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为何分投三国呢?
优质回答:
看机遇,也看缘分。就是现在的亲姐妹也很少有嫁给一奶同胞的亲兄弟是一样的。如果有那肯定是奇缘……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但是史书没有明载两人是否同父异母兄弟。从《三国志》的相关记载来看,两人同父异母的可能性比较高。
诸葛瑾传转引吴书记载:“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这就是说,诸葛瑾有生母,还有个继母。而《诸葛亮传》又记载说“亮早孤”,孤在古代多数是指父亲去世,而不是父母都不在。这就是说,诸葛亮的父亲去世是比较早的。
诸葛瑾生于174年,而诸葛亮生于181年,两人只相差七岁,但是因为黄巾起义和之后的董卓之乱,天下纷纷,两个人的经历很不一样。诸葛瑾传记载,他“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按照当时的习惯,应该是在他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在京师游学过一段时间。
东汉都城在洛阳,也就是说当时的京师。但这必须要在董卓之乱之前,而且必须是在洛阳秩序还比较稳定的时期。因为董卓在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的时候,洛阳就被焚毁了。而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是在190年,这时候诸葛瑾只有16岁,即使按虚岁算,也只有十七岁。
他母亲去世之后,他回家居丧。居丧一般为期三年,他又侍奉过一段时间的继母。这都是在他老家琅琊阳都,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境内。但诸葛亮随诸葛玄前往豫章,是在曹操进攻陶谦导致山东局势混乱的时候,也就是193年。这时候诸葛亮12岁,诸葛瑾已经虚岁二十岁了。
更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诸葛瑾和诸葛亮早期似乎关系很淡漠。诸葛瑾在汉末避乱徙居江东的时候,并没有带当时尚在幼年的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而是他一个人孤身前往的。现在基本上都认为他避居江东是在200年,那就意味着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前往豫章上任的时候,诸葛瑾留在了琅琊老家。这也不太符合常理。所以,他徙居江东可能是在诸葛亮随诸葛玄前往豫章之前。
诸葛玄在豫章站不住脚,只好前往荆州投靠刘表。荆州当时的治所在襄阳,所以诸葛玄197年死后,诸葛亮就带着弟弟诸葛均住在卧龙岗。这时候,诸葛亮按虚岁算,也才只有十七岁,但他是带着诸葛均一起避难,一起生活的,并没有把诸葛均留下。这似乎可以说明,他和诸葛均的关系要比他和诸葛瑾的关系更亲密。
诸葛亮三岁的时候,母亲章氏去世,这是184年的事,父亲诸葛珪去世是在诸葛亮12岁的时候,也就是193年。如果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那么章氏去世的时候,诸葛瑾也才只有虚岁十一岁。而吴书将诸葛瑾“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系于“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之后,总不可能在他还不到十岁的时候,他就去了洛阳游学。
所以,我认为诸葛瑾徙居江东应该是在193年诸葛珪去世之后,当时中原已经大乱的情况下,而诸葛瑾已经虚岁二十岁,具备了单独行动的能力,所以他自己单独行动,去了江东,而诸葛亮和诸葛均则跟着诸葛玄到豫章去上任。此外,在东汉中后期,游学京师往往是为了寻找出仕的机会,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如果他当时已经具备出仕的能力和资格,那么应该跟着要前往豫章出任太守的诸葛玄一起去才更符合常理。
当然,也可能会有人认为,诸葛亮随诸葛玄前往豫章,而诸葛瑾独自留在琅琊,也可能是因为诸葛玄无子,诸葛亮出嗣诸葛玄,所以才跟着诸葛玄一起前往豫章,就像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一样。但即便如此,诸葛亮为什么又要带着诸葛均呢,而不把诸葛均留下和诸葛瑾一起生活呢?总不能把诸葛亮和诸葛均都过继给诸葛玄吧?
如果诸葛瑾与诸葛亮是同父异母,而诸葛亮与诸葛均同父同母,那么诸葛亮母亲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只有三岁,推算下来,诸葛均和诸葛亮的年龄差距也当在三岁以内。而诸葛均一直到216年才出任长水校尉,并且一直活到蜀汉灭亡的263年,那也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了。在三国时期,也是相当长寿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非常有名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别就仕于蜀、吴、魏三国,且均身居高位。古代中国官场一般都是近亲繁殖,但其三人却分仕三国,各为其主,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理顺一下三人的关系。诸葛瑾和诸葛亮其实是亲兄弟,诸葛诞则为二人的族弟。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二人年龄也相近,因此二人在政治上交集较多,且相互影响也较大。尤其是在孙刘联合抗曹时期,二人为加深孙刘纽带关系、增强双方政治互信,并赢得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诸葛诞则因与二人年龄差距较大,且只是同族兄弟的关系,政治交集较少,且因权势地位相比较低的原因,政治影响力也无法相提并论。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三人所处的社会和生活背景。东汉未期,朝廷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四起,天下大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当为第一要务。
诸葛瑾十五岁时父亲去世,由于当时中原动乱,遍地战火纷飞,为了免遭兵祸,诸葛瑾选择了远避江东。
诸葛亮在父亲去世后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投靠荆州刘表在荆州安家。诸葛亮随叔父定居荆州,后在隆中隐居。
诸葛诞岁数比诸葛亮和诸葛瑾小,随家族一直在中原生活,属于曹魏的土地。
从这里不难看出,三人分仕三国有其必然。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畅通,不像现在有飞机,有高铁,有互联网,就近找份工作养家糊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再次,我们再来结合中国的士族文化进行分析。自春秋战国始,以家族为纽带的家文化就已经根植于各大士族,也就是说你出仕了,你就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而是你要肩负起整个家族的责任。其实这种文化一直影响至近代社会,在民国时期,很多家庭都是将子女分别送到国共两党发展的,也就是“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以求在形势明朗后家族可以继续得到传承。三国初期,天下大势难测,在当时的年代交通、信息不便,但也还是可以交流的,站在家族的角度来看,三方下注,每个阵营都有自己人,是最符合家族整体利益的。
最后,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三人都有足够的才华和能力是毫无疑问的。
诸葛瑾之所以投靠东吴,是逃避战乱,形势逼迫。在来到东吴后,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能够一展才华。这就像现代人好不容易找了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很好,老板对你也不错,有什么必要非得去换份工作呢?
诸葛亮自视甚高,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在隐居隆中失业期间,想找份好点的工作,去东吴吧,不太好,亲哥哥在哪里,要避嫌。曹魏那吧,家大业大,人才众多,公司开得挺久,关键岗位都有人,估计出头有点难。只有刘备最合适,公司刚成立急需人才,发展空间大,领导对自己还挺重视,三顾茅庐来请。从后面的发展情况来看,诸葛亮的选择挺准。
诸葛诞自小在曹魏统治的地区生活,接受的是曹魏文化,自然对曹魏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当时,曹魏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找工作的难度较小,就比如说你从小在一线城市生活、学习,等到大学毕业了,总不能舍近求远,去到内地二三线城市找工作吧,当然学历、能力有限另当别论。但诸葛诞本来就是一个一直在一线城市学习生活的学霸,在一线城市又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出仕于曹魏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中国古人在多年的战争环境下总结出的延续家族生命的智慧,即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在前途未卜,天下未定之时,一家人各奔东西,自投明主,善谋前程,可免全族灭亡之灾。古代如是,近代也如是。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这样一来,无论哪个国赢了,诸葛家都不亏,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是稳健的投资理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