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聚

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天是维西县群众文艺团体三江毓秀诗书画影协会小聚的日子。
就在前几天,现在的协会会长李世芳老师打来电话说,周末有时间的话,参加月聚活动。趁着周日难得有闲暇,特意早早地去参加小聚。
零零散散来了十几位中老人,有些忙于各种事务,有些不屑参与,有的路途遥远或者年纪大来不了。这次的聚会主题是研究书稿。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协会准备出一本图文集表示祝贺,也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经常在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的赵如呈老师辞世了,书法造诣颇深的方贤老人也离世了。似乎我还在回味从攀天阁中学校长退休的赵老师给我们讲风趣的故事,似乎听到他问我孩子的读书情况。遭遇文革磨难而心中诗心长存,实在让人钦佩。方老师话语不多,静静地和大家相处。徐仕珍奶奶爱抽烟,经常在保和镇丧事处主持,以前经常看到她的书法作品。现在难得见面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该珍惜的就得珍惜。
随手翻开《三江毓秀》(第四辑)赵老的《习诗》表明了老人们乐于月聚的心迹。
七十古稀志犹昂,三江毓秀习诗章。
意象在胸觅佳句,平仄韵律细酌量。
名诗细读伏桌案,文友切磋赴山庄。
自信人间难何事,学海乘舟来试航。
记得在多年前,从拖枝中学退休的老校长陈世贤老师邀约我参加这个文艺团体,慢慢和一些文艺老人走得很近,了解老人们的喜乐,感受那份纯净如雪的情谊。现在,陈老也越来越老了,来不了了。很感激他把王力的诗词格律知识复印了给大家,尤其关心我的成长。专门研究古诗词的他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有不少作品在往期文集中,值得品读。杨茂才老人原来就已经八十多岁了,现在很少见到那个皓首白须的面目了。
十多年前,协会出第三本文集的时候,我没有特意写稿件,老人们把我刚刚发表在《迪庆日报》的纪念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的短文《县庆之夜》收录进去。同时,在陈老师的热心之下,我拖枝中学80班学生杨晓薇的作文《外公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也和县城几所中学的学生习作一起收入文集。再后来,老人们把这部分习作投到州里,一些作品在州报发表了,包括我弟子的那篇。
尤其让老人们觉得有成就感的是,有一篇维西一中高104班学生马灿花的作文《扛着希望往前走》在州里感动了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被引起重视,听说民政部门对贫困而优秀的马同学进行了五千元的资助。
没有来维西一中前,我远在拖枝,忙于教学,还要管女儿的学习,没有多少时间参加月聚。节假日,有重大活动了,他们会通知我,我也视情况参加聚会。以文会友,感受老人们老有所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去的去了,老的老了,年轻的忙于工作,守不住寂寞的散了,坚持下来的不多 。我们就该学习这些老人的执着,坚守一份纯净,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适当为家乡的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张老师新加入,大家都表示欢迎。她是县教研室退休的语文老师,今天特意买来瓜子和核桃给大伙。
今天的主要议程是审阅书稿。李老师简介了稿件征集情况,由于《三江毓秀》小报没有出刊两期,稿件剩余较多,这次筹备书稿有选优的余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为书写了序言。李贵明先生提供了一篇《留置针头》,写在医院照顾患癌的哥哥的生活细节和内心独特的感受,侧面描写较为细腻。今天,李会长重点印发领导的序言及李诗人的文章。
熊茂勋老大爹是拖枝大村的普米族,由于遇到文革,时代动乱失去了读书成才的机会。通过自学,加入党组织,并且带领村民致富。我在拖枝中学工作的日子,经常到大村熊大爹的小吃店坐坐,闲聊。加入协会,腿脚不便的他总是不缺席,拖着有毛病的左腿,一步一步拄着龙头拐杖走来,而且不忘叫自己的作业——书法作品。作为普米族这种全省较少人口的民族,熊大爹苦心传承普米族文化,这次特意带了一幅普米族语言与汉语一到十的数字照应的文字及发音。还有十二生肖的文字及发音,画着简图呢,用心至极。
余文元大爹是典型的傈僳族,而且是在维西县主要领导岗位工作后调入州宣传部退休的老人。爽朗的他十分健谈,看到今天到来的人有些少,诙谐的他开玩笑说,大家是不是不爱听我这个傈僳老人唠叨啊。大家笑了,说就喜欢您唠叨。他发言时,说到做人要直,为文要曲。真正好的作品是含蓄深沉的,更耐人寻味,就像李诗人的这篇。还讲到文化兴县,重点是“兴”,维西是三江腹地傈僳族文化中心,与汉文化、藏文化、纳西文化融合后是滇西北重要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繁荣兴盛地方文化艺术。再就是要深入生活,注重经济发展,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吕宝成老人是县委副书记退休的,他是红河州蒙自人,为维西做出了相应贡献。儿子出车祸不幸去世,现在孙子还在维西一中读初三。吕老经常走着接送孙子,把失去儿子的心思在孙子身上释放,一心补偿孙儿,万般宠爱,怜惜有加。他特意和李振华老师来我家看我,我也到南门街他家会谈。古诗词功底很好的吕老是很多本文集的主要编纂者,现在年纪大了,眼睛昏花了,他还是答应编辑一些文章。很让人感动的。喜欢他在《三江毓秀》第五辑里的诗《偶感》:
寓文于乐学赋诗,诗坛交友我来迟。
莫道书生多狂放,激扬文字风骨直。
胡耀辉老师是我们维西一中的退休老师,多年以前就喜欢摄影,书法绘画也有涉足。背着相机,走遍故乡山水,拍摄了许多的优秀作品。这次,他老人家背着学生书包,里边是女儿买给他的手提电脑。他拿着放大镜,在电脑里筛选着,筛选着,仿佛都是自己的儿女,哪一幅都舍不得舍弃。他发言说,我老胡,从参加三江毓秀协会起,就把这个团体当做第二个家,每一次都拍摄一些大家聚会的镜头。保存在U盘里,东一个西一个,磁盘加起来都快满一撮箕了,现在慢慢整理在电脑里。哪一天,我走了,如果孩子愿意就把这些图片交给协会,或者把这些作品当做纸钱烧给我,我到了那边也就知足了。
胡老的这些话让大家有几分伤感,但一位老人对家乡文艺的挚爱可见一斑。
李自强老人是曾经的自治县县长,对傈僳族文化有很多研究,成立了一个傈僳族研究会。也经常来参加月聚。他很谦虚,说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
朱存瑞老师只是专心挑选着书画图片类稿件,没有谁可以打扰着他。
这个周末,保和镇的天依然蔚蓝,偶然飘过的云朵依旧洁白,如山上人家刚剪的羊毛,轻微的风吹过二道河边,鑫惠来饭庄里有一个不起眼的聚会。没有福楼拜家星期天那种浓烈的文学氛围。我们都不是真正的文艺大家,只是有着那么一点小小的爱好,喜欢这些老人,拿着自己的只言片语,来分享。李继卿老人曾经给大家说顺口溜,那种记忆力让人佩服。今天,不见他来。眼前总回想那日的场景。
(三江毓秀第五辑扉页当时的县委书记农布七林题词“文昌兴维”)
用白炳魁先生在三江毓秀成立五周年的诗作结:
维西前贤留华章,后人传承翰墨香。
文苑耕耘新苗壮,继往开来誉梓桑。
愿维西的文学艺术前辈老年安康,文艺事业后继有人。我等还在三尺讲台引领孩子们前行,期待退下来到前辈们的年纪还身体硬朗,保持初心,为文而乐。
众友欢颜鑫惠来,切磋艺技展德才。
皓首黑发意趣近,三江五行同心怀。
注:皓首黑发代表老年和中年的人,五行指不同行业。三江毓秀协会有不同职业的文友。
班门弄斧凑几句,聊以记录一个平凡而特殊的周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