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谁被五马分尸(秦王为什么要杀商鞅而用变法)

网友提问:

商鞅变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为何最后是五牛分尸的结局?

优质回答: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赢驷即位,以公子虔为首的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仓皇出逃想回魏国,但魏国拒绝他入境,后逃回封邑商地,无奈举兵叛乱,最终兵败身亡,后尸身处以车裂示众。商鞅虽死,然其法犹存。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壮大了秦国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功之臣会得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呢?下面我便为大家讲讲这其中的缘故!

变法侵犯了当时贵族的利益

商鞅变法一直是遭到当时秦旧贵族反对的,只是因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实施。为什么当时的贵族会如此反对呢?这就得从变法的内容来说了。

在政治方面,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毫无疑问,这就消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在经济方面,变法废除了当时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让贵族在经济上损失巨大。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奖励军功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军功和努力生产获得爵位,而贵族的爵位不再世袭,若不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失去特权。这对贵族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法律上,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打击了当时贵族坚持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罚理念。

所以商鞅变法,使其与当时的贵族成为了仇敌,在孝公死后,新君刚上位,贵族便乘势将商鞅置之死地,为了稳定局面,秦惠王不得不杀商鞅,也只有杀了商鞅平息众怒,才能让新法继续实施。

其使自古实行变法的大有人在,也没有几次变法是不侵犯一些上层贵族利益的,更何况变法利于人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像之前的李悝变法,管仲改革都没有如此之结局,为什么商鞅却下场如此悲惨呢?史书对商鞅之死有四个冷血的字记载——“秦人不怜”。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商鞅自身性格上。

商鞅刻薄寡恩,极端功利的性格

在我看来,商鞅之所以惨死,究其根本在于其自身的性格,下面我举几个事例,大家一看便知。

据史记记载,在变法初期,对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于是杀鸡儆猴,借太子触犯法律,将太子傅和太子师分别施以刖刑和黥刑,至此,再也没有敢批评新法之人。

为求功利,背信弃义。商鞅在攻打魏国时,因曾与魏国主帅公子卬有交情,便约公子卬和谈,公子卬未有提防,过去和谈,竟被商鞅扣下成了俘虏,乘机发兵攻打魏军,以此手段赢得战争的胜利。

他的刻薄寡恩也体现在了新法上,使用严刑酷法来约束民众,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据史料记载,商鞅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这也是为什么“秦人不怜”的原因所在。

我行我素,不听良言。商鞅的好友赵良曾多次劝诫商鞅,不能太过霸道,不要积蓄多方怨恨你,但商鞅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以致人心尽失。

司马迁曾对商鞅评价道:“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贾谊也曾说到:“商君违礼法,弃伦理。”所以商鞅其实是死于自己之手。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它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后世肯定的,但商鞅的为人处世并得不到后世的赞同,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太过了,也难免以悲惨收场!大家怎么看呢?

其他网友回答

佛说,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种善果得善因!这句话放在商鞅身上很合适。

商鞅是我国古代秦朝乃至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历史上少有的成功改革将国家变富变强的人之一。原名叫做卫鞅,后面因为改革成功,因为秦孝公赐了商於十五邑,所以史称“商君”或者“商鞅”。

然而即使这么牛逼嗨嗨的最后还是被五牛分尸而死,细细品读商鞅的成长史你会发现,其实商鞅的结果是注定的,不能怪别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一直在给自己不断地挖坟,最终埋葬了自己。

年少得才不得志

商鞅其实是卫国人,他在家族在卫国还是比较有实力,起码不算贫穷。早年的学习过程中深受李悝、吴起等政治家的思想熏陶,我们知道李悝是魏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魏国因为使用了他的政策而富国强兵,吴起前后侍奉三个国家,每到一个都战绩累累。

偶像都是如此野心勃勃的人物,商鞅也是不例外,他对权力和成功也是极具渴望,不过人到中年的他都不是很得志,准确的说是没有遇到好的伯乐。

卫国的公叔座一直很欣赏商鞅,觉得他虽然年轻,但是满腹韬略,在病重时公叔座还向魏惠王着力推荐了商鞅,想让魏惠王重用商鞅,假如不重用,起码要杀掉,不能留给其他的国家使用。但是魏惠王觉得商鞅并不是那么出众,况且公叔座是在病的不轻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可能也是没想好,不然早就说了这事,于是建议不被采纳。商鞅郁郁不得志,最后在秦孝公的招贤令下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到达秦国之后,商鞅的韬略得到了秦孝公极大的支持,他的政策在秦国进行了有效的实施,使秦国在短短的几年之后便成为了当时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他的变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政治上,他对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土地制度(改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军功爵位(凡是有军功者皆可上位,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行政划分、税收、度量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平民在国家的地位,增加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降低了贵族特有的权力,同时对于社会风俗进行了整治;

2、在经济上,重视农业,奖励耕种,鼓励多开垦荒地,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3、军事上,商鞅带领军队收复了河西之地,扩充了秦国的版图;

4、文化上,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安顿群众安居乐业。

一系列的组合拳下来,农民有饭吃,政治清明,国家犯罪率减少,秦国至此走上了富国强兵,傲视群雄的道路。可惜秦孝公去世之后不久,商鞅便被新上任的国君打败,并且五牛分尸,他死了之后,这么一个政绩斐然的大咖居然并没有得到秦民的拥护,坦白来说,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他的政策过于极端、手段过于强硬。

片段一:秦孝公雄韬武略,可是对于变法他心里其实并没有底,因为国家已经遵循古制很久了,一旦变法就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变的好就好,变不好,动摇国本,最后损害的是国家。

商鞅马上对秦孝公说:聪明的人永远都在做超前的东西,在做之前就看到了未来,老百姓都是愚昧的,和他们商量永远也得不出一个有效的结果,既然是正确的,那么就去做就好。

有一个大臣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说,聪明人是吸取先前的经验,在进行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让国家和百姓都能适应,并且也容易接受。

商鞅即刻反驳,你这是俗人的言论,拥有这样的思想,做一个安纪守法的官员可以,但是要想搞点创新就很难了,聪明人从来就是制定规则,而愚蠢的人都是遵循规则,如果想国家强大,那么就必须搞出一些新动作出来。(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片段二:商鞅在秦朝使用酷吏,也使用重典,甚至还采用了连坐法,将户籍划分之后,假如管辖区内有人犯法,那么其他的族民也会受到牵连,大家互相监视,暗地里叫苦不已。曾经在渭水边上一日处理了700多名犯人,血水染红了河水,岸边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后世在评价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秦朝的酷刑,商鞅的轻罪重刑给大众增加了巨大的痛苦,增加了统治者对贫苦百姓的压迫。刘邦进入关中之所以能取得民心,很大程度上就是放宽了刑罚,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给了群众的自由。

其次,商鞅变法得罪的人太多

商鞅的变法不但让百姓叫苦不已,秦国权势也是有苦难言。为了更好的执法,让群众相信国家政策是真实有效的,他得罪太子。

在变法之初,太子便犯了法,毕竟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动不得,于是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师公子虔代其受罚,被商鞅依律受劓刑挖去鼻梁,天下大惊,百姓知道法律的严肃性,便不敢轻易对待,世风扭转的很快,政策也比较顺利地执行了下去。

但是商鞅的政策依然触及到了秦国贵族权势的利益,商鞅敢拿太子出来惩罚,不单单是为了震慑秦朝百姓,更多的是秦国的皇亲贵族感到害怕。同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让很多权贵的铁饭碗也丢失了,让更多人的有机会上位了。

商鞅的变法是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秦孝公给他做了后台,通过对法律的健全和严酷的刑罚,顺利让变法执行下去,但是树立的敌人也越来越多。

说到商鞅的政敌就不得不说下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这哥们自从被割了鼻子之后在家闭门八年不出,估计这哥们每天吃饱喝足之后都在痛骂商鞅。直到太子继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公子虔联络老世族罗列商鞅的十大罪状,诛杀商鞅,并且灭其全家。

最后,商鞅持功自傲,不知收敛

秦孝公是商鞅的伯乐,在世的时候,因为商鞅的功绩非常大,秦孝公的变法需要商鞅,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将一块地分封给他,听他指挥,可以说,商鞅代表的就是秦孝公的意志。

古往今来,凡是聪明的大臣都会想好自己的后路,身居高位的商鞅不知道收敛,一旦秦孝公去世了,那么商鞅的保护伞也就没有了。

为了铲除阻挠自己变法的太子,他敢将太子的老师拿出来开刀,凡是阻挠变法之人都会受到酷刑。权贵畏惧秦孝公不敢言,商鞅不顾百姓是否能立马接受变法,运用强制的手段让百姓执行,控制思想,变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强制过头,惹来的仇恨却不会因为后面的变好而磨灭,毕竟商鞅的制度并不是很人性化,甚至还带有残暴性。

商鞅的朋友赵良曾经劝告他,现在秦国人并不是尊重商鞅,而是害怕他,他的号令如同秦孝公一般,应该将国君的封赏都上交,多推荐一些人才给国君使用,让国家多体恤百姓,赡养老人,放宽松刑罚,自己呢则退隐山林,或许也能获得安稳的晚年。但是商鞅享受着自己得到的这一切,殊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道理。

商鞅虽然最后身败名裂,但是他的执政理念却很好的执行了下来,甚至在秦国最后演变成为了一个商学派,这个思想左右了秦国的发展,最后成为了秦朝的主流思想。

史学家司马迁就说过商鞅,说他是一个刻薄少恩的人,商鞅的做法得罪的人太多,即使秦惠文王不杀他,天下想杀他的人也不少,他的死只是必然的结果,来的迟早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改革者悖论,意思就是说,改革的人是依靠利益既得集团上的位,但是当他上位了以后,他要改革的对象又偏偏是先前把他推上位的那些人,所以改革向来都是一件风险极大,失败概率极高的事情。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改革真正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商鞅之后的变法和改革,最终都走向了失败。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时候就被中止,虽然后来宋朝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不断内斗争权,有时候是改革派主政,有时候是保守派主政,但改革始终没能落实到位,更没有实现宋朝的所谓富国强兵。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也只限于张居正主政的那几年,张居正死后,立马就人亡政息,改革措施也被神宗给一一废止。

那么商鞅的改革为什么是成功的改革呢?商鞅不是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吗?是的,商鞅虽然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但即便在商鞅死了以后,他的法令在秦国也依然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且执行得非常有效,成为了秦国的国策,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商鞅最后为什么会落得五牛分尸的下场呢?其实原因还是在于改革者悖论,即商鞅的改革,动的就是秦国既得利益者,也就是秦国贵族们的蛋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商鞅与秦国贵族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所以也就与秦国的贵族们结下了很大的仇怨,这股仇怨最终葬送了商鞅。

那么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是如何得罪那些贵族的呢?这还要从商鞅变法本身说起了,当然,商鞅的变法能够成功,也与他变法的策略有关。

商鞅正式推行自己的变法政策,是在秦孝公在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开始的,那么在具体变法的前三年,商鞅在做什么呢?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想一想我们也应该知道,商鞅应该是在和秦孝公为变法做准备,无论是法理、人事还是政治上都做了充分的安排,在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变法才正式开始。

而商鞅的变法政策,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推行,而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在商鞅变法的前9年里,商鞅的政策都只停留在了经济层面,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

其实对于秦孝公来说,他在政治上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蛋糕做大,二是如何分蛋糕。所谓把蛋糕做大,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如何把经济搞上去,经济上去了,国力就强了,国力强了,秦国自然就能出去搞事情。

对此,商鞅在前9年的变法中,主要是奖励农耕,农民种地种的好就有奖励,种的不好就要受到惩罚,同时大量招揽国外移民,分给移民土地,让他们开发秦国的荒地,同时农民交给贵族的租金并没有减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蛋糕做大了,贵族的利益不但没有遭到损失,反而还享受到了秦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得到的利益比以前更多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商鞅与秦国的贵族并没有发生什么冲突,改革措施在各方都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得以顺利推行。

但无论如何发展经济,最终还是要解决政治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分蛋糕的问题,如果贵族势力太大,那么贵族最终就会分走秦国几乎所有的利益,这个情况在当时各国都有,比如说楚国,就是因为贵族权力太大,楚王权力太小,整个国家被贵族所绑架,如果楚国要发动对外战争,贵族不愿意帮忙的情况下,楚王的动员能力就非常有限,国家就无法调动所有的资源为战争服务。

而商鞅变法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秦王成为秦国至高无上的存在,秦王能调动秦国所有的资源为秦国的对外战争服务,鉴于这点,变法的最后就肯定会涉及到秦国的政治层面,也就是加强秦王的权力,削弱贵族的权力,商鞅这才与秦国的贵族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所以商鞅与秦国贵族的冲突,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利益冲突。

只不过商鞅经过了前面9年的改革后,他的改革势力在秦国的政坛中已经形成势力,贵族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再加上有秦孝公不遗余力的支持,商鞅在政治层面的改革才最终得以推行。

而商鞅在政治层面的改革,说白了就是把原本属于贵族们的蛋糕拿走,统统交给秦王,比如以前的贵族是世袭的,但商鞅变法之后,贵族的爵位就不再世袭,而是会逐代递降,也就是每往下传一代,爵位就要降一级或是降好几级,除非后代能上战场立功,才能保住家族原先的爵位,战功大了,甚至还能升级。这套改革不但对贵族有效,对平民也有效,任何一个平民,只要能在站场上立功,就能成为贵族。这就是商鞅在奖励军功上的政策,这个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了虎狼之师,但也打破了原先贵族在政治权力上的垄断,自然就引起了贵族的强烈不满。

但是当时商鞅在秦国的权力很大,地位很高,那些贵族拿商鞅没办法,于是贵族们就想到了太子嬴驷。而嬴驷为什么会替贵族们出面呢?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嬴驷从小到大,是在贵族圈里长大的,自己的什么亲戚、朋友都是贵族,这些成天在身边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时刻都把自己当大哥(毕竟他是未来的秦国国君),自然就要有当大哥的样子,见小弟们受到了欺负,也自然要替小弟出出气,不然自己这个大哥以后还怎么当呢?

于是嬴驷就公开出来犯了法,当然,嬴驷敢反法,就是仗着自己是太子的身份,想必商鞅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如果商鞅要依法把他给办了,那就是动了秦国的国本(毕竟他是秦王的继承人),如果不动嬴驷,那就意味着商鞅的法是无效的,今天嬴驷犯法不受惩罚,明天其他的贵族也会出来犯法,那么商鞅的法就推行不下去了,嬴驷的行为,其实是给商鞅搞了个两难选择。

于是商鞅就来了个绝的,虽然嬴驷他不能动,但是他却可以动嬴驷的老师,一个是太子太傅公子虔,将其处以了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而另外一位太子傅公孙贾被处以墨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

商鞅这样做,其实就是告诉嬴驷,你犯法虽然我办不了你,但我可以办你身边的人,你要不在意你那些贵族小弟们的性命,你可以接着犯法,反正你犯一次老子就搞一个贵族,这样下去,你这个贵族圈的大哥,还怎么当呢?

这一招也确实镇住了嬴驷,使他此后不再敢去犯法,但也给商鞅埋下了杀身之祸,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罪的公子虔不是别人,正是秦孝公的哥哥,此人在秦国的贵族圈里有着极高的声望,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

而商鞅对他处以了劓刑,割掉了他的鼻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在被割了鼻子以后,公子虔在此后的十年里就一直待在家中,只做一件事,为报仇做准备。在十年时间里,公子虔暗中联络了所有的贵族,慢慢积蓄力量,打算等到孝公一死,就去跟商鞅算总账。

于是到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上位,成为了秦惠文王。新君刚一登基,公子虔就上奏弹劾了商鞅,说商鞅谋反,而此时的秦惠文王对商鞅早已苦大仇深,在收到公子虔的奏折后,就立即下令抓捕商鞅。

虽然一开始商鞅是逃了,但经过一番周折,最终还是落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最终就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可以说死的是非常惨的。

不过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政策秦惠文王还是保留了下来,为啥?还是利益,因为商鞅变法的结果就是剪除了所有贵族的利益,将大权都集中在了秦王的手上,当秦惠文王手上掌握了对秦国所有人生杀予夺的大权的时候,他还会把这样的权力还给贵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其中很大程度上也有他一定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安抚贵族们的情绪,把矛头全都指向了商鞅,这样自己就能得到贵族们的拥护,就能更好地掌权了。

所以我们如果把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重新梳理一遍,就会发现,秦王虽然支持商鞅的变法,但最终还是杀了商鞅,决定这个过程变化的,其实还是利益。对于秦王来说,他要富国强兵,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这就需要最终通过政治改革,将贵族们的权力全部收上来,但是如果秦王亲自出面收权力的话,势必会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而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贵族们的权力非常大,搞不好秦王(孝公)自己就会被贵族推翻,所以秦王就需要一个白手套来给他干脏活、累活,这个白手套自然就是商鞅了。

商鞅通过变法,把权力都收到了秦王的手上,这个过程自然就彻底得罪了贵族,于是贵族就恨不得要杀了商鞅,不过等到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商鞅变法已经完成,权力已经归到了秦王的手中,于是到了这个时候,商鞅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杀不杀他也无所谓了,新上台的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杀了商鞅还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所以秦惠文王才会杀了商鞅,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私人恩怨,但作为政治人物的秦惠文王,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政治效果。

而商鞅呢?在变法过程中既得罪了广大贵族,也得罪了秦惠文王,还得罪了其他的国家,比如在秦国对外征战过程中,为了使秦军获胜,商鞅还深深得罪了魏国,所以商鞅搞的变法,基本是把所有有权势的人都得罪了一遍,最后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这其实也是改革者的悲哀,改革就是一个得罪人的过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基本都会遭遇失败的原因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商鞅并不是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变法是肯定要得罪权贵的,但绝对不能得罪现实或将来的帝王,商鞅追究过太子赢驷,割掉了赢驷老师的鼻子……,当太子继位后,这种奇耻大辱怎会不报复呢?

商鞅死在乱军捉拿之中,死后尸体被车裂,至于是用五马还是用五牛拉车,那就不得而知了。

商鞅死后,秦国依然执行或基本延续商鞅变法后的治国理念与模式,并为因恨废除商鞅的一系列好政策,秦国因此延续了国家的强大,为将来秦朝统一做好了铺垫。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就如同改革,变法说白了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使贫者变富,富者变平,贵者变贱,贱者变贵。正是因为商鞅变法伤害了太多老秦世族的权益,因此商君最终被公子嬴虔污蔑成反叛者,兵败自杀后,老世族仍觉得不解恨,于是将商君尸首处以五牛分尸酷刑,以告戒后来者,切勿变法,切勿取消贵族的特权!

先秦时代,各个诸侯国内部治理也是分封治,除了公室领地外,其它贵族都有封地。这些贵族在他的封地内就相当于国君,有成兵权、有经济权、有继承权、有生杀大权,老世族就相当于国中国,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治理方式也大致如此。商君推行的郡县制改革就是取消这些贵族的封地,全部收归国有,贵族的待遇改为国家按官阶给予相应俸禄,收回贵族的特权,无功不得受爵,有过必然受罚!

商鞅变法受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力支持,大部分老贵族都从实权职位退居二线,权力部门都由商鞅的变法派掌控。比如老贵族甘龙就由实际主政上大夫擢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师,杜挚则由实权下大夫擢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庙令!商鞅变法使国家由贵族精英统治变成士大夫能人政治,这样权力欲极大的贵族心中十分怨恨!

商鞅治国,依法治国,凡事不能脱离法网,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且刑与赏不区别贵贱,贵族犯罪必罚,平民有功必赏。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恶于后,不为亏法;功臣孝子犯法,以其罪重罚。老世族没有了封地,等同于财富大缩水;老世族没有了官爵实权,等同于不再尊贵;老世族犯法同罪,有功方赏,等于取消了老世族的所有特权!

因此商鞅变法于国有利,于民有利,唯独对世族无利,对五蠹无利。秦孝公死后,老世族纷纷复出,想挟持秦惠文王废除商君新法;同时秦惠文王少时被商君刑治过,且商君功高震主,在朝在野的威望都是空前巨大的,对于秦惠文王的君权是重大威胁。最终秦惠文王支持老世族斩杀商君,又利用商君死后的威望一举铲除所有老而不死的老世族。秦惠文王杀商君而用商君之政,用铁腕护法,确保了大秦六代皆依法治国,商君虽身死但政存,千古之下仅此一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