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什么孔子强调“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网友提问: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表达了孔子对女性的歧视?

优质回答:

第一部分(疑问由来)

孔子是否轻视妇女?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十分清楚,因为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被视为孔子“轻视妇女”的铁证。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

其一,“女子”与“小人”并言,容易产生误解。以前视“小人”为“德性不高的人”,这里将“女子”与“小人”并言,当然是对女子的轻蔑。其实,西周春秋时,“小人”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它本来是与作为“为政”者的“君子”相对的概念。

其二,周初就有“小人难保”的观念,与孔子所说“小人难养”一致,都是周初以来敬德保民的传统观念。

孔子的话见于《论语·阳货》。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此语可谓影响极大。

这里将“女子”与“小人”并言,皆被视之为“难养”。何以“难养”?“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便被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的根据。

乍读此语,我们感到诧异:孔子轻视妇女?他竟然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了?

有人会说这可以理解,因为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的春秋之末,女性的地位已经很低了,被歧视也很正常,孔子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

然而,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仁者爱人”,难道不包括女性在内?

现实中,还真有不少人认为事实正是如此。孔子的话也影响到人们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近代以来,它被视为传统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的根源,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始作俑者,这也当然成为孔子难以推卸的“历史罪状”。

第二部分(事实)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思想来源上讲,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对孔子影响很大。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孔子时代,周初文献尚存较多,孔子得以了解与效法“周政”。

他晚年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周公在孔子那里可谓魂牵梦绕。他的言论应与文、武、周公的言论属于同一“话语系统”。

周初有“小人难保”的观念值得十分注意!西周初年,周武王曾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逸周书·和寤解》)这里的“小人”同样指小民、百姓。

周武王将灭商,在商郊“明德于众”。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因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小民很难护养,就要事事施之以敬,这正是周人传统的“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无独有偶,周公分封卫国时也说“小人难保”。他说:“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尚书·康诰》)

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叔与殷人勾结的叛乱,在这种背景下,周公嘱告康叔,认为“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敬畏之心。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因为“小人难保”,就应当重视“小人”。

所谓“小人难保”其实就是“小人难养”。《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保,养也。”周代文献中,“小人”的基本意义是相对于为政者、大人、君子等的统称,指从事农业等体力劳作、地位较低的平民,也就是普通百姓。

显然,孔子强调“小人难养”,其中的“小人”并不指我们惯常所言“道德低下的人”,实际是他秉承周人思想,针对各级统治者而言。

在《论语》等书中,“小人”当然有与“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对的意义,但其中有很多却正是指“平民”或“普通百姓”。如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就不是对弟子的道德谴责。

第三部分(总结)

周初文、武、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影响了整个周代,也影响了孔子。孔子思想与文、武、周公一脉相承。

孔子说“小人难养”不仅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义,反而是对这一群体的重视,那么孔子说“女子难养”,应该也不是什么“轻视”女子。

在孔子的表述中,无论“女子”还是“小人”,其所谓“难养”,具体在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说,在管理中,对“女子”“小人”应当把握好分寸、尺度。“不逊”,就是不驯顺;“怨”则是埋怨、怨愤。

孔子曾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孔子家语·入官》)

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

为政者应当尽力做到“政均”,其管理就像君子之交,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过分庄重,过分亲近就会简慢,过分庄重就显得疏远。

孔子此语,或许正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体察。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这句话并不是表达孔子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当时的时代,“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没有出现,故而孔子这句话只是他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一种现象,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一句实话,未有歧视之观念。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原文如下:“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女子,一种是小人。关于小人,这边有必要提一下笔者的观点,在《论语》中出现了多次“君子”“小人”对举、并提的情况,其实《论语》中的“小人”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小人”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论语》中的小人并不是都指心地不善的坏人,而多数是指那些安于现状、默默无闻、心无大志的庸人。所以“庸人”与“女子”并举,从对象来看,并不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论语》相关注本的说法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认为女子、小人是指家中的仆人、媵妾。这种注解沿自朱熹《论语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论语注疏》中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定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秉性贤明,若文明之类,则非所论也。”意思是这里所说的女子只是小部分女子,并非全部女子,与前面所说的“媵妾”又有不同。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中有几个关键的字:“唯”、“养”。关于这两个字许多学者写了相当多的论文论述此不赘引。而笔者认为,“唯”只是句首语气词,并无实义,而“养”则可以引申为相处的意思。因而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女子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不逊无礼,疏远了,他们又心生怨言。 ”

但是看待历史人物的任何话语都不能与其所在的时代脱节,因而我们该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来理解。

在春秋时期,女子不像男子有机会受到教育,因而在学养教育这一块,男女比例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说,不排除有教养有学识的女子出现,但是大多数女子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而小人,则是指男性群体中未受到教养熏陶,目光短浅,庸碌无为甚至有些野蛮的那一群人。

这样看来,孔子说这句话只是道出了一个现象和事实。孔子的观点主要是“仁”和“礼”,而女子与小人在“礼教”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与“君子”相比,确实会显得难以相处,孔子自然是个“君子”,若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具有“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特征的“女子”和“小人”确实显得难以共处。

笔者浅见

时隔两千多年,孔子说这句话时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思,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凭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注释资料进行自我理解与考证。

但笔者认为,今人不应揪着孔子这句话,将其解读成“孔子歧视女性”的发端,以此断言孔子思想的漏失处。圣人并不是完人,圣人也无法预知时代会发展成今日之状况,孔子只是说出的他以为的现象,未对女性有批驳之言,即便在今日看来,当时的现象已有所变化,那我们也该对这句话有包容的能力。

也许这只是孔子遭到某女子无礼对待的感慨之言,若真如此,我们何不为能看到圣人“接地气”的一面而莞尔呢?

这里是好说文学,喜欢请关注!带你走进可庄严肃穆可诙谐幽默的文学世界!

感谢看过评过赞过的你~

其他网友回答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人和那些小人真的太难相处了,你跟他们亲近吧,就显的不检点,不够庄重。你躲他们远远的,他们又会怨恨你,觉得你讨厌他们。

那孔子作为圣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种话呢?

是一次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卫国宣讲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却被卫国国君处处为难,搞得全国很排斥他的这种儒家思想。而卫国国君之所以为难孔子,完全是因为卫国后宫的嫔妃和一些奸佞小人为了避免被到的立法约束,在卫国国君面前不断地说孔子的坏话。所以孔子卫国宣讲失败,临走的时候发出了这句感叹。

其实孔子这句话中说的”女子“及”小人“都是有特指的,并不是以偏概全单指某类人群。就算孔子是圣人,也不可能每句话都不带着情绪,都字字斟酌。

但是后人只记得了这句话,忘记了当时孔子身处的环境和当时说这句话时候的情况,就按字面理解成为女人和小人太难相处,于是就有了这种带着极其偏见色彩的误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