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喜欢朱高炽还是朱高煦(朱棣对朱高煦)

网友提问: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优质回答: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冲锋陷阵,救过父亲朱棣的命,而且朱高煦长相酷似父亲朱棣,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太子朱高炽不仅身体肥胖,而且还有一腿跛足,所以十分令朱棣厌恶,多次有废太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的意愿,但每次都被群臣反对而做罢,特别是大才子谢缙假装醉酒摸着龙椅说:好圣孙。朱棣听后想到了太子的儿子朱瞻基,遂沉默不语,因为朱棣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皇孙,后朱棣察觉了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企图,而且朱高煦性格残暴,恃宠而骄,多次犯下大罪,还经常欺侮太子,不仅数次让父亲给自己改封地,还拒不就藩,还对父亲不立自己为太子十分不满,朱棣十分震怒,不仅勒令朱高煦立即就藩,还杀了朱高煦几名亲信、削夺了一些王府侍卫,从此不在提改立太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都提到了“好圣孙”,似乎朱棣看中朱瞻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就会知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棣想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皇位传承有序,江山长治久安,就不能舍弃没有过错的长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

当然首先还是要更正一个问题,朱高炽并非身有残疾,只是因为身体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与残疾还是有区别的。

(朱瞻基)

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点大家都知道,在太子朱高炽在世的情况下就破天荒封朱瞻基为皇太孙,还带着他一起北伐,足见喜爱。但是,因为喜欢孙子而传位给某个儿子实在太儿戏了,因为朱棣一来不能保证朱瞻基一定比朱高炽活的长,二来不能保证朱高炽继位后会不会更喜欢别的儿子而让朱瞻基失去继位资格,所以,喜欢朱瞻基这点最多只能成为加分项,却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朱高煦剧照)

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一个封建王朝亘古不变的话题——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棣自己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皇位来源不正,但是做了皇帝以后,却不能让子孙的皇位再不稳固。或许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对于像自己又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可能真的说过要立他为太子。但是一旦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屁股决定脑袋,身份的转变让朱棣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首要考虑的是江山长治久安,是皇位稳固传承,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故而,除非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否则,储位只能是他的。

那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吗?没有,非但无过,反而有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炽以万人镇守大本营北平,结果抵挡住了敌军五十万大军,保证北平不失,以此战功丝毫不逊色于朱高煦。更兼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每逢朱棣离京,朱高炽负责监国,也都井井有条,毫无过犯。这样优秀的儿子,朱棣怎么会废了他而立朱高煦呢?

与朱棣情况类似的还有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太子李建成,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李世民也明白,自己的模式不能延续,自己的后代一定要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后来也不是实行的很好,但至少李世民在努力)。所以虽然他更喜欢第四子(长孙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但还是一直让嫡长子李承乾坐在太子之位上,无论李承乾做了多少荒唐事也没废掉他,即使最后李承乾居然起兵造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了他,还是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因为李世民不能让储位“经营可得”,所以,一心夺嫡的李泰也随着李承乾一起被废,而是改立了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此后虽有后悔,想过改立更有本事更像自己的第四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最后还是因为李恪并非嫡子作罢。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子地位高于庶子。

其他网友回答

朱高炽能被册封为太子,在古代叫做天命所归,用现在的话叫赢在起跑线上。跟影视剧里津津乐道的“好圣孙”朱瞻基没多大关系。

影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跑到诏狱中问杨士奇,“大位传谁为好?”

杨士奇答道:“太子!“

朱棣问:“为什么?”

杨士奇答:“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好圣孙”这个典故本来源自大才子解缙。《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永乐初年,朱棣刚登大位,尚未册立太子,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回复了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最终下定了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但真实情况是,永乐元年的时候,我们的“好圣孙”朱瞻基才5岁,5岁的小孩子能看出将来有多大出息,在死亡率较高的古代,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未可知。

而且朱棣登基之初,朱高炽、朱高煦等人还留守在北平,解缙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这位“好圣孙”。以此就断定“好圣孙”对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有决定性的作用,过于草率。

反而《大明风华》里的改编更靠谱,太子已立,“好圣孙”也长大成人,历练有加,足以判断大明可旺三代。

作为一国之君,册立谁为太子已经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决定了。

朱棣的确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勇武,能征善战,靖难之役时立有大功,不仅多次救朱棣于危难,更是数次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军中是靠实力说话的地方,以淇国公邱福为首一些武将,公开表示支持朱高煦为太子。

而反观长子朱高炽,性格温和,朱棣担心他压不住人。虽然仁厚,但未曾参与治国,能力还没有外显。靖难时虽也有守城稳固后方之功,但跟朱高煦比起来,就不够出众了。

所以,在当时的能力功绩对比上,朱高炽是弱于弟弟朱高煦的。

朱高炽唯一制胜的法宝就是身份——他是嫡长子,且无论如何不会被超越的优势。

在古代社会秩序中,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不管是帝王家还是普通家庭,这是全社会公认的法则。朱元璋立下的祖训——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准则。

所以上有祖训,下有社会共识,立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尽管朱棣登基之初,并没有着急立太子。但他这一年三不五时的会收到群臣的上书,不光是京中的文武百官,远在外廷的宗室藩王,勋爵将领也都在表达着立长子为太子的意愿。

永乐元年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复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四月庚戌,周王橚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九月,镇守贵州镇远侯顾成上言:“臣尚有欲言者,伏愿皇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副理万机,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胜幸甚。”

朱棣此刻应该能体会老爹朱元璋当初立朱允炆为太孙的心境,可以说是天下归心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儿子,错失储位会心有不甘,但作为一国之君,朱棣虽然能体会朱高煦的心情,但他也要遵从全国人民的意愿。他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社会公理。

永乐二年三月,文武群臣及京师军民耆老再次劝立皇太子时,朱棣不再驳回请求,表示愿意听从大家的谏言,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比岁亲王数请建立,卿等亦屡以为言,忠诚恳至,皆欲固基本为宗社之计,今俯狥所言,以世子为皇太子

对于决定了的事,朱棣是不会反悔的。他要为大明江山扫除一切顾虑的。

册立太子之日,也册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为了避免兄弟争位,以及未来可能的隐患,朱棣一杆子把朱高煦支到云南去了。

朱高炽的身体也是让朱棣顾虑的,在朱棣看来,朱高炽毛病很多。实际上,朱高炽只是腿脚不好,加上过于肥胖,行动迟缓而已。但似乎朱棣很怕朱高炽走在自己前头,所以等皇长孙朱瞻基长大了一些,朱棣就开始亲自培养。东宫太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全套搬给朱瞻基,出征漠北也不忘将皇孙带在身边,时时教导,事实证明,朱棣的教育成果很好。

永乐九年,朱棣正式册封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就算是彻底稳定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朱高煦个性太过张狂!不是一个仁君之选,虽有武功建树却屡屡犯法。朱高炽生性仁厚,其儿子朱瞻基甚得朱棣喜爱,史书记载:朱棣有传位予孙儿朱瞻基的心愿所以才传位给儿子朱高炽。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朱高煦作死,二是朱高炽级别太高,朱高煦根本和他不是一个等级的。

01朱高炽身份尊贵

朱高炽是朱棣正妻徐皇后所生,且是长子。

在古代社会讲求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朱元璋没把位子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而朱高煦呢?虽然也是徐皇后所生,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若是朱高炽命短,他才有可能变成“嫡长子”。

可是你说气人不,朱高炽是命短,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好歹是在他老爸去世以后,他才去世的。所以,朱高煦成不了嫡长子,若是他当太子不符合礼制(虽然朱棣是篡位来的)。

02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很看好朱棣这个儿子,但是囿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他还是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

但是呢,朱元璋还时很关心朱棣的,这就体现在他对朱棣儿子的关心上。只要是朱棣的儿子出生了,他必是要过去探视祝贺一番。

而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自然是被朱元璋重视了。

当然,若是仅仅作为一个平庸的皇孙,朱高炽是不可能被朱元璋一直喜爱的。

朱高炽从小就表现出了不符合年龄的沉稳,做事极为冷静。

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检阅军队。可是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朱元璋询问原因,他答道:

天气严寒,若是让士兵早起受冻,恐怕会影响战斗力。所以,我就先让士兵们去吃早饭了。

朱高炽做事这么细心,又体贴将士,朱元璋自然是喜爱这个皇孙。于是,朱元璋亲自指定他为燕王世子。

03朱高炽的军事才能

朱高炽不好动,身体肥胖,甚至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朱棣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反而,朱高煦这个儿子很像自己。

朱棣能征善武,他的江山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而朱高炽连走路都困难,何况骑马了。

但是朱高熙不一样了,他长年跟着朱棣一起作战。在靖难之役中,正是有着朱高熙的援助,朱棣才幸免于难。

不过,朱高炽不能做一个在马背上驰骋的将领,不代表他不能当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在朱棣南下时,朱高炽被命留守北京。而正是有着朱高炽的合理布控,李景隆怎么打北京城都打不下来。而双方兵力分别是:朱高炽1万,李景隆50万。

由此可以看出,朱高炽不仅有治兵才能,而且还很厉害。

04朱高炽为人处事之才

朱高炽为人豁达,宽容仁厚,且做事小心谨慎。

朱高熙这个人心眼贼坏,以前在打仗的时候就经常欺负百姓,面对自己的哥哥,他也多次下狠手。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故意写信劝远在北京的朱高炽投降,并给予厚禄。

而朱高熙就趁机大做文章,他得知消息后,就诬陷朱高炽要“大义灭父”。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若是朱高炽在这里,他可能早就被朱棣碎尸万段了。

不过,朱高炽可谨慎,面对朱允炆的诱降,他当然是选择了拒绝。而且,他还连忙派使者赶到前线,递上这份尚未开封的书信。

朱棣这才醒悟,“狡猾”的朱允炆是使了一招离间计。

按理说,朱高熙这么陷害他,朱高炽应该反击才对。但是朱高炽偏不,面对朱高熙的多次“攻击”,他都一笑而过,丝毫不放在心上。

05朱高煦作死

朱高煦一心想夺太子之位,所以多次设计陷害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做事实在是滴水不漏,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在永乐二年,朱棣被一群大臣催着立储。在一番纠结之下, 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当太子,而朱高熙被封为汉王。

朱高熙听完圣旨之后,自然是不高兴。因为朱棣还命他速去就藩,而藩地却在千里之外的云南。

朱高熙一阵撒泼打滚,“据理力争”。因为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朱棣也不好落井下石,就答应朱高熙让他留在京城。

十年后,朱棣又给朱高熙改了封地,这次在青州(今山东河北一带),离明朝的未来的京城可近。但是这次,朱高熙仍是不愿意就藩,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熙的用心。

话说朱高熙被朱棣催着去就藩,自己也有点慌,他怕这一去自己这辈子就和皇位无缘了。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无脑操作,也就是开始“谋反”。他招募了大量的死士,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招兵买马。

终于,纸包不住火,朱高煦的“大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很生气,一怒之下竟要把朱高熙贬为庶人。幸好,在朱高炽的力保之下,他才幸免一难。

从此,他便退出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总而言之,朱高熙当不上太子是必然的。若朱棣还是个正常人,他就一定会传位给朱高炽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