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史中王安石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优质回答:
起初,皇帝想调王安石来做京官,王安石婉言拒接了。许多人认为他很清高,无意功名,因此,在士大夫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人以结交王安石为荣。
但是,当王安石掌权之后,开始推行变法,却变得一意孤行,一根筋钻到底,感觉像是变了一个人,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导致他在宋史中评价过低原因,@堂前飞燕 认为:一、为人太过执拗;二、得罪的人大多;三、变法收效不大。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为人太过执拗
王安石是有名的执拗公,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写了一篇文章专门骂他过于执拗。基本上他认为对的事,一定要坚决执行到底。
有一个小故事,在推行“保甲法”的时候,在开封府周边的乡村里,有的老百姓,为了躲避这个法令,不想参加军训,居然自断手臂。
这个事上报到王安石这里,王安石坚持认为这是有些刁民故意想偷懒,不想保卫村子。
而实际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头太严厉,想让别人给他送礼;二是很多人想去干掉零活,比如搬个砖啊、当个伙计啊,赚点钱。
王安石一意孤行,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变法推行过程中的阻力,而是把责任指向了末端的小民。
王安石的执拗,让他在官场、老百姓中都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
二、得罪了太多人
在封建社会,乡绅有时候是民间底层的稳定器,通常都是一些有文化、德高望重的脸面人。这些人掌握的大部分的资源财富,在乡民中也很有号召力,同时,在官府也有发言权,是两头通的地头蛇。
在当时,这些人有很大的一部分收入,来自民间放贷,借钱给穷人,然后再收利息。资源和人脉的灵活运转,让他们成为官府与底层百姓的重要联轴器。
然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一出台,便斩断了他们的财路。使得这些乡绅的抱怨极大,他们一宣传,王安石在民间的名声不可能会好。
不仅如此,王安石对于官场上的同事,采取的都是排除异己的态度,基本上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人都统统打压,或者换掉。因此,同僚中的名声也不好。
三、变法收效不大
商鞅变法开始也有人反对,但是十年后,秦国大治,百姓的生活明显有改善,国家的实力也大大变强,因此,人人都念商鞅的好。
但是,王安石变法近15年,依然有非常多的反对的声音,起码可以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变法而过的更好。
再来看看国力,虽然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提升,但是,王安石强军的法令基本没啥用,训练出来的民间杂牌军根本不能上战场打仗。甚至,有一些人做了强盗,正是“保甲法”所训练出来的。
四、总结
王安石有一首诗写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或许,正是这种自认为“身在最高层”的错觉,让王安石一意孤行,没有考虑到变法的实际情况。在民间、官场、甚至帝王那里都没有得到大力支持,导致好心办坏事,以至于宋神宗一死,变法马上被推翻,让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变得很低。
值得引以为戒的是,我们做事需要考虑实际情况,权衡各方利益,在多方支持下逐渐推动事情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其他网友回答
宋史王安石传中这样评价王安石,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这里说的评价低,应该说的是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这段话,大概就是为人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的意思。
我们看看宋史是谁修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就是说,是由元朝修的。元朝修的史,大家能懂的。
同样在宋史中描写到,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
现在经常说的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基本上都是你死我活的,赢的一方自然极尽诋毁之能事,所以我认为,宋史中评价低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
改革中,青苗法的本意是避免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提供贷款度过难关,避免农民因生活困难变卖土地,这样大地主阶级就无法获取更多土地,这个在今天看来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惜当时的保守派就失去了利益来源,自然反对,自然各种诋毁。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改革并没有获得民众支持
由于信息不对称,摊派式贷款不得人心,就是说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接受贷款,甚至没有贷款也要付利息,自然老百姓也反对,怨声载道。
三、改革后党争失败
王安石之后,司马光,苏轼等保守派上台,全盘否定新法,自然对王安石的评价不会高。
宋之后,元朝能修史就不错了,自然人与亦云,不会综合来衡量前朝人物了,所以宋史中对王安石的评价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王安石的谥号为“文”,可见其实大家心里对其还是认可的。王文公已作古,只能叹一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其他网友回答
隐约好像记得是有什么变法失败了,具体的我不记得了ヽ(  ̄д ̄;)ノ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在这里有必要说说商鞅了,商鞅变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实现了上下朝野一心,变法强国,为东出函谷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样被人车裂了。
王安石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触动了地主阶级……自古以来改革都是有巨大的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