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邓四平的散文被选入上海交大出版社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醉忆故乡醪糟香
邓四平/文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买酒谷!”故乡川北的醪糟吃时不醉人,吃后人自醉。
古色古香的故乡除了盛产美女和风流韵事以外,更以芳香醉人的醪糟而诱人不已。
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工艺考究,制作精美。普通型的,用陶罐盛装,盖子上蒙一张大红的亮油纸,红绸带绕上一匝,牢牢捆紧,密封,极似电影《红高粱》里用大红纸写有“酒”字的大酒坛。也有用透明的玻璃瓶盛装的,那瓶就象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一般,雍容大度,里面盛装的醪糟,软软的,酥酥的,白花花的,漂漾着,清晰可见。礼品型的醪糟价格较高,用青花瓷坛或者陶瓷缸盛装,瓷坛上画着龙凤呈祥或者各种各样的花草,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素朴大方,让人疑心那是景德镇极为名贵的瓷。打开坛罐,而坛里盛装的又只是芳香的醪糟,舀上一勺,香甜、凉爽、解渴、提神,满屋飘香。
醪糟最常见的吃法,是掺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两个鸡蛋或捏上几个糯米汤圆放在锅里小煮片刻,起锅舀出,盛进碗里,便可品尝。家乡的醪糟,因其曲药配方的独特,加之盆地气候,新出缸的醪糟吃起来芳香糯软,入口化渣,甜而不腻,爽口怡心,回味无穷,因此一直以来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小时候,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跟到父母身后去“撵脚”,一到亲戚家,洗帕热水脸,沏杯薄荷茶,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香香的,烫烫的,热气腾腾,烟雾袅袅。小时候,儿时的我常常跟着母亲去乡下的舅舅家中作客。舅舅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中等身材,人瘦瘦的,皮肤黑黑的,舅舅虽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却知书达理,淳朴厚道,热情好客。勤快的舅娘见我们到来之后,便会热情地和我们打过招呼,然后走到厨房里去洗锅、生火、烧水熬醪糟。醪糟可以充饥,甜水可以解渴,驱尽一路风寒,卸下一身疲惫,尽显亲情的温馨和珍贵。
一包不足一斤的白糖冰糖,一把陈年的干面,居然可以反复地走上好几户人家,礼物虽轻,情谊甚浓。午饭之前,先喝醪糟,称作“打幺台”。大人也常逗我们小孩说,吃醪糟时那热气是吹不得的,如果吹了,今后讨婆娘到老亲爷家去接婆娘时要落大雨,走滑路。吹了醪糟脸上还要长酒子颗颗,像永兴场上药铺里的邓麻子一样,满脸全是窝窝……所以,小时候,懵懂的我,在亲戚家喝醪糟的时候,尽管醪糟开水热气腾腾烟雾弥漫,也是万万不敢去吹醪糟碗中的热气,害怕吹了那热气将来去老亲爷家中接婆娘时会落大雨,路滑不好走,更害怕吹了那热气脸上真的就会长出邓麻子脸上一样的酒子颗颗,真的是难看得很……
醪糟因其原料简单,制作方便,所以乡间无论贫富人家,均可酿造,四季不缺。那时候,贤慧的母亲常常是自己动手酿制醪糟:先将糯米,又叫酒米,用水泡胀,放进锅里蒸熟,用烧开后放凉的白开水或者清凉甘醇的井水将其发散,洒上曲药,细细拌匀,然后盛入家中的一个大洗脸盆内,撒上糠壳压紧密封,甚至加盖棉絮等厚物捂盖。有时候干脆就塞进被窝,一天一夜之后,满屋清香四溢,仿佛八月桂花遍地香。酿好的醪糟装进瓷坛,盖上盖儿,放进厨房大青石水缸里,吃上十天半月,坛内的醪糟也依然鲜美如初,一点儿也不会酸,一点儿也不会坏,保鲜的效果甚至比现在的冰箱都还要好得多。若意图酿酒,那就得多用曲药了,这样酿出的醪糟味太冲,不大好吃,但出酒率高,醪糟里的汁水,就是米酒,度数不高,温和,香醇,有点象现在的啤酒。后来,读《水浒传》读到了过景阳岗打虎的武松,曾经连吃了十八碗酒,我想那其实应该就是这种醪糟中酿出的米酒,度数很低的,如果真是现在酒厂里烤出的那种60度左右的老白干,真若“咕噜咕噜”地喝下个十八碗,别说上山打虎,先不自身醉瘫倒在地那才叫怪呢?
小时候,我便常去偷吃那盛在家中大瓷坛中的醪糟,有时候贪心,喝得多了,醉得像川剧里满脸通红的关公一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很多时候,竟坐在自家米桶旁的柜子下“呼呼呼”地睡着了。一觉醒来,懵懵懂懂竟不知身在何方。
那时候,家乡小镇的街上,每逢当场天,便有一个从兴隆场到永兴场来赶场卖酒曲的老婆婆。那婆婆头发花白,走路蹒跚,挎个小竹篮,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细声细气地叫卖酿醪糟的酒曲。有时候,卖酒曲的婆婆也在桥头一隅的地上铺开一张亮油纸,将装在布口袋里的酒曲摊开来摆在地上卖。那曲药四四方方的,雪白雪白,就象现在打麻将用的骰子,用纸包好,一包三粒,一角钱一包,酿出的醪糟,吃起来又香又甜,入口化渣,一点儿也不腻人,味道真是好极了。时光荏苒,当年那走街串巷卖酒曲慈祥的婆婆和贤慧的母亲均已不在人世了,如今,我再也吃不成母亲亲手酿制的醪糟了,怅然若失之余,但那醪糟的清香、甘醇却早已融入了我的记忆之中,生命之中、血液之中了!
很多很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念起家乡的那些人们来,那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仿佛故乡池塘里碧绿的莲叶和风生水起的涟漪,还有淡淡的桂花馨香和浓浓的醪糟味道,沁人心脾地轻易地就将我一次又一次地醉倒……
情到深处人孤独,醉忆故乡醪糟香……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15日。四川蓬安海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蓬安全搜索、四川全网搜总编辑。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共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多篇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编辑:邓四平)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前往图中的公众号,即可关注蓬安全搜索微信公众号,免费阅读更多新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