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例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出处 史记)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优质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思。这里有两层,一是说要懂得隐忍,善于等待时机,十年也只是一个概述,大意指很长时间;二是指君子之仇,何谓“君子”?我们理解中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代则指地位高的人,如官员贵族等。

要忍耐这么久,结仇双方肯定是地位悬殊,复仇的一方需要通过时间提高自己的筹码,或者要借助更强大的外力。历史上,这种事例比比皆是,有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范睢与魏齐(个人仇怨型)

历史上最早说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人,便是范睢。范雎因被人诬陷造反,被魏国丞相魏齐几乎打死,他装死逃过一劫,之后连夜投奔秦昭王。当时,范雎发誓要报仇雪恨,说出了这句流传几千年的话。后来,范雎在秦国做了丞相,又在秦昭王的支持下,杀了魏齐报了仇。

勾践与夫差(家仇国恨型)

这个故事大家早熟悉了,不过已经不止是个人的仇恨了,而是家仇国恨。春秋时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战争。起先,越国战败,几被灭国,越王勾践忍辱偷生,不惜给吴王夫差做奴隶,三年卑躬屈膝,最终骗过夫差,被放了回来,之后他卧薪尝胆,任用贤能,用了十多年时间恢复了国力,最终打败吴国,迫使夫差自尽,勾践自己也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其他网友回答

1,1918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与德国代表在一列车厢内签订了停战协定。结束后,这列车厢被放到了博物馆展览。1940年6月,德军进入巴黎,希特勒又把那列车厢从博物馆拉了出来,和法国在该车厢内签订了停战协定。

希特勒战败前,命人将整列车厢炸毁。可能,希特勒怕同盟国再把这列车厢拉出来和战败的德国搞签字仪式。

2,红军时期,蒋委员长说,围剿是“刀入匪巢、杀戮尽净之意”。言外之意,要对革命根据地搞“斩草除根”。于是,负责围剿的国军喊出了“有民即有匪,民尽匪尽”、“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个”的口号。苏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1948年,毛主席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的结尾说道:

只有这样(投降),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1949年2月,毛主席将委员长定为第1号战犯。4月,北平和谈时,在张治中将军恳求下,毛主席同意不在和平条款中将委员长等人列入战犯名单。并且,我党表示,如果这些战犯能“幡然悔悟”的话,会“给以宽大待遇”。

天道轮回。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卧薪尝胆是最典型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另外早一点的吴国也是,伍子胥灭楚。长达六年疲楚,然后时机成熟,一举灭楚,然后把楚王从坟里扒出来鞭尸三百下。

还有秦国打魏国,更是憋了百年。早期的秦国一直被魏国欺负,憋了上百年。到了秦献公时,更是被欺负更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图强二十年,秦国终于复仇成功,击败了魏国,夺回失地。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寒武。君子报仇10年不晚,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这个君子可以不一定仅仅用于指代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汉民族一个莫大的耻辱应该就是靖康耻,北宋靖康年间金朝大举入侵中原,虏掠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皇室女子,并且破坏了古都开封,只有这段耻辱被洗刷,心头的仇恨才能得到平复,这个耻辱成为压在南宋人民心头一个巨大的心结。

比如说名将岳飞,他心心念念就是要一血靖康之耻,直捣黄龙。但他一生也没有完成这个夙愿。这个民族夙愿,在1234年,由一位著名的抗金抗蒙将领孟珙完成的。那个时候蒙古已经崛起,金朝被蒙古和南宋压缩到了黄河淮河之间的狭小的区域,最后金国皇室躲到了蔡州(今属河南),被蒙宋联军包围,宋军率先突破城墙,攻入城内,斩杀了完颜承麟和完颜守绪,把金朝送入了历史。两位金朝末代皇帝的尸体被送到临安祭祀,因为是后于宋军破城,蒙古人只是砍了他们的手带回去复命。

从靖康耻发生的1127年到1234年,整整过去了107年,君子报仇,百年不晚,这百年的国耻激励了无数南宋的军民投身军旅,奋起抵抗,北宋出明相,南宋出名将,大概源于此。这也是为何南宋立国一百多年不倒,而且能够独自对抗强大蒙古军团的原因。要知道,那个时候蒙古已经灭掉了西夏,金朝、大理以及东欧、中东的大部分国家。能够抵抗蒙古几十年,实属不易。一个区区2.5平方公里的钓鱼城,就抵抗了整整36年,而且干掉了蒙古的大汗蒙哥(忽必烈是他的弟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将会发布精彩的有关钓鱼城的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在民国时,有一位名叫施剑翘的奇女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她隐忍了十年。在民国 24 年,她三枪击毙了五省联帅孙传芳,终于雪恨。

她也是《一代宗师》中宫二的原型。

「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这是施剑翘名字中「剑翘」二字的由来。

施剑翘原名施谷兰,若不是心中满怀着杀父之恨,也许她的一生会宛如谷中幽兰一般,清雅淡泊,充满着女性的柔与美。但这一切,都被父亲的惨死碾碎。

1925 年秋天,蚌埠车站门厅上悬挂了一颗头颅,极为恐怖、血腥,头颅旁的白布上还用红笔写了「新任安徽督办施从滨之头」几个字。

在阳光下,这几个字难以言说地刺眼,令人毛骨悚然。这颗被曝晒了三天的头颅正是施剑翘的养父施从滨的。

1925 年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系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而大动干戈。

从 20 年代初开始,中国军阀的两大派系直系和奉系便混战不断,先后爆发了三次直奉战争,双方各有输赢。孙传芳早年跟随吴佩孚,成为直系将领,而施从滨在外闯荡多年后当上了奉系第二军军长。

当时,孙传芳为了与奉系军阀争夺安徽,联络了一些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在江苏展开大战。

施从滨率兵赶到安徽,与孙传芳的部队展开激战,孙传芳从三面插入,对施从滨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施从滨等人便被俘虏。

两军交战,不杀俘虏,这是部队作战的基本共识。孙传芳周围的人劝他饶施从滨一命,但孙传芳并没有如此宽宏大量。这个军阀头子早已杀人无数,对于跟自己作对的人,孙传芳想都不用想,就是一个杀字。

不光是要杀死敌人,他还要让别人知道跟他作对的下场,于是他将施从滨斩首示众,大加羞辱了一番。孙传芳也许没想到,这番举动,日后会让他血债血偿。

施剑翘在家中听说了养父惨遭杀害的消息,顿时悲痛欲绝。她从小备受养父宠爱,父女二人感情非常深刻。

养父若是死于两军交战,那只会是悲伤和不幸,但这样惨遭杀害和羞辱,施剑翘心里除了悲痛,只剩下仇恨。手刃仇人便是她活着的最大动力!

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怎么报仇呢?何况对方还是位高权重的人。

施剑翘想到了自己的兄长施中诚。但施中诚胆小怕事,对报仇之事绝口不提,更怕施剑翘日后会连累到自己,劝施剑翘放弃报仇的想法。施剑翘心灰意冷,写了封信给他,表明断绝兄妹关系。

施剑翘又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丈夫施国宪身上。施国宪向施翘剑求婚的时候,施翘剑唯一的条件,就是婚后他能替父亲报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