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冒名顶替上大学案是怎么发现的(山东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最新进展)

网友提问:

为什么山东会出现这么多冒名顶替上大学案件?

优质回答:

1.高考这么严肃和神圣的事情都可以被这些舞权弄资者所左右,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所谓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像,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这绝不会是第一个,之前和之后肯定还有,也不可能只有山东有。

3.山东理工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一个文科都只考了303分的学生,居然可以在理工大学毕业。这无异于在街上随便拉一个讨饭的送到该学校,最后都保证毕业。

其他网友回答

山东这次有怎么多冒名顶替事件,不是偶然的,这其中肯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这种事不是学生自已在操作,背后有一条无形的产业在运行。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从学校到招生办到被录取的大学,从中有一张很大的网。牵连的人太多,这次不严查,严办,后果会严重。再说山东能发生这种事,真是丢了我们山东人的脸。

其他网友回答

山东是被爆出来了,隐藏的应该还有很多,就像之前的学伴事件。

教育监管谁在做,怎么做?是否也能向社会公开?

其他网友回答

山东省最近出现这么多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2018年9月时,山东教育厅发布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普通高等学校学历数据清查工作的通知》。

其中,通知要求山东省内的各个高校要对学生的学历和学籍信息进行全面的清查。

经过了两年多的排查,目前有10多所高校已经公布了清查的结果,其中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有135名学生涉嫌冒名顶替入学,目前已经撤销毕业证书,入校学籍和学历信息。

除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之外,公立学校济南大学,甚至是985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也发现了有学生涉嫌冒名顶替入学,目前这些冒名顶替者的学历和学位信息都已经被注销。

其实除了山东省之外,其他省份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比如河南省的黄海霞、王娜娜,湖南省邵阳市的罗彩霞。

这些省份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当时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媒体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通过横向对比不难发现,这些冒名顶替的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考大省,这些省份的考生人数比较多,高考竞争非常激烈。

最近在网上引起很多人关注的,山东聊城农家女陈秀春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陈秀春是在2004年参加的高考。

当年山东省高考的报考人数是56万人,其中本科录取17万人,本科的录取率是在27%左右。

27%的本科录取率在当时确实不低,但是如果注意到另外一组数据,就会发觉山东省当年的高考竞争其实非常激烈,2004年报考的56万人当中有15.4万人是往届生,往届生的人数占到考生总人数的1/4。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显示,山东省的高考人数已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当时山东省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考人数大省。

在大学扩招之后,2004年本科学历开始变得相对比较普遍,当然,当时本科学历没有现在这样泛滥。

即便如此,在就业时,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本科毕业生,这就导致大部分人如果上不了本科,考不上名牌学校,学生宁愿选择复读,也不愿意选择专科,早点上学,早点毕业,早点工作。

考生人数比较多,复读生的比例比较高,家长和考生的观念相对比较单一,这自然就会导致当时山东省的高考竞争异常的激烈。

如果学生之间是正常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高考向更加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当时的各项高考录取制度还不完善,有不少管理规定存在着各种漏洞,这必然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良性的竞争慢慢演化为恶性的竞争。

原来的时候比拼成绩,比拼努力程度,现在成了拼关系,拼“财力”。

在2004年时,大部分省份还是估分填志愿,也就是在高考结束之后,考生先预估自己的考试成绩,然后根据估计的成绩去填写志愿。

当时也没有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考生先在县或者是区招办填写志愿信息表,然后由教育管理部门把信息表逐级层报给所在省的高考招生办公室。

而录取通知书管理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现在所有的学校录取通知书一般都要求考生本人签收,如果是代签收,则需要代签人提供相应的证明。

但在当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和县城交通和信息都非常闭塞,高校为了保证考生能够及时的收到学校的通知,大部分高校都会把录取通知书直接邮寄给高中有高中学校的校长或者班主任代签。

志愿填报是估分填志愿,既然是估分,那么实际的成绩肯定和预估的成绩,就会有很大的出入;志愿信息又以表格的形式层级上报;录取通知书邮寄在学校,由校长或者班主任代签收。

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又没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准确的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那么此时他们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人间处处有私心。

2020年还真是不平凡的一年啊!从1月份以来,每个月似乎都有重大的新闻。

2020年,准备参加成人高考的陈春秀在学信网上发现十多年前,即2004年高考后,自己没有落榜,是上了大学的,但是是别人顶替自己去上的大学。接着,王丽丽等人,也发现自己当年被冒名顶替入学。顶替陈春秀的人,当着公务员,过着滋润的生活,而她因为被顶替,与大学失之交臂,前程尽毁。

两起事件之后,山东省发起了“”学籍打拐”行动,调查结果发现:14所高校曾公示242人被发现学藉涉嫌冒名顶替,一下子,孔孟之乡——山东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事就成了热议。

为什么山东有这么多冒名顶替入大学的事?

其实不止山东,其他省份也有!

冒名顶替分为两类:第一类:通过各种中介、亲属或教育团体,依靠自己卑鄙的手段或权势,暗箱操作,伪造证件或印章,改名换姓,中途窃取已考上大学的学生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

第二种类型:成绩中等或优良的学生,在学校帮助之下,在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地方,顶替弃考或差生的户口,参加高考,以争取考上好大学。这一类的冒名顶替,是真正参加了高考的,实际上也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大学的,只是用了别人的身份而已。

第一种情况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影响最为恶劣。直接有可能毁了被顶替者的一生,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不止有冒名顶替读大学,也偶有中师或中专被替读的。

第二种情况,是高考的录取分数地区差距过大造成的,这种情况是高考强大的竞争之下采取的无奈之举。虽违反国法校规,但也情有可原。十多年前,青岛、潍坊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比济南高出四五十分左右。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40-50分的差距是什么概念?同样都只长了一个脑袋,高考50分意味着,青岛的这个脑袋要比同一省份的其他地区的脑袋更高负荷的运转三年!十多年前,就算全国用同一套试卷的地区,录取分数的差距也非常的大。更早些的时候,罗彩霞事件就轰动一时。

巧的是,和陈春秀一样,湖南的罗彩霞也是2004年参加的高考,她考上贵州师范大学后,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那些年参加高考,分数还没出来就填报志愿。高考录取通知书是由大学寄到所就读的高中,然后学生自己去领,那时候手机也没有普及,可以用座机去查高考成绩,但查不到录取情况。如果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尤其是在分数刚刚上线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没有被录取了。

考了514分的罗彩霞以为自己落榜了,复读一年后,考上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大学即将结束,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身份证被冒用,于是报警。

几经波折,2009年10月份,王佳俊的父亲原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干警王峥嵘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伪造证件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与原犯的受贿罪所判处的有期徒刑三年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

现在的高考,从填报志愿到最后录取工作,都是网上进行,参加完高考之后,学生在网上就可以查到自己录取的信息。在高考信息化的今天,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也非常严格。加上大学一直在不停地扩招,进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去年,贵州等省份开始实行提前录取,只要会考成绩不是太差,面试成功后即可上大学,不像十多年前,考大学就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像陈春秀、罗彩霞这样不幸被恶意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也已经非常稀少了,也将渐渐的成为历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