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是不是书法(什么叫馆阁体书法)

网友提问:

馆阁体是中国书法的精华吗?

优质回答:

馆阁是应试写字的标准,不是书法,而且绝不是书法!

馆阁倒是可以成为美术字,规范,严谨,漂亮,整洁!然则,有些人竟然大言不惭地称之为书法,那可真是井蛙之见了!书法是什么?书法是散,不是紧,书法求变,反对模板,书法是恣肆纵逸,不是严谨拘束!

当你小心翼翼地拿着毛笔,枕着腕,夹着肘,如描似画地写字的时候,你就是在远离书法的境界!给你个定义是你只是在写字,或者是你只是一个未入门的学员!

馆阁不是书法,这是在书法认知方面的问题,你写馆阁,就代表着你的书法认知还没入书法门呢!

其他网友回答

馆阁体是中国古代的人, 在当时印刷技术落后,只能通过手抄本的形式,或者先石刻后印制的形式,清朝多为石刻印制的书籍很清楚质量很好。

馆阁体就是在当时情况下,综合古代各体毛笔字,为全国统一字体,规范标准化的一种毛笔字体,其特点:一是,楷书字体,书写速度快,对于抄书工匠来说,每天抄写二万字,这个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二是,能保证书写的是楷书,并不潦草。

所以,当时,馆阁体是其他毛笔书体,无法比拟的书体。而且书写者需要深厚的毛笔字功底,并不是当代所谓书家说的那样,又是很呆板了,很平庸了,等等。

其实拆穿他们吧,说这种话的人他们根本练不出也写不出这种水平的字来,更无法快速写出馆阁体的字来。

所以说,馆阁体是古代把各体毛笔字,综合为一体的精华字体,别的字体不但功能上比不了,书写速度上比不了,字体即标准化,又继承包含了古代书法艺术中的高深的笔法,心法,章法,等文化传统。

古代明清时代的碑文,绝大部分是馆阁体写的,刻制的。

当今,为继承流传中华文化传统,也应在学校中推广学习馆阁体毛笔字。

其他网友回答

馆阁体是不是中国书法的精华,看一下沈括在《笔谈》?的评论,即能回答这个问题,沈括说: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馆阁体最早出现在宋代,这种书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的书体,以规整圆融为特点,大多应用于官场,流行于明清两代。这种书体横平竖直,十分拘谨,没有生气,完全按这个书体的标准去书写,会使作品变的僵硬刻板,毫无生命力;会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更谈不上?什么个人风格了。

话又说回来,当初的馆阁体本是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报刊书籍上的仿宋、黑体、楷体等字体,这是?可厚非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于艺术性,仍然能够在书法历史上站一席之地,不过有些反面教材的意味。

仍然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规范,严谨易于识别。这些虽然也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但过于规范,严谨,也就失去了鲜活生动的魅力。不可作为临摹学习取法的对象。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馆阁体,都算不上是经典或精髓,学习书法走向如此境地,似乎有些误入歧途的意味。实际上也就是把字写死了而已。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书法的法度造成,被传统或经典的法约束至此,也有学习方向的问题,和审美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也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的科技发展有关,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局限性。要保证印刷或公务公文的意识,形成了一种规范之际的书体。

就现代书法的现状来说,特别是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几乎打砸碎传统,形成了一种丑书风气。馆阁体似乎也能够给我们一些有易的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

馆阁体,是明清时期考试专用书体。又叫应试书。 严格的说,馆阁体只能算正体字。与文人墨客所崇尚的楷书不可等同相看。别说精华,书法都还算不上。

这么说吧,馆阁体就好比对着报纸上的印刷字练习,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经历来讲,馆阁体就是和现在学校学生入学学习识字所写的字是一样的,谈不上书法的层次。仅仅是识字学习的开端。我们现在填写表格,学生考试,都会被告知,要求用工整的字体书写。没有任何人会把这个要求当书法。当然,有人也有写的达到了书法观赏的高度。同样,写馆阁体的人也有人写的达到了楷书书法的高度,但不能因个别人突出的表现代表广泛的馆阁体。

在古代,名人名家的字迹,沒有图片,没有复印机,没有印刷机,独此一份。不是藏在皇宫,便是在王公大臣,巨商富贾的家中。普通不要说学习,见到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在古代经典作品的题跋中看到,能见名迹一眼的人,那种无胜荣幸的心情。能在上题字或留下一枚印章,与名迹万古长存,那可是非同一般的幸事!普通学子所写的字,就是工整而已,谈不上书法。馆阁体就是楷书,更是无稽之谈。

现在许多不明究里的人,把赵孟頫,文征明,沈度等名家的书法当成了馆阁体,就更不挨边了。馆阁体,实际就是工匠雕刻制版的印刷体字。信不信,翻开历史去查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