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孟子》说的”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
优质回答:
《孟子》说的“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出自《孟子·滕公下》,原文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其意思是:杨朱、墨翟之言传满天下,天下人的言论不是归向于杨朱一派,就是归向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我思想,是没有为君之心。墨翟倡导平等无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是没有父母之心。无父无君之心是禽兽也。
根据以上所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⑴杨朱提倡“为我”思想,缺少兼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至于“无君”,要看什么样的君,是有道、还是无道,不能一概而论。⑵墨翟倡导兼爱,是一种泛爱思想,没有敌我之分,又缺少父爱、母爱之心,不完整。⑶由于二者都存在问题,所以《孟子》所说的“天下之言”无论是归向于杨朱一派,还是归向于墨翟一派,都不能真正达到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我对题主问题的理解。
谢谢邀请!
?
?
注:①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为我”,与墨翟倡导“兼爱”思想相反。②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影响很大,拥者众多,就连儒家都受到排挤。所以孟子说,天下的学说,不是杨朱之派,就是墨子之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我们看看杨、墨代表的学派和思想主张。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魏国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生卒年不详),宋国人,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思想,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次,我们看看两个学派思想所反映的价值观。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作为一个具有“利已”思想的人,他认为天下利益是天下的,自己利益是自己的,两者同样重要,没有道理因为天下利益就要牺牲个人。在他看来,贵族的利益也好,平民的利益也好,都应该得到保护。
在当时,杨朱学派有非常多的支持者。只不过后来孟子等人的反对、故意曲解,又经过秦代的“焚书”,使得这一学派的主张只能散见于《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之中,鲜有人去研究与传播。
墨家学派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作为一个具有“兼爱”思想的人,他认为“应舍身以济天下”。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但墨子听说后,还是不远万里来到楚国平息战争,差点丢掉了生命。
墨家学派不仅学术上独树一帜,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以“巨子”为首领,组织成员的进退出处,都听命于他,不得违反。墨子是第一代巨子,据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杨朱与墨子一样,都具有治世之才。
第三,孟子对杨朱和墨子评价的同时,其实他要表达的是自己的“义利观”。
孟子曾对杨朱和墨子作出评论:杨子为我,专讲利己;墨子兼爱,专讲利人。这都是把一个整道理,蒙着半面,只说半面,都是不全面的。
孟子主张,既要“兼顾义利”,也要“舍身取义”。正如他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也认可,贵族享有特殊的权益,但同时也要求他们施行“仁政”,即维护百姓的利益。
秦汉以后,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成为绝学,儒家学派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它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请关注@清风岩塘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语出《孟子·滕文公》。
孟子将这两个学派提出来,其实是为了加以反对,借以提出自己的主张。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需要知道孟子、杨朱、墨子三方是在何种领域有了什么样的分歧,三人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杨朱:历来认为是道家分支,其实颇有争议
提到道家学派,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庄,但或许还有另一个分支,叫做杨朱学派。
这个学派在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文人多不屑于去研究它,是因为它的主张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杨朱是一个“利己”之人,他最重要的主张就是“为我”和“贵生”。
这种主张出现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
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您身上的一根汗毛,对社会有非常大的益处,您同意吗?”
杨朱回答:“不行。”
这就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这种主张也体现了杨朱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天下利益是天下的,自己利益是自己的,两者同样重要,没有道理因为天下利益就要牺牲个人。
也许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感觉这个杨朱很自私,但其实不是,他还有另一个主张“贵生”。
利己主义者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损人利己”的事情他们做起来没有多大的愧疚感,所以经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做借口。
但是,杨朱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不愿意为了天下利益而牺牲小我,同样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使他人为之牺牲。
即他既反对别人侵害自己的利益,同样也反对自己去侵害他人的利益。
这就是杨朱的政治理想,让所有人都得到保护、都能拥有不受侵害的权益,他想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秩序。
所以说,杨朱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只不过他的主张有些过于理想化。
如果我们再深入挖掘一点,探究一下当时社会的背景,就会感觉杨朱的观点其实非常有社会价值。
杨朱生活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属于春秋战国之交,很难断定细节,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大致范围就在于此。
这个时期的社会阶层其实比较固定,不像汉朝之后,阶级变得流动,界限不是很分明,毕竟刘邦自己就是出身微末而有天下。
当时的社会平民和贵族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的,即使是得到重用的“士”,其实也有很多都是“寒士”,真正能达到上层社会的是很小一部分人,更别说还有“士”之外的普通百姓了。
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杨朱其实是为了这些普通百姓而发声的,他反对很多国家的统治者以牺牲平民的利益来供养贵族,发动战争。在他看来,贵族的利益也好,平民的利益也好,都应该得到保护。
所以杨朱之学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学说,是和墨家齐名的显学之一,有非常多的支持者。只不过后来孟子等人的反对、故意曲解,又经过秦代的“焚书”,使得这一学派的主张只能散见于《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之中,鲜有人去研究与传播。
主流观点认为杨朱学派是道家分支,但从其主张来看,或许不是道家学说。
历来认为其主张来自于《道德经·第十三章》: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其实有点牵强,两者承继并不明显。而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旗帜鲜明地发对杨朱的观念,所以将其归入道家似有不妥。
但总体来说,杨朱之学有道家的影子,同样也有墨家、儒家等思想在其中,非常符合当时诸子百家互相融合的现实。
墨翟:兼爱非攻的主张,显得太过理想
墨家的主张非常明确,叫做“兼爱”、“非攻”,其实还有两个,是“节俭”与“尚贤”。
与杨朱“一毛不拔”的观念正好相反,墨家主张舍身以济天下。
墨家当时人数非常多,成分也特别复杂,有贵族、有平民、有游侠、有官宦,总之凡是认同其观念者,并不限制出身。
所以我们看墨家的典籍就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了各个层面,语言也多重复、啰嗦,说明编纂的时候资料非常地多。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首领就叫做“巨子”,在社会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墨家的门徒有点类似后世的游侠或者大侠,往往为了自己的主张而不惜命。
比如听说墨子听说了楚国要攻打宋国,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但他还是不远万里地来到楚国平息战争,并且与公输班在攻城器械上进行了一次较量。
结果是: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于是公输班恼羞成怒,说杀掉墨子是最好的办法。当然因为墨子有后手,所以没有成功。
但可以看到,墨子是真的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平息战乱,在他看来,个人的安危并没有两国战乱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墨家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非常强烈的支持,再加上其势力庞大,上层社会、底层社会都有影响力,所以各诸侯国也不是很想得罪这一组织。
这是一批理想的狂热者,虽然可敬,但认死理,有时候会非常疯狂。
孟子:“义”与“利”从此对立,形成了传统“义利观”
孟子关于“杨朱”和“墨翟”的言论是这样的: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孟子认为,当今天下乱纷争,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诸子百家的由来。
其中杨、墨两种学说有很高的声望,但都是对人心危害极大的蛊惑言论。
杨朱讲求“为我”,那么必然就会将贵族、平民的利益等同起来,都加以保护,这明显的不现实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君主的权威在哪呢?这个国家必然会没有尊卑长幼、君臣夫妇,失去了等级观念,那岂不是乱套了。
这就是杨朱之言所导致的“无君”。
而墨子倡导“兼爱”,宁可牺牲自身也在所不惜,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我,这是不孝顺的。
儒家非常讲求孝的品质,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尊敬父母兄长,他才有可能尊重社会上的其他人。毕竟,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兄长这些与他十分亲近的人都不好,那怎么能指望他能善待社会上的其他人呢?
墨家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我,是将其他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兄长来对待了,这是让其父母兄长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不孝。那这个社会没有了伦理道德,岂不是乱套了吗?
这就是墨家主张所导致的“无父”。
所以,孟子借机提出来,我们应该奉行孔子的主张,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主张。
孟子认可贵族享有特殊的权益,但同时也要求他们施行“仁政”,即维护百姓的利益。
与之对比来看,杨朱和墨翟的言论都是非常偏激的,孟子的做法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而关于是否应该牺牲自我来成全天下利益的问题上,孟子的主张和杨、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杨、墨都是站在个人和集体对立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所以认为是两者必然有一个取舍。而孟子将对立的双方换了一下。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选择如何和外界都没有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
也就是说,个人的利益和天下人的利益不再是互不相关的事物,从个人角度看,这是“利”与“义”的对立,都是在个人的“心”中。
所以,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其实是一个人在面对“义”、“利”之时的选择问题,而不是如杨、墨那样,站在个人和集体之外来看待这一选择。
孟子将众人的选择变成了个人的取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舍生取义,孟子提出“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实际上有两个目的:
其一,指出这两种言论在当时的社会力量有多大的危害,提出反对意见,并阐明尊卑伦理在社会中的重要程度;
其二,将暴露在众人目光下的选择拉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以此提出自己的“义利”观念,塑造儒家品格。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要理解这句话,先联系上下文看一下。
圣王不作,诸候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意思是,圣王也不再出现,诸侯无所忌憚,一般士人也乱发议论。扬朱,墨翟的学所充满天下。于是所有的主张不属于扬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派主张个人第一,这便否定对君上的尽忠,就是目无君上,翟派主张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便将否定对父亲的尽孝。就是目无父母,目无君上,目无父母,那就成了禽兽了。
那么,孟子要做什么呢?
吾为此懼,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意思是,我因而深为忧虑,便出来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反对杨墨的学说,驳斥错误的言论,发表荒谬议论的人不能抬头。
其他网友回答
说的是杨朱和墨子两人的学问名声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