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毕昇拼音(中国的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毕昇(bì shēng)

在文字和书写载体都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如何大量进行内容传播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传播主要靠一遍遍的手抄,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传播速率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于是印刷术便应运而生。

灵感来源

印刷术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现的一种产物,它诞生的灵感来源是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过程。

春秋时,就有石刻技术;东汉后,石碑盛行;魏晋时,就有人将流传甚广的石碑文用纸拓印下来自用或售卖,拓片出现了,于是基于石刻技术和造纸术的拓印行为就此盛行。

 

还有印染技术,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与拓印极为相似。这种技术出现于战国时期。纸发明后,只需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便可进行文字印刷了。

 

再加上出现在先秦时期的、与雕刻版极为相似的印章,也给了印刷术极大的灵感。

 

印章、拓印和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先人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便应运而生了。

雕版印刷

中国的印刷术主要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其中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盛行于宋。

出现于南北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盛行,于是好文章的传播需求大大提升。专业的抄书匠们为了高效地大量复制好文章,模仿拓印技术进行复印,后结合前文提到的技术手段,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刻版的过程于刻章一样,只不过字数增多了;而印的过程则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则如拓印,纸在上、版在下。但雕版印刷与碑刻的不同又在于,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此外还有,拓印的墨是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则施在版上。

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是在继承印章、拓印、印染等技术的基础上,再添创新。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目前现世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便是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的《金刚经》。宋代曾用雕版印刷印过纸币——会子。

活字印刷

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印刷需求急剧增长。每印一幅作品就要雕刻一个版,虽然比手抄快了不少,但依旧相当耗费人力物力,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寻找更方便快捷的印刷技术。

在雕版的过程中,一旦刻错一处就要全部重刻,聪明的匠人们想到一个补救办法,就是将错字挖掉,再用大小相同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因此说,活字印刷虽然是毕昇个人的发明,其实也是历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在胶泥块上刻上单字,也就是一个一个活字,称为泥活字。活字印刷术克服了雕版的弊端,不但大大提升了印刷效率,还节省了成本和空间,把中国的印刷技术提高了一大步。

可是生于宋仁宗时期的毕昇刚发明出活字印刷术时,并未得到普遍使用,大家还是习惯沿用雕版印刷。他死后,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这项优秀的活字印刷术却得以传承后世。

在后来的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需要迅速、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才得以重视。

衍生发展

起初有人使用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用铁板制作活字。宋代周必大将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更贵,成本更高。明代多用木活字,清朝用的活字则是陶活字。此外还有锡活字等。

活字印刷术传到国外后,也得以创新。比如铜活字最早就是朝鲜人民发明的,他们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20世纪初,爱迪生也曾研究过孔板印刷,尝试油印,虽然这个方法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1年左右,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开始使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后,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德国人谷登堡对活字印刷术做出突出改进,他创造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至今仍在使用。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

 

深远意义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促使知识广泛传播,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份厚礼。

中国印刷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自国内辐射至国际,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印刷术不仅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文明的留存和继承提供了绝对条件,更为学问的更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毫不夸张地说,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