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自五国伐齐又田单复国后,齐国五六十年为何没有半点作为?
优质回答:
齐国自公元前279年后,可谓是十分的低调,一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灭,历史也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为何齐国要低调半个多世纪,而不和秦赵楚逐鹿中原,争夺霸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五国攻齐的浩劫成为齐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说一下五国攻齐这件影响了齐国命运的转折点。
齐国自威王、宣王、闵王三代,国力强盛,威震天下,成为这一时期当仁不让的霸主,尤其是齐闵王,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他在灭宋分赃上,想要独吞,引起了盟友的不满。再加上苏秦、孟尝君、秦国等各方势力的挑唆与运作,一支由魏、赵、韩、秦、燕五国联军组建起来,而上将军就是燕国名将乐毅,于公元前284年正式讨伐齐国。
此时齐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数十年后的秦国是差不多的,成为了诸侯的公敌。关键齐闵王是个不怕事儿的主儿,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是乌合之众的联军也不放在眼里。在济西摆开阵仗,结果二十万齐军大败。齐闵王自己赶紧逃命。联军攻破了齐国首都临淄,烧毁齐国的宗庙宫殿,掠夺齐国的珍宝,对于当时齐地的震慑是非常大的,对于齐国损失也是非常惨重。
乐毅在齐地打了五年仗,先后攻克了齐地72城,给齐国带来了很大的伤亡。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还在苦苦支撑,这一围就是三年。
莒城是齐闵王呆的地方,这时齐国的小弟楚国借着救援的名义来了,迅速吞并淮北之地。楚将淖齿与齐闵王会面后,一顿虚情假意地觥筹交错后,杀掉了齐闵王。这时,齐国大夫不干了,齐闵王再混蛋也轮不到你一个楚国人来杀?于是将淖齿给剁了,为闵王报了仇。随后,齐襄王即了位,但还是龟缩于一城。
公元前279年,田单在即墨之战大破燕军,随后追击至黄河北岸,迅速光复齐地,迎接齐襄王回临淄。
说起齐襄王也挺惨的,父亲被杀后,隐姓埋名跑到大夫家当佣人,大夫家小姐见其奇特,与之私通,后来有了齐王田建,而这位大夫之女就是齐国著名贤德的君王后,也曾掌管齐国后期的权力。与诸侯讲诚信,与秦国交往谨慎,保证齐国不卷入战争中,这也是对齐王建的言传身教。
由于田单覆灭了侵齐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地,也是齐国的王族,他的个人声望达到了极点,可以说威震天下。世人只知田单大将军,而不知齐襄王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这也造成了齐襄王的猜忌,君臣之间早生嫌隙。而此时赵国愿以三座城池换田单,田单和齐襄王都比较乐意,田单交出了兵权,去了赵国,齐襄王拿到权力,亲自治理齐国,这场君臣之斗以和平方式解决。随着田单的离去,齐国再无能统兵之将。这不过是齐国政局上的死水微澜。
田单去了赵国,曾带兵再次攻打燕国,夺取了三座城池。还与老对手乐毅、赵国名将赵奢等交往,最后老死于赵国,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
二、两代君主力保齐国安稳,国内反对争霸
经历过这场浩劫,齐国元气大伤。原来精锐的齐军在之前战争中被打残,国家财富被燕国洗劫一空。满目疮痍,国破山河,急需等待齐襄王重建齐人的家园。齐国原来的部队技击之兵类似于现在的雇佣军,在战场上没有契约精神,国家财政吃紧,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改革中被裁掉。
齐王、宗室、贵族、百姓都不愿再经历这种国家浩劫,根本原因就是齐国霸权惹得众怒,不争霸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所以,君臣上下,骨子里已经有了偏安一隅的想法,并且将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同时,齐国人对天下人失望了,尤其是对周边的邻居们,老死不相往来,坐上观虎斗,可能是齐人最高兴的状态,全国人民都有极强的厌战心理。比如华阳、长平、邯郸这些大战,魏赵损失惨重,齐人心里偷着乐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救援呢。比如赵国长平之战缺粮,向齐国求救,齐国直接爱搭不理。可恶的赵国还频频骚扰齐国边境,打打秋风,抢抢东西,最后这些人都挂了。
楚人不守信诺,趁火打劫,杀害齐王,已经被列入死敌。韩国是以前的小弟,也跟着大众节变,直接断了来往。当六国中,秦、赵、楚、魏、韩在后期如火如荼地战争中。齐国在干嘛?齐国一在看天下诸侯大戏,二在稷下学宫搞学术,尤其是阴阳家开始盛行,比如邹衍的大九州说、阴阳五行说等等。
齐国虽然经历了亡国浩劫,但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加上盐海之利,商业发达,土地广阔,城池林立,人口众多,迅速恢复了国力,数十万人马还是有的,所以秦国对此也比较忌惮,周围国家对此想抱大腿,尤其是被秦国揍得半死不活了。可惜,齐国纵然有有识之士,齐王建也不会采纳其意见。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在复国的14年后去世,儿子田建即位,成为了齐国最后一代君主。
三、秦齐联盟的建立,与合纵联盟渐行渐远
公元前266年,秦国政坛大变局,因为这场变局直接影响了秦国与齐国的关系。该年,秦昭襄王任命范睢为相,将魏冉等四大家族赶到函谷关外。魏冉是五国伐齐的秦军主帅,他的封地陶丘就是伐齐的战利品。到了封地后就挂了,后来封地被魏国吞了,标志着秦国的飞地,齐国心脏上的一根钉子被拔除了。
同时,范睢主张“远交近攻”大战略,而齐国与秦国不交界,没有直接利益纠纷。不能像以前再打齐国,应当与之交好,结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而近攻就是阻挡在秦军东方路上的韩赵魏,一步步蚕食其领土。韩赵魏不幸地为齐国专业挡了半个世纪的刀。尤其是赵国,从公元前270年开始拖住了秦国。从而,使齐国在整体热战的情况下抽身置外。
公元前241年,齐国因为是秦国的盟友,哪怕是不出兵攻打合纵联盟,还是被以赵国庞瑗为首的五国联军揍了一顿,被占了座城池。而这伙联军,就是刚刚从函谷关下狼狈而逃的残兵败将。
公元前237年,齐王田建千里迢迢跑到咸阳访问秦国,秦始皇盛情款待。两国重温交往历史,再次申明继续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而这时,李斯掌管的间谍们成功策反了齐王的宾客、大臣,达到齐国不进入合纵联盟,不帮助五国打秦国、不修军备等三大目的。
对于齐王田建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父亲齐襄王,一生坎坷,只求安定。母亲君王后,素有贤名,只求自保。而第三个便是舅舅后胜,做了几十年的相国,不幸也被秦国策反了,直接带着外甥投降秦国,可谓是齐国第一大坑货。对于齐国人来说,亡国之后才明白置身事外的恶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方面肯定是有实力上面的因素,毕竟整个国家70多个城池都被打下来,最后只剩两个城池了,其他地方肯定遭受重创,而且燕国的军队在进入齐国的土地以后,可以说是烧杀掠抢,无恶不作。
当时,齐国主帅田单甚至让当时燕国的军队刨了齐国的祖坟,还有割了齐国俘虏的鼻子,其他国家的军队在齐国的土地上面可以说将整个齐国当时积攒了几十年的国里全部消耗一空。
大家想想三国时期为什么蜀国在经受夷陵之败以后,诸葛亮进攻北伐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一个粮食短缺的问题,一个国家积攒起来的粮食,它没有个几十年,没有办法支撑一次大型战役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不够钱向军队吃什么,更何况各种各样的军械,马匹等等战略物资都需要提前进行储存,所以说齐国在富国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休养生息,再恢复之前的国立。但是直到齐国被灭,它的国力仍然还没有恢复到最鼎盛的时期。
还有一条,那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齐国,在这之前为什么会被那么多诸侯国家一起联手吊打,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当时的齐国得罪了太多国家,这个国家太强势了,今天看这个不顺眼就去打,明天看那个不顺眼就去打结果截下来那么多仇恨,最后一起爆发出来,将齐国差一点给灭国了。
很多人都经受过挫折,但是。比起故事里面经受过挫折,然后站起来的主角,相比,大多数人在挫折面前仍然还是显得有一些软弱无力。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叫做秦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秦国被其他猪和国家连起来吊打了上百年,但是吞并天下之雄心仍然还是没有改变,再加上秦国拥有着关中的土地,可以说保证自己的一方安乐,秦国可以在屡次挫折里面不断的站起来,不断地去挑战天下强国。
但是齐国不行。齐国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贪生怕死,当时齐国和魏国发生马陵战役的时候,魏国的主帅庞涓说到齐国的士兵就说齐国士兵贪生怕死,所以孙膑将计就计,用减灶法引诱庞涓入场。
综上两点,齐国在复国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毫无作为,甚至秦国灭掉其他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旁边叫好,齐王甚至亲自跑到秦国去和秦国缔结盟约。
不过可惜的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国家,在乱世之中,最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大家都会明白,就如同满清政权一样,人人都说满清政权的皇帝没有犯大错,所以就不叫昏君,因此得出一个奇葩的结论,说满清12个皇帝没有一个昏君,为什么会亡国呢?适逢天下大争之世,不提升国家实力,只有灭亡一途,弱国无外交啊,更何况满清的那几个皇帝出的昏招还真不少。
其他网友回答
自从田单复齐后,齐国却没有中兴,沦为二流国家,不思进取,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齐襄王非中兴之君
在乐毅伐齐期间,齐湣王死于非命,齐人拥立其子齐襄王。然而,齐襄王实在不是中兴之君。在齐国只剩下两城苦战时,齐襄王非但没有挺而而出,领导抗燕斗争,反而逃到深山老林中,对复国全然失去信心。直到田单复国后,在山中修了栈道木阁,把齐襄王这个缩头乌龟国王给请出山了。
第二,打击排挤田单
齐国复国后,百废待兴,倘若齐襄王能重用像田单这样的名臣,齐国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田单功高震主,齐襄王对他不免会有心虚、嫉妒甚至恐惧感。
有一回,田单见一老人受冻,脱下皮裘给老人穿上。齐襄王的第一反应,就是田单在收买人心,心怀不轨。君王的逻辑与常人可不同,宁可把人往坏里想。齐襄王的几个宠臣乘机进谄,诬陷田单,说他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与国君没分别。这时的田单可以说处境十分危机,随时都可能被陷害。如果不是有貂勃这样敢于直谏的大臣,他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了。
遇到如此平庸的君主,齐国如何复兴呢?
第三,君王后的保守外交
齐襄王去世后,其子齐王建继位,真正大权落入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的母亲手中,在史书里,她被称为“君王后”。
君王后是女流之辈,所以也不能指望她有雄才大略,她的目标就是保住齐国的和平。为此,她推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东方诸国为了对付秦国,祭出的法宝是合纵运动。而齐国搞不结盟,对于东方诸侯的合纵,齐国一概不参加。
君王后的这一套外交政策,对维持齐国的稳定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她生前,齐国既不是东方五国的盟友,也不是秦国的盟友,由于在外交上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秦国无意攻齐,而东方诸侯也忙着对付秦国,谁来理会齐国呢?故而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兵”,成为乱世中的一片净土。
第四、君王后去世后,齐国外交倒向秦国
君王后去世后,齐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走样了。
齐国宰相后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亲秦分子,秦国也花费巨资,收买后胜的宾客门人。秦国的反间计大获成功,后胜执政时,齐国开始偏离中庸的外交,向秦国靠拢,他甚至建议齐王建朝见秦王,实际上就是俯首称臣。齐国是铁了心要当一个“永久中立国”,几乎放弃了必要的军备,“不修攻战之备”,同时,“不助五国攻秦”。齐国眼睁睁看着东方其他五国被一一消灭,完全无动于衷。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齐国最终也被秦国灭了,齐王建被流放饿死。
其他网友回答
似乎是为了抓住乱世的尾巴,战国末期,各国的名将、谋士,甚至刺客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出令人血脉贲张的故事。
唯独东面的齐,无声无息,几乎在静静地等待命运的终结。
齐,到底在忙啥呢?他为何要“隐身”呢?
国力锐减
尽管田单收复了齐国大部分领土,但是齐的实力仍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五国伐齐时,齐国全境都被战火洗了一遍,尤其是:燕军为了报复齐军当年在燕的暴行,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因此,齐国虽复,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力一落千丈。
同时,虽说燕国是齐主要对手,但毕竟是五国伐齐,五国与齐都仍处于战争状态,而早先与齐站一边的楚也已经翻脸,所以,齐在外交上空前孤立!
赵占据齐济北之地,也占据了齐五都之一的高唐;魏占据了大部分原宋地,也攻取了齐五都之一的平陆;楚攻取了淮北之地;
齐的五都中,仅有临淄、即墨仍属齐。
所以,此时的齐,早已不是与秦并立的“东帝”,想要有大作为,已十分困难。
不用人才
国家残破,复兴的先例不是没有。
齐国当年自己把燕国打残了,可是,燕昭王不也励精图治,迎来燕国的鼎盛吗?
燕昭王的复兴,正是从“千金买骨”,吸纳人才开始的。
相比之下,齐国要用人才,条件要优越多了。
他都不需要到国外去吸纳人才,他的稷下学宫,当时仍是各国英才聚集之地。
后来扬名立万的韩非、李斯等人,都在稷下学宫。
不过,齐王的人才观却令人寒心。
田单,是齐国复国的领袖,也是田家族人。
可是,复国后,田单遭遇谗言,甚至曾“免冠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最后出走赵国。
对田单这样的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才,怎么敢为齐效力呢?
因此,战国早期人才鼎盛的齐国,到末期时,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任何人才。
跟谁都好,就是跟谁都不好
齐襄王在位时,他尚且干预赵秦、赵燕战争,在外交上比较积极。
可是,齐襄王死后,齐王建即位,君王后摄政。
君王后期间,齐“事秦谨,与诸侯信”。
鼎盛时期的齐,是超级大国,你不结盟,别人争相来结交你。
此时的齐,名不副实,你不结盟,别人争相看不起你。
跟谁都好,就是跟谁都不好。
齐国没有盟友!(除非您把秦看成他的盟友)
五国合纵,打不过秦,就来打齐。
与秦交好?不过是帮助秦“远交近攻”而已!
齐国国力已弱,他已经不能掌握外交上的主动权,只有积极施展纵横,才可能争取最有利的外交环境。
当然,由于秦“远交近攻”的国策,五国的相继衰落,齐国还是获得了长达50年的和平。
战国时代,50年的和平期是非常奢侈的。
然而,齐国在这50年,却并没有富国强兵。
不合时宜的主流文化
因为,齐国点错了“文化树”。
田氏代齐后,齐王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提出一套理论:田是黄帝之后,姜是炎帝之后,田代姜如同黄帝打败炎帝,是正当的。
为此,齐威王时期开始,就推崇黄老之术。
一开始,这只是一个政治策略,齐威王自己可没有因此束手束脚。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老之术成了齐国的主流文化,上至齐王,下到齐民,大家都尊为主流。
君王后、齐王建,都继续推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
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在天下大定后,可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可是,在战国大争之世,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齐国的统治者无所作为,齐国的民间也“顺天命”。
后来,秦攻齐时,齐“民莫敢革者”!
既然如此,谈何富国强兵呢?
五国伐齐后,齐实力一落千丈。
这种情况下,齐不做出头鸟,休养生息,为恢复实力争取一定时间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不强出头,不代表可以不积极有为;休养生息,不代表无所作为。
齐虽不如鼎盛期,但尚拥有一定的兵力、粮草,在外交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他仍有资本有所作为,推动形势朝有利的形势发展,以等待时机。
虽然七国彼此都有矛盾,但“秦并天下”的大势已非常明显,齐国采取“与谁都好”的政策,本质上是自暴自弃!
即使外交上不强出头,对内也应抓紧时间,积极治理,富国强兵。但齐国不用贤才,内政不修,所谓“顺天命”,本质上也是自暴自弃,坐等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自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的58年时间里,齐国除了后续收复失地外,竟然没有一次主动对外用兵,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五条。
一、国力衰弱
公元前279年,田单杀骑劫复齐。史书记载:“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但是,田单复齐很可能只是收复了被燕国占领的地区,而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地区,收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理由有二:一是燕国就足够对付了,田单不可能蠢到同时与六国开战。二是即使在五国破齐之前的齐闵王时期,齐国单挑秦、赵也是处下风的,比如公元前283年秦国蒙武击齐拔城九,赵国也多次伐齐。大劫之后,齐国就更没有实力从他们手中夺回失地了,倒是赵国的廉颇、赵奢、蔺相如轮番为将夺取了大片齐国土地。
一个刚刚复国的国家,百废待兴,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短期内没有连续对外用兵的理由和底气,这是能够理解的。
二、人才匮乏
五国破齐,齐国大败,齐闵王被杀。可以想象得到,齐国肯定有一大批人才死在战乱之中,比如贤士王蠋就因为拒不事燕而自杀。
在燕国对齐国的实际控制时期,乐毅采取了包括祭祀齐桓公和管仲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收服齐国民心。这些怀柔政策还是起了作用的,以至于接受燕国爵位的达一百多人。这些人当然不会是普通人,都是齐国朝堂之上的贵族。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些人是否受到了惩罚,但是他们依然受到重用的可能性会降低。这样,五国破齐死一批,因为降燕弃一批,齐国还会有多少治国安邦的贤人可用?
仅有的人才田单,还被齐王以三座城池的价格“卖”给了赵国,帮助赵国攻燕,拔中阳;攻韩注人,拔之。田单还做了赵国国相,被封为都平君,最后很可能死在了赵国。不过,田单死后应该还是回到了齐国,他的墓就在他的齐国封地安平城(现在的皇城镇驻地)。
赵国在最后时刻用以抵抗秦军的颜聚也是齐国人。
三、政治腐败
人才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因为居高位的都是些缺乏政治智慧和政治操守的庸人,他们惟一的特点就是贪婪。
后胜为齐国国相期间,多次接受秦国的好处,甘愿为秦国效力,还多次派人入秦去接受秦国的大量钱财。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得了秦国的好处就得为秦国办事儿,于是他们就极力地劝齐王放弃连纵,去进见秦国国君。使齐国“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并终于撺掇齐王于公元前237年“入秦、置酒”。
齐王建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虽然秦始皇说“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貌似后胜曾经让齐王组织军队抵抗,但这只是秦始皇把战争责任推给他人的借口罢了,不足为信。
试想,一帮秦国间谍围绕在齐王周围,所有的出谋划策都是以利于秦国为出发点的,他们怎么可能让齐国出兵帮助五国呢。
四、政治短视
在58年中,齐国其实有过两次对外用兵的心思,可惜都半途而废了。
一次是公元前266年,齐襄王和田单尚在的时候,齐国曾经和楚国相约进攻魏国,但是被秦国解围。
另一次是齐王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但是,这一次因为赵国向齐国借粮而使两国关系破裂,救赵之事不了了之。虽然大夫周子曾劝齐王借粮救赵,并讲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齐王不听。显然,在这次对外政策的博弈中,为秦国出力的“齐奸”们又赢了。
齐国拒绝借粮救赵的行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次秦攻赵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史记》记载,齐王拒绝借粮之后,“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赵国彻底被打残。
五、国策失误
探究齐国长时间没有主动对外用兵的原因,不得不提范雎向秦昭王贡献的“远交而近攻”。公元前270年,秦、楚曾经攻取了齐国的刚、寿。但是在范雎提出“远交而近攻”的计策后,从秦昭王到秦始皇都很好地执行了这一政策,公元前221年之前再没有进攻过齐国。
齐国误判了这一形势。
齐襄王复国之后,强大的齐国瞬间崩塌的悲惨经历,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担心战争会让他失去拥有的一切。所以,齐襄王和他的父亲齐闵王截然相反,转而极力地追求安逸,不敢对外用兵。所以,齐国的国策是“事秦谨,与诸侯信”。看看六国被秦国打的那么狼狈,齐国坦然地背靠秦国这棵大树,很惬意地享受着不被秦国攻击的幸福。齐襄王去世后,齐王建依然奉行这一国策,直至齐国灭亡。
其实,战国末年,五国已经被秦国打残了,而齐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国力应该已经恢复了一些。如果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一方面“事秦谨”,与秦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一方面借着帮助秦国的名义,蚕食四周这些被秦国打残国家的国土和人口,秦国在壮大的同时,自己也在壮大,公元前221年到来的时候,尚有与秦国一拼的资本。
可惜这只是假设。不过,齐国58年的无所作为,恰好是百姓之福,使他们没有遭受兵戈之灾就融入了中国的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