景而唱的;有调情逗趣的;有猜调射迷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澜沧县街头的地震纪念碑(图片提供 兰花花)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澜沧县曾发生7.6级强烈大地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简介:
世界拉祜之根 千年古茶之源
——芦笙恋歌的故乡·澜沧
美丽澜沧,区位独特。澜沧地处彩云之南、澜沧江西岸,依澜沧江而得名,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门户,素有“拉祜山乡,边陲宝地”之美誉。
美丽澜沧,拉祜之根。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辖20个乡(镇)、161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50.05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拉祜、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8种,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21.5万人,占中国拉祜族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是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首选之地。
美丽澜沧,古茶之乡。澜沧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邦崴千年古茶树,有11.8万亩野生茶树,它们见证了茶树野生一驯化一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国际茶业委员会认定为“世界茶源”;2017年3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物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美丽澜沧,风情无限。澜沧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及“芦笙舞”,扩塔节(春节)、有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茶祖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有南岭勐炳、富邦佧朗、木戛勐糯、糯福南段、东回班利、酒井老达保等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独具魅力的拉祜文化正从这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融入世界。2013年5月,糯福教堂荣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以来,普洱市两家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相继注册成立,即:酒井乡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糯福乡龙竹棚拉祜神鼓演艺有限公司。
美丽澜沧,资源富集。澜沧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境内土地、森林、矿产、水电等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保有量313万亩、人均6.3亩;林业用地838.65万亩,森林覆盖率63.7%,有面积达104.4万亩的17片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原始森林;有大小河流153条,其中澜沧江过境142公里,建成装机容量585万千瓦的糯扎渡水电站,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上形成了一目楚天极的高峡平湖;矿产有铁、铅锌、褐煤等3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种,其中铁矿储量22亿吨,占云南省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
美丽澜沧,前景美好。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7.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热爱家乡的澜沧人民,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努力把澜沧建设成世界拉祜文化中心与茶祖历史文化核心、普洱沿边开放新高地、边三县特色经济增长极,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澜沧实际的跨越发展之路。美丽澜沧,心灵之旅。走进澜沧,置身其中,您能领略旖旎的自然风光,你能尽享浓郁的拉祜风情,您能感悟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民族情感,您能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茶胜境。2012年,在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上,澜沧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2013年4月,澜沧县荣获“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榜外榜称号。2014年12月,澜沧县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16年5月,澜沧县荣获“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2017年4月澜沧县荣获“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神奇美丽的拉祜山乡,将为你展现异彩纷呈的心灵之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简介资料由该县文联主席陈远琼提供)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拉祜山作证——记深受百姓爱戴的拉祜族老县长李光华
在云南省西南部,有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群山叠翠,而又古老神秘,这就是被称为“边疆宝地”的拉祜山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这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是一个普通拉祜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光华,是个土生土长的拉祜人,他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任县长,任县长三十四年!
李光华是土司的后代,他自己也曾继承土司之位,他的家族有很多年的历史,而且和拉祜族的宗教紧密相连,李光华的祖父曾在拉祜山名噪一时,就是拉祜族有名的宗教首领三佛祖。
拉祜族信仰多种宗教,一般有四种,分别是佛教、原始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宗教在拉祜族的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澜沧地区有五佛地之称,这五佛就是东河的五佛爷,安康的南栅佛,拉巴严帕佛,竹塘的东主佛,西盟的三佛祖,其中以三佛祖最为有名,成为拉祜族的政治和宗教首领。
同治十二年(1873年)拉祜族的政治和宗教首领三佛祖带领部份拉祜族和汉族进入西盟地区,他以武力和宗教相结合的手段对西盟实行统治,佛祖的位置代代相传,到了三佛祖的女婿李通明继任佛祖之位时,由清政府正式封李通明为西盟土千总,管理该地区,这年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
李通明的儿子李常,生性软弱,缺少才干,李通明深知其子李常没有能力继承统治,又怕他手下的人争夺权力,就把西盟分为四块地,称“四个角马”,即力索角马、马散角马、岳宋角马、西盟角马,并委任拉祜族和汉族分别管理。在佤族部落,村寨头人的基础上,加封了长爷、新爷、新官、客长、管事,伙头等官职。除李常以外,由舒秉忠、李保、张开科各管一块地盘,他们四人成了四角马地的头人,又被称为“西盟四大头人”,李通明让舒、李、张三人尽力辅佐李常,交待内部要团结,一致对外。三人都按佛祖的遗诏,和李常一起把“四角马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四大头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威震西盟和澜沧一带,当时,只要去拉祜山的人,首先听到的就是“四大头人”的名字。
青年时代的李光华(图片由李光华的儿子扎儿提供)
一九五0年,李光华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图片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亲切交谈,右二为李光华、右三为西双版纳州原州长召存信,图片由李光华的儿子扎儿提供。)
李通明死后,李常继位,李常娶了一个拉祜族姑娘做妻子。一九三一年六月,李常的妻子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李常给儿子取名李光华。李常也许不会想到,他的儿子李光华,这个佛祖的后代,在继承土司之位后,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会成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任县长!
李常死后,其长子继位,一九四八年,因其兄病故,李光华继承了土司之位,一九四九年二月经澜沧县西盟区政府任命为西盟村(乡村级)村长。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但在澜沧西盟等地方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不知道共产党是什么模样。而李光华在这之前和思普区的地下党有过接触,接受了一些新的进步思想,尽管当时他对共产党了解得不多,但他觉得接触到的共产党都是好人,自然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帮助地下党做些工作。他任西盟村长期间,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发展生产,为开辟西盟地区的工作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0年,当时在澜沧任区长的张石庵到西盟阿佤山进行动员争取各民族头人及有影响的各族人士的工作,让他们赴北京参加建国一周年的国庆观礼。当时,许多头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对共产党的政策不理解,不愿意去北京,李光华就做头人们的工作。李光华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他毕竟是三佛祖的后人,头人们相信他,在他的说服下,头人们同意到北京看看。
那天,三十多个头人早早集中在一起,准备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到了北京,头人们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民族头人,在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后,又到全国各大城市参观,都受到热情接待。在上海受到陈毅市长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头人们很受感动,都说共产党好,共产党的官和老百姓一个样。
音乐小镇老达保的拉祜族寨子(摄影 谭 春)
收割稻谷的拉祜族群众(摄影 谭春)
一九五三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从民族学院学习回来的李光华当选为县长,那年,他刚二十二岁,这县长李光华竟当了三十四年!
五十年代,边疆地区情况复杂,经常有敌人来干扰,不时会发生流血事件,小型的战斗不断,工作非常艰苦。那年,境外的民族头人自称佛祖,派手下人来煽动百姓进行叛乱,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时受蒙骗,李光华知道后,赶到那里,他跟群众说:“你们不是要找佛祖吗我就是佛祖,三佛祖就是我的祖父,这些你们都知道,还找什么佛祖”群众听他这样说也不吭气了,一场将要发生的叛乱避免了。
还有一次,工作队进驻寨子,当时有些头人思想不通,不让工作队住寨子,有的连路都不准修,甚至把工作队员杀掉。李光华知道这件事后,他把各个部落的首领叫来宣传党的政策,说路是要修的,工作队也要住寨子,过着私人大烟地的政府赔钱,修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边疆。一九五三年,修澜沧到西盟的公路时,李光华同样把土司找来好好商量,做通了头人们的工作,大家都高高兴兴支持修公路,使边疆的条件得到改善,昔日的深山老林,第一次传来了汽车喇叭声。
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会发生打冤家一类的事情。有一次,佤族和拉祜族打冤家,缘由是佤族为了祭谷地偷砍了几个拉祜族的人头(佤族解放前有用人头祭谷地的习俗),拉祜族知道后,组织寨子里的人一起杀到佤族寨,放火烧寨子,两个寨子打起了冤家。李光华多次去做工作,他说各民族都是兄弟,要团结,这样才有好日子过。后来,各族人民都和睦共处,互相通婚,很少发生打冤家的事了,知情的人都说是李光华县长工作做得好的缘故。
在拉祜山只要有什么事,李光华都会去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民族问题,他一去就会迎刃而解,和他工作过的同志都不得不服他,人们说他身上有一种吸引力,他的话老百姓都爱听!
李光华曾跟同事说他信共产党,党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党的信念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的,那时候他接触的是地下党,而到了解放后,他参加工作,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他在鲜红的党旗下举手宣誓的那天起,他已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党了。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为了工作,他常常忘了家,李光华从西盟出来前,已娶了一个拉祜族姑娘为妻,名叫李娜福,虽然她没有文化,但是个贤惠而善良的女人。他俩在西盟结婚后,李光华出来工作了,妻子一人留在西盟。“我工作忙,难得回来,家里的事你多做些。”他对妻子说,善良的妻子什么也不说,只会轻轻地点着头。
家里的事他不管,可同志们有什么事他都细心过问。有一位拉祜族干部,找了个农村姑娘做妻子,为了帮妻子做农活,这位干部回家劳动去了。李光华知道后,就派人去动员那位干部回来,他说培养一个民族干部不容易,边疆建设还需要许多民族干部,后来,这位拉祜族干部回来了,成了单位的骨干。
在澜沧,只要你说到老县长,人们都认得是说李光华,李光华和老县长的名字已融为一体,拉祜人说,李光华永远是他们的老县长。所以,澜沧人跟人讲起李光华的事,总是说老县长的故事我们都说不完呢………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澜沧发生7.6级强烈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一道蓝光闪过之后,大地象疯了似地抖动着,把大山撕裂把树木拔起,一幢幢房屋倒塌,一个个生灵被毁灭,澜沧遭难了!拉祜人遭难了!
当时,李光华已调到思茅地区政协工委任主任,澜沧发生地震后,他坐不住了,那里是他的根,那里有让他梦魂牵绕的拉祜山,那里有让他牵肠挂肚的拉祜乡亲,他马上去了灾区。地震当天夜里他赶到厂矿、学校、村寨了解灾情,当时电路中断,澜沧县到处一片漆黑,大街上受灾的群众在不停地忙着,李光华把“学大寨”时的一盏马灯提了出来,在这盏马灯下成立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接着他又冒着余震深入到重灾区看望正处在危难中的同胞,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慰问电………拉祜人看到他们的老县长,原来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原来打算跑外国的人也不走了,他们砍来竹子,和来救灾的解放军一起,重新建盖房子……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县民族剧院(图片提供 兰花花)
在澜沧当县长期间,李光华每年都去乡下走走看看,了解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拉祜山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群众把他当家里人,有什么话都愿和他讲。那时,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和气,没有什么架子,老百姓们说以前看见干部他们都不敢说话,现在县长却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怎不叫老百姓感动呢!
李光华多年来养成了爱喝酒的习惯,他曾跟同事开玩笑说他喝过的酒加在一起,可以当游泳池来游泳呢。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李光华每天都喝一些酒成了他的特点,他到乡下常常自己带着酒去,到拉祜族乡亲家,人家拿出酒敬他,他也会从小挂包里拿出自己带着的酒给乡亲们喝,那样子和山里的拉祜族没有两样。他到寨子里去,拉祜族群众都会和他打招呼,他也会和拉祜族群众谈心,有时在路上看见在地里劳动的山民,他也会走过去和人家说上几句话,吸着山民们递给他的草烟卷,在那里谈笑风生………
他把拉祜山当成自己的家,而他那真正的家却差不多被他忘记了。那年,他的孩子生病,他在乡下,妻子给他打电话,他因工作忙没有回来。后来,这个孩子去世了,他回来后,只安慰了妻子几句,又去忙工作了。多少年来,李光华就是把工作放在首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拉祜山操劳着,从青头小伙变成了白发老人!
而他的妻子却默默地跟着他,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他多年在乡下跑,妻子在家里,再困难,也是支撑着这个不像家的家。李光华说他娶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他是有福了!李光华虽是一个父亲,但孩子们却对他很陌生,他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自然和母亲更亲,有什么事,孩子们只愿意和母亲讲。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李光华的儿子扎儿曾跟我说,小时候,他只记得父亲很少回家,有时晚上回来,天亮就走了,父亲常去出差,从来没有买什么东西给他们。以至于我去采访他,让他谈谈对父亲的印象时,扎儿犹豫了一下说:“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工作,很少回家。”我说不清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称赞还是责怪,从感情的角度来说,我想二者都有吧。李光华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工作而忘了家庭的人,而家里的亲人们却时时给他温暖,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也感到内疚,他给妻子的毕竟太少太少了!
李光华常常到乡下,认识许多拉祜人,拉祜人很爱他,有什么心里话都和他讲,有的会跑到他家找他,他也热情接待。每当这时,李娜福总是忙前忙后,给远道而来的拉祜人递烟倒酒、煮饭吃,有的拉祜人来县城赶集,路远回不去,会跑到李光华家住下,第二天再回去。和李光华工作的同志到他家,常常会看见他家屋里横七竖八地睡满了拉祜人,多少次拉祜人来他家,李娜福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曾和孩子们说:“人家来找你们的父亲,是人家信得过他,他人好,我们要好好对人家。”孩子们从小和这些山民们接触,他们对人也好,从来没有城里孩子的傲气,父亲当县长,孩子们和他们的母亲一样都是普通的拉祜人,没有讲过条件,没有跟父亲提过什么要求。
妻子没有工作,家里就靠李光华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尽管当时物价不高,但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睡的床、用的桌子都是租用公家的。家庭经济困难,有时入不敷出,李光华的妻子经常去帮助别人做活计,养些鸡猪来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紧紧巴巴地过着,但妻子从来没有和他吵闹过,也没有和他说过任何不满的话。看见一县之长的家庭生活这样困难,有的同志看不过去,提出要给他妻子安排工作,又被李光华拒绝了,他的妻子就这样一直当家属,直到去世。
孩子们长大了,他也从来不为孩子们操心,他的几个孩子,都是自己找工作,他们的县长父亲从来没有过问过。李光华还有个残疾的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工作,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本来这种情况,他完全可以提出来把儿子安排去福利工厂,政策也是允许的,但他从来没有提过。最后,在他离开澜沧后,有关部门才把那个残疾的儿子安排到福利工厂上班。
拉祜族挂包(图片提供 兰花花)
拉祜族女性的葫芦头饰(图片提供 兰花花)
我到拉祜山采访,只要说到李光华,人们都会说他是没有一点官架子的人,在一个县城,县长算得上是“大官”了,但李光华从来都没有一点做县长的“官样”,城里的乡下的,谁都知道澜沧县城有个和老百姓一样的县长。李光华平易近人的故事,澜沧的人都能讲许多………
一九六四年,他和当时任县委书记的刘树生去下乡,俩人在山路上走着,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走过来,让李光华给取了个名字。原来拉祜族有个习惯,孩子爱哭不好领,就到路边杀鸡煮饭,碰到第一个过路人就让此人给孩子取个名字,孩子就不哭不闹了,这个风俗一直沿续到今天。
这妇女的孩子爱哭,她一大早就到路边杀鸡煮饭等着第一个过路人,正好碰到李光华,听妇女说了情况,李光华高兴地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后来说起此事,李光华还开玩笑说这回下乡收获很大,还做了一回干爹。其实,孩子的父母还不知道给他们的孩子取名的人,是堂堂的一县之长。
有一年,他回西盟探亲,因他是佛祖的后代,在西盟有很高的威望,当他进到寨子时,老百姓都齐刷刷地跪在路边。他急忙扶起跪在前面的老人说:“大家快起来,现在是共产党领导,我和大家都一样,是普通的拉祜人,以后不能再这样了。”李光华在西盟任土司时,因他对老百姓好,老百姓爱戴他,在路上见着他都会下跪。每次他都会把跪下的人扶起来,让他们不要下跪,但老百姓还是不听,老百姓们说李光华是他们的好头人,所以,还是有群众经常用这种方式迎接他。
李光华当头人没有架子,后来当县长也没有“官样”,他始终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拉祜人!唐岱是一位已离休的老干部,他曾给李光华当秘书,当了九年。我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老县长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对下属的意见认真听取,虚心和气,每次开会,唐岱给他写稿子,他会把稿子拿着读上几遍,有不懂的字就问唐岱,直到他读懂了,才到会上讲。他说虽然他文化不高,但在会上也不能读错字,唐岱还是李光华的入党介绍人,说起李光华入党还有一段小故事。
编织挂包的拉祜族女子(图片提供 兰花花)
做针线活的拉祜族女子(图片提供 兰花花)
五十年代,李光华和民族头人一起去北京,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总理对来自边疆的民族头人很关心,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那次,周总理记住了这位年青的拉祜族头人李光华,李光华也和总理相识了。
一九五三年,李光华当了县长,经常到北京开会,每次去北京,总理看到他,都会和他聊上几句,问问拉祜山的变化。见到总理,李光华都很激动,他会把拉祜山通车了,拉祜山又通电了之类的喜事告诉总理,周总理听到边疆的变化很高兴。
有一次,总理问李光华:“光华呀,入党没有呀”,听到总理这样问,李光华脸红了,他轻轻地说:“还没有呢。”总理笑了:“你是民族上层人物,在当地有影响,应该争取入党啊。”李光华笑着点了点头。
从北京回来后,李光华更加努力工作,写了入党申请书。一九五八年,由秘书唐岱和另一位同志介绍,李光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知道李光华入了党,表示很满意,据说对李光华的入党问题,周总理还过问过,总理说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入党,尤其要注意培养像李光华这样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干部入党。当李光华知道总理一直在关心着他时,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入了党,李光华的工作劲头更足了,他随时随地都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平易近人在拉祜山人人知晓,他大公无私在拉祜山也出了名!
拉祜人说,在拉祜山,最大公无私的人恐怕是李光华了。七十年代,苦聪人要恢复拉祜族的称谓,李光华组织人带着宣传队到金平、个旧、镇源等地认亲。妻子从来没有出过门,这次她跟李光华说想出去看看,李光华破例让妻子同行,这毕竟是拉祜族的大喜事,他也想让妻子去开开眼界。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县街景(图片提供 兰花花)
他们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接待的同志考虑到他们夫妻年纪大了,给他们分配了单间的住房,李光华不同意,他让妻子和别的女同志住,他却和别的男同志住一起。回来后,妻子的那份费用由他自己出,没有去报销,同去的同志都说这次是为拉祜族的事出去的,都应该报销,李光华却说妻子是跟着他去玩的,没有工作任务,费用不能报销。就这样,妻子仅仅只跟他出过一回门,费用都是自己掏。
人们说老县长太认真了,认真得有些过份。妻子却什么也不说,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太了解他了,他做的事,她人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有时孩子们想不通,会说一些对父亲不满的话,她却让孩子们多理解自己的父亲。她曾跟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操心的事多,他太累太苦了,我们在家的人不能惹他生气。”后来,孩子们还是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一九八七年,李光华调思茅地区政协工委任主任,有人说,这回老县长大概会把儿子也调到思茅工作了,思茅地区的条件毕竟比县上好。当时大儿子也跟他提了这种想法,他的身边应该有个人照应呀,李光华没有同意,他说他调去思茅是组织的决定,他只能服从组织,家里的事情是不能和组织提的。
别人调工作都是拉许多东西去,而他调思茅只背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洗脸工具,外加一套简单的行李,连老伴也不带,一个人到思茅上任,真正过起了单身汉的生活。
那时,人们经常看见李光华拿着碗到单位的食堂打饭吃,一来二去,食堂里的炊事员都和他很熟。他调到思茅后,很少有回家的时间了,儿子们放心不下,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去看看他。有一次,大儿子到昆明出差,路过思茅时顺路进去看他,看到儿子来看他,他很高兴,同样领着儿子去食堂吃饭,儿子看见父亲一个人这样生活,眼泪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你咋哭了”父亲问儿子。
“你一个人这样生活,会生病的,让阿妈来和你在一起吧,也好照应一下。”儿子轻轻地说。
“不用了,过几年我退休了,还要回去和她在呢。”李光华笑着说。
热闹的澜沧新街(图片提供 兰花花)
热闹的澜沧新街(图片提供 兰花花)
热闹的澜沧新街(图片提供 兰花花)
大儿子没法,只得含泪走了。他了解父亲,但有的时候,儿子也会觉得父亲不可理解,觉得父亲有些怪。在一般人的眼中,他们是县长的儿子,理应是人人羡慕的“高干子弟”,实际上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什么待遇,相反比一般的孩子多些痛苦和无奈。孩子们知道别人有事可以找父亲李光华,而他们有困难却无处可说,无人可找!这些只有孩子们心中明白,他们知道父亲是县长,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县长!
儿子们长大了,也懂事了,别人家有了电视机、他们家没有,他们也不跟父亲说,是父亲看着过意不去,才向别人借了些钱,自己再凑点,买回了一台电视机,家里终于有了一样电器,这是一九八八年。
大儿子扎儿看着母亲可怜,凑钱给母亲买了一台洗衣机。没有衣柜,儿子又买来木料,请人做了一个小衣柜给母亲,这几件东西,是李光华夫妻俩的“财产”,而且是儿子送给他们的。
一九九一年,李光华的妻子生病住院,这次他回来守护妻子,他觉得自己欠妻子的太多了,他总想做些补偿,但他身不由己,工作太忙了。病中的妻子看到丈夫来看她,她流下了泪,他安慰妻子说病会好的,要好好的休养,可是劳累了一辈子的妻子永远离他而去了。
妻子去了,李光华瘦了一大圈,妻子跟他生活了三十多年,没有享过一天福,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李光华寒心了!
李娜福,这个善良的拉祜女人,为李光华带大了孩子,又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儿子们为她选了一块墓地,把她安葬了。那天,李光华站在妻子的坟前,什么也不说,儿子们看见父亲的眼中滚下一串串的泪珠儿,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父亲在流泪,他们知道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很深!
拉祜族女性服饰(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这次母亲住院的费用,是大儿子去付的,他知道父亲没有一点积蓄。拉祜族群众听说老县长的妻子去世了,都自发地来看望,有的走了几天的山路赶来,拉祜人说老县长是好人,李娜福也是好人,好人去世,他们不能不来。人来的多了,李光华只能叫孩子们煮了一锅稀饭,招待客人。别人家办丧事,都讲这样和那样的排场,而李光华仅仅只是给乡亲们煮了一锅稀饭就办了妻子的丧事,这件事又在拉祜山传开了。
人们常说,干工作要先公后私,而拉祜山的人说李光华连“后私”都没有。他当县长三十四年,没有人说得出他为自己谋过什么私利,而许多的人却说得出他为老百姓办的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他是一个真正大公无私又两袖清风的共产党员!
李光华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拉祜山,他说拉祜族人民能有今天的幸福,全托共产党的福,是党的领导使拉祜族人民从原始森林中走了出来。他虽然是土司,但他背判了自己的家庭,跟共产党走,为老百姓办事,做人民的公仆!他是党在五十年代初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民族干部,他对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拉祜山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使他更加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念!
李光华做了三十多年的县长,他也有过许多的感慨和无奈,他说拉祜山是有潜力可挖的。他给拉祜山算过一笔帐,拉祜山应进行多方面的开发就是自然资源的开发,智力的开发和思想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开发,澜沧地处低纬、高原、地形为山水切割,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世间少见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各种热带作物生长,地下黑色和有色金属矿蕴藏丰富,历来称为云南七府矿产之箐华,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动物资源,这些资源如能充分开发,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呀!智力开发,是拉祜山的头等大事,以前刻木记事,经济落后,也是没有文化造成的。思想的开发,就是要让拉祜山乡的人民树立远大的理想,按照什么思想来建设家乡,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三大开发的设想李光华走到那里都讲,如今,这些开发都已实施,并且已见成效。
拉祜山的变化尽管很大,但许多拉祜人的生活还是很贫困,想到这些,他总会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把工作做好,李光华常常会想起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内心深感不安!他经常说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把工作做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尽管老县长常说自己工作做得不够,但拉祜人说老县长为澜沧人民操碎了心,这是老百姓眼睁睁看见的。没有老县长,就没有今天的拉祜山!不管到什么时候,拉祜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老县长!
李光华说拉祜人的今天是共产党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拉祜山,拉祜人世世代代要跟党走,是共产党给多灾多难的拉祜人带来了希望!他也常跟拉祜人说这辈子就是相信共产党,为此,他还随口作过一首小诗:
柴无三棵不会着,
马无鞍子不会驮,
拉祜没有共产党,
子子孙孙受剥削。
这首诗是我到澜沧采访时,一位离休的老同志告诉我的,他听见老县长李光华随口说,就记下来了。回忆起老县长,这位老同志还激动不已,他说像李光华这样大公无私,又实实在在的民族干部,太难得了!他是一个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人!
一九九三年四月,李光华到昆明开会,突然,他感到有些疲劳,肚子隐隐作痛,随行的人让他到医院去看看,他摇摇头,还是坚持把会开完,回到思茅。
当时,全省的政协工作会议将在思茅地区的孟连县召开,决定由李光华主持会议,按他当时的身体情况,他完全可以让其他同志主持会议,自己到医院治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病赶赴孟连主持会议。
拉祜族男女服饰(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当我采访当时和他在一起的司机小方时,小方跟我说,当时李光华去孟连开会时,病已很重了,坐在车上闭着眼睛,用手不停地往前抓,小方问他在抓什么,他说在抓蝴蝶,小方知道李光华是病重了说胡话。尽管病重,到了孟连他还是坚持主持会议。
四月十三日,李光华病情加重,被送进了澜沧县人民医院,四月十五日,他与世长辞。
两天两夜,司机小方一直陪着他。说到这些,小方记忆犹新:“老主任太苦,太累了,他是累死的,如果回到思茅他就去看病,他不会走得这么快,从住院到他去世就两天的时间,我一直守在他的床前,什么话也没有留下………”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去采访李光华的大儿子李扎儿,他说父亲什么话也没说,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李扎儿还告诉我,他父亲一九八八年跟别人借钱买了一台彩电,到他去世时,钱还没有还清,孩子们又去还了这笔借款。
在我的要求下,李扎儿带我到了他父亲的家。走进家里除了一个小柜子和几张桌子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家具了。
“那个小柜子里放着我父亲的东西,我们没有动过。”李扎儿跟我说。
“能让我看看吗”我问了一句,李扎儿点点头,打开了柜子。
柜子里放着几个黑色和宗色的公文包,是开会时发的。李扎儿一个包一个包地翻了起来,从包里拿出了一大堆荣誉证书,有人大代表证、政协委员证。李光华曾任云南省第四、六、七届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光华生前拥有许多荣誉,但他却从来都没有利用这些荣誉去做过什么,有人说他除了得到荣誉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在一个宗色的公文包里,放着一枚纪念章和一百美元。纪念章镶着黄边,红颜色,上面有一只黄色的和平鸽,是一九五三年李光华到朝鲜慰问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那一百美元是一位台胞回乡探亲时送给他的纪念。扎儿跟我说,他父亲从来没有存过钱,这一百美元一直都放在公文包里,没有动过。这些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就是李光华留给儿子的“财富”。李光华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财产,而他却给拉祜人留下了深深的思念!
李光华的遗体火化的那天,正值澜沧街子天,来赶集的老百姓从广播里知道老县长去世的消息,大家都自发地赶来为老县长送行,大街两边站满了各族群众,人们眼里含着泪花,看着灵车缓缓驶向殡仪馆………
说起老县长,拉祜人都说虽然他人去了,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拉祜人的心中。当我去澜沧采访时,大家都主动来找我谈,离休干部谢响知道我来采访老县长的事迹,他自己接受我的采访之后,又把另一个熟悉李光华情况的老同志傅维铭找来,还有老同志张兴华一直跟我谈了几个小时。还有许多熟悉李光华情况的人给我提供素材,使我能顺利地完成这篇文章的写作。从这些经历也让我深深感到了李光华人格的魅力,他用自己正直善良的品格赢得了群众的爱戴,我所采访过的人都说李光华是最值得写的一个人,他是民族干部的典范,是共产党员的楷模!
在澜沧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跟我说起李光华,他们希望我能把李光华写好,我说我会尽力的。所以,我虽不敢说这篇文章我写得如何好,但有一点我敢说,那就是我这篇文章是用心写出来的,尽管我没有见过李光华本人,但在我的心中已能勾画出他那高大的形象:他是一位值得我尊敬的长辈,他是一座拉祜山的丰碑!
后记:此文中三佛祖的有关材料由张兴华同志提供,他父亲和李光华家是世交,在采访中得到了老同志唐岱、谢响、傅维铭、李维康等人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许多李光华生前的同事和家人的支持,深表谢意。
多年前,我曾到澜沧县采访过李光华的事迹,写成了两万多字的纪实文学并发表,该文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因原文较长,这里只是节选(标题有改动),原文可查阅拉祜族文化网,网址:www.lahuzu56.com。
如今,拉祜山乡越变越美,拉祜族同胞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也是对老县长最好的纪念。希望拉祜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也祝愿拉祜山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澜沧县风光(图片提供 兰花花)
澜沧县风光(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图片提供 兰花花
本文摘自娜朵著《绿满拉祜山》一书,标题有改动。
此篇微信曾编发过文字版,为让大家欣赏到更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地民俗)和原创歌曲,特别把部分小文重新编发新编版。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拉祜族的“小三弦之王”(节选)
【朵朵随笔】阿佤山的女儿(记一位搬迁县城的佤族女县长)· 新编版 · 佤族风情欣赏
【朵朵随笔】拉祜山作证——记深受百姓爱戴的拉祜族老县长李光华(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