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放电影(小时候村里看电影)

网友提问: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优质回答: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电影是那时候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对于我们这些小孩们来说更是。我们盼电影、看电影、讲电影,儿时的那一幕幕场景记忆犹新,时常浮现在眼前。

盼电影。小时候,心中最盼望的事有三件,一个是放假,一个是过年,再一个就是电影。我们村一年总得演几场电影,一场要演六七天,最多的时候演了十天。每当一场电影演过,就掰着手指头数天,期待着下一场电影,演电影的时间大都是春天秋后农闲时节。每当听到村上大喇叭广播说“今天来电影”,大队部和广场就成了我们这帮孩子们的“乐园”,高兴劲儿别提了。我们早早就来到大队部门前,得知接电影的马拉车快到村口时,我们就“一窝蜂”似的跑过去“迎接”,然后跟着车在后边跑,弄得“尘土飞扬”。看着大人们卸完车,马上跑回家,告诉娘早点做晚饭,然后就又回到大队部,玩耍着,等着、盼着天早点黑……

看电影。为了占个好位置,天刚一擦黑,连饭也顾不上吃。拿一个玉米饼子,蘸点黄豆酱,带上蒲团或者马扎、板凳儿,边吃边往广场跑。有时为了抢地方还要跟其他人争起来,甚至还要骂起来,打起来。电影开演前,同一年级的孩子们有时还要一起背课文,往往是一个人起头,然后说“预备,起!”其他人就跟着背了起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等到开演了,就静了下来,专心致志地把电影看完。

讲电影。第二天来到教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挣着抢着把昨晚电影的情节复述一遍,模仿演员的动作和口气,有遗落的情节自然会有人及时补充进去,精妙处逗得其他同学们哄堂大笑,直到上课铃响,甚至到了课间,有的还意犹未尽,还要继续模仿。

其他网友回答

回想起小时候看电影历历在目。文革前条件差,用平板车拉着电影放映机.汽油发电机下乡,平板车轱辘特别大,直径约有一米三!电影队由两人组成,放片子的是队长,另一位看发电机。他们吃住都在大队小学校(吃饭交钱.粮票),白天倒片子,晚上好放映。打一枪挨一个地方,第二天拉起平板车再换另一个大队。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汾河流水”,隐隐约约记得电影里插曲: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沿花,九月哪个重阳你再来,黄燈燈的谷穗好象似狼尾巴!……谢邀!0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的思维拉回到六七十年代,那时候一年难得看上两场电影,一个区只有一个电影队,在全区每个生产队轮流放映。

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的确是一个好差事,走到哪里都受尊重,都是好酒好肉的招待。

放映器材还不用自己负责,每个生产队派人接送,如果混的不熟,还预约不到。

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宣传工具就是电影,还是黑白的,无论大人小孩都期盼着能看上电影,每一次看电影,大家都像过年一样激动。

放电影那天下午,生产队会早早的收工,人们早早地吃罢晚饭,搬出凳子,坐到放映场,等待着放映。

大人们在那抽着烟,聊着天儿,有的在嗑着瓜子,小孩子们可高兴了,群群荡荡的满场子跑。

大家你追我,我追你,太阳彻底的落山了,四周一团漆黑,电影开始了,孩子们马上跑到银幕跟前坐下。

大家都仰着脑袋,看着银幕,放映场一片寂静,片刻,场上回荡着音乐,幕布上出现了片头,电影开始了,大家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银幕,害怕错过了每一个镜头。

只有在换片的时候,人们才放松一下,眨巴眨巴眼睛,扭动扭动脖子,一般的放两部影片,三个多小时。

10点多就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的散开,我们这些孩子也没看没尽兴,也不想马上回家,真希望能够放一晚上,好好的过一把瘾。

我们围在放映机周围,眼巴巴的看着银幕收起来了,机子放进了箱子里面,彻底的没有希望了。大家又在电影场疯了一阵,才泱泱不乐地回家睡觉了。

那时候放映的都是红色题材的影片,记得有《红灯记》、《小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铁道卫士》、《大浪淘沙》.、《渡江侦察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烈火中永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

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看电影的机会还是多些,只要方圆十几里的地方有电影放,我们都撵去看。

一旦我们听到哪儿放电影,我们这些孩子,男男女女的几十人,疯疯打打的一路跑出。

看罢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清点人数,确定一个不少后,大家又是又追又打的,一路跑回来,从来不落下一个人。

那时候的孩子,吃的不是那么好,身体不是那么棒,但个个猴精猴精的,跑十几里路,一点也不觉得累。

我们也有淘气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有吃的,我们也会顺手牵羊。

遇到花生地,我们会一人拨一蔸,红薯地我们一人掏一个红薯,边走边吃,吃饱了后,回家倒床就睡。

睡梦中,我们的口中还发出嗒嗒嗒的声响。仿佛我们也置身于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中。

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那种在露天看电影的滋味再也找不到了,那种快乐,那种顽皮只是一种记忆,让他永远留在大脑里,烦心时调出来回忆回忆!

其他网友回答

俺生长在冀南乡村,小时候,没有电视、手机,最期待的莫过于看电影了。

如果知道本村或者邻村晚上放电影,大家会奔走相告,早早吃了晚饭,带上手电筒,三五成群结伴跑去看。

放电影的地方一般就在场上,露天,不要钱,没有座椅,大家自带板凳,或者就近找两块砖坐。实在没得坐,就坐地上,或者自觉站到后边。

记得看的第一个电影片名是《人欢马叫》,黑白的,豫剧,好像讲述的是农业大生产时,队里的饲养员思想落后,用公家的牲口干私活,累病牲口耽误全村农耕,大家帮他上进的故事。只记得有句唱词是“张口马来闭口驴……”

这电影内容对于孩童时的我来说,不算好看,但那也舍不得不看。何况离家近,就在家门口的空地上。

看的第一个喜欢的电影是《少林寺》。武打片,要票。那场面,虽没有锣鼓喧天,但是能挤死人。挤着买了票,进门还要挤,人潮涌动挡不住站不住。大人还好说,带小孩子的想进去简直不可能。

咋办?里应外合把孩子从墙上递进去。我就是这样进去的。

因为之前没看过武打片,看的时候感觉特别新奇振奋。记住了少林寺的塔林、骑马狂奔的场面,还有吃狗肉那段……

后来又看了《武当》《南拳王》《神秘的大佛》《画皮》《小城故事》《知音》《奇袭》《地道战》《潜网》《孔雀公主》……

看这些电影都不容易。不光是常常没坐,主要是得等,放了一半看得正入迷,忽然停了。咋回事?“跑片”!下半部还在邻村,有人去拿了,那里还没放完,黑压压的人群就那么干等着。

因为年龄小,其实很多电影是看不太懂的,主演叫啥更是大都不知道。但是一两个镜头就那么深刻地印在了脑海里,成了美好的回忆。像张渝的短发、唐国强骑大象……

其他网友回答

永恒的记忆,看电影时用的小马扎,板凳,墙头,草垛都是我的童年时光记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