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商鞅不是有名的变法功臣吗?为何死后被车裂呢?
优质回答:
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后来因为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所以又称为商鞅。他精通道家、儒家、法家学说,听说秦孝公在求贤,就跑到秦国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他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分为三个阶段:
取信于民,树立变法威信
他让人在都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一开始没人相信,商鞅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后来有个人想想不就扛根木头吗,试一试,大不了白扛了当锻炼身体。没想到扛完真的领到了五十赏金。树立变法威信后,商鞅开始变法了。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
实行什伍、连座制度。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
废井田,开阡陌。
推广县制。
统一度量衡。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又使秦国经济实力大增,所以,秦从“边鄙之国”变成了“虎狼之国”。
为什么商鞅在变法强秦上功劳那么大,却最终被车裂呢?原因有4个方面:
1.在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中,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制度侵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是规定接受分封的诸侯和各级卿大夫等,按照等级,可以世世代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各种特权。商鞅变法制定了二十级爵制——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一级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十二级为彻侯,级别越高官职越大。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也叫“军功爵制”。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能授给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受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原来的宗室,如果没有立下军功,虽然仍可以“衣食租税”,也分给田宅,便不得有军爵,地位大大下降了。
这个变法措施鼓励下层人物通过英勇作战上升为军功地主,使得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所向披靡,横扫六国。但触犯到了那些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在世时,因为有秦孝公力挺,旧贵族虽遭到商鞅的强力打击,新法仍得以行。
2、与太子宿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惠王。旧贵族对商鞅的积恨一下子爆发了,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纷纷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一方面由于自己刚继位,立足不稳,不敢得罪旧贵族,怕引起激变,另一方面是秦惠王本来也对商鞅有积怨。商鞅刚开始变法时,那些旧贵族故意怂恿太子杀人触犯刑法。商鞅为了为变法树威立信,只能处罚太子。按新法太子要处以墨刑,但太子作为储君不能受刑,所以只能让太子的师傅,也就是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代为受刑,在脸上刺字,并割去鼻子。所以秦惠王继位后,当贵族诬告商鞅时,为稳定局面,也因为旧恨难消,便顺水推舟,下令车裂商鞅。
3.威高震主
商鞅变法使秦实力大增,也使商鞅威信大增,秦国人只知有商君,不知有国君,作为新上任的秦惠王,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必定要杀了商鞅。
4.变法过于严苛, “作法自毙 ”
商鞅变法以严苛著称,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轻罪重罚。秦惠文要捉拿商鞅时,商鞅逃秦国边境,想在旅店借宿,客舍主人要他拿出凭证,商鞅拿不出来,店主就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只好逃回封邑,起兵抵抗被杀后,尸体秦惠王被车裂。这就是”作法自毙”的来历。
5.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取得成效,即使没有商鞅,变法也可以继续下去。事实上,秦惠王杀了商鞅后,继续加强实行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综观历史上的变法者,即使变法能取得实效,个人能有好结局的也不多。总之,变法不能过于急苛,变法措施要切实可行且注意宽民重民,取得百姓的支持,此外,变法必然会得罪一些权贵和旧势力,能否得到掌握实权的统治者的支持尤为重要,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上的倚靠,变法过于严苛,旧贵族因为长期受打压群起而攻之,所以虽然他变法成功了,达到了强秦的目的,但自己却身死车裂,还被夷族。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作为变法的功臣,最后却被车裂,他的变法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呢?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贾谊在《过秦论》的开篇这样描述秦孝公: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因为战乱,秦国的国力大为削弱,很多国土都被魏国强掳去了。21岁的秦孝公即位时,正是诸侯各国之间,用武力相互征伐, 吞并的时机。
可见,强大国力,是秦孝公必须面对的大事。
于是,秦孝公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等等。并在秦国内发布了求贤令,希望有志之士,能为国献计献策。
商鞅,卫国人。
当他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携带《法经》投奔到了秦国。通过秦国大臣景监拜见了秦孝公,并畅谈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经,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这一条从国家层面维护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 :奖励耕战
奖励有两方面,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奖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匹的数量为标准,达到数量标准的,免去其徭役;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后一起生活,否则,赋税翻倍。这一条积极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人口的繁荣。
奖励军功:军功以上前线杀敌的数量来计算,并按照军功的大小, 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这一条加强了秦国的战斗力,却大大地打击了秦国的贵族势力!
三: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四: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五: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重要的贡献。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当变法普及后,全国的老百姓都以私下打架为耻,以上战场立战功为荣。因此,秦国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增强。
很快,秦国就成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因为变法给自己惹上了麻烦
任何改革或是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商鞅的变法处在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战国时期,遇到了阻力,那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商鞅变法经历了第一次变法和第二次变法。
对于秦国的贵族来说,秦国的强大与否好像与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身的利益。
商鞅变法中的“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这一条的规定 ,更是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
《史记》中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给整个变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也给商鞅本人带来了一片仇视的阶级敌人。
在保守派的不断挑唆下,秦国的太子不小心触碰到了红线 ,犯了法。
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对太子用了刑,还将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算是替太子受刑。
就这样,商鞅得罪了一个自己最不该得罪的人——太子。
车裂的真相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的相国,因为变法真正使秦国国富民强了。因此,他的威望极高。
但是,商鞅的威望有多高,秦国的宗亲皇室贵族们就对他有多怨恨!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新的帝王为秦惠王。
秦惠王一想起当年自己受罚之事,心里就堵得慌。可是,商鞅在秦国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他又有所顾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于是,那帮长期怨恨商鞅的宗亲皇室贵族们,就给商鞅安了个罪名“谋反”。之后,秦惠王名正言顺地发兵,商鞅被迫起兵自卫,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商鞅死后,他的尸身被带回了咸阳,最后处以车裂示众。接着,秦惠王又灭了商鞅的家族,借此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战国策》里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原来,秦孝公对长期掌握军政大权的商鞅在试探!
然怪秦惠王一上台,便轻而易举地除掉了显赫一世的商鞅,恐怕这都是老子给儿子安排的套路!
毕竟,商鞅已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了。
三少说:
大政治家,大改革家,大思想家的商鞅,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一颗棋子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是变法功臣,但也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商鞅的变法倡导的是平民、贵族平等,削弱贵族的势力,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富国强兵, 虽然贵族实际上也获得了秦国好处,但这是做大蛋糕的结果,但是蛋糕中的一部分被国家、平民分去了。相对应的贵族权利感觉小了很多,所以他们才反对,最后商鞅被车裂。改革一定会使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有时候是大部分人利益受损、有时只是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国家角度来看待改革的。
其他网友回答
让我们把时间轴前推2300余年,经历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后,接下来的战国时期好像也没什么变化。
不对,还是有变化的。
春秋时期陆陆续续存在的成百上千个小国,在“物竞天择”之后,拿到第二阶段——战国入场券的现在只剩十来个,这大大小小的十来个玩家能否继续游戏,只取决于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打不过别人,请你好好考虑如何能让自己活的更久一点。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打得过别人,你可以琢磨琢磨如何去弄死那些你能打的过的国家。
当然了,变法也并不是只在秦国进行,魏国,楚国,韩国等国家都在努力寻求着各种改变。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它的成功之处不再过分叙述。总而言之,从这儿开始,秦国迅速的强盛起来,然后秦国就专心考虑起了如何弄死其他所有国家这个宏伟的考题,自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嬴政,共有七位秦王绞尽脑汁的回答这道题。
而商鞅历经两朝,发迹于秦孝公,毁灭于秦惠文王。尸体车裂于——死后。
很多人就会有个很大的疑问,按理来说,商鞅应该是秦国绝对的功臣,不说流芳百世,配享太庙,也不至于这么惨啊?
原因其实很简单,商鞅得罪的人太多了!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商鞅到底拉了多少仇恨!
首先要记恨商鞅,而且记恨理由最充分的是秦国旧有的权贵阶层。商鞅的爵位晋升挂钩军功,以及公田改私田等规定,对贵族群体而言,无疑是既夺你权,又抢你钱,这还了得,这群人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
数年之后,跳出来直接向商鞅开炮的是太子右傅公子虔,这是正儿八经的秦国王室成员,秦孝公的亲哥。公子虔为何如此仇恨他?因为商鞅这人不通人情,当年为树威信,清除变法阻力,所谓杀鸡给猴看,要个更好的“演出效果”,于是他找了几个名气大的下手,找来找去,他把目光瞄向了太子身边的人,公子虔。公子虔两次受刑,鼻子都被割掉了。司马迁这么描述了公子虔的反应,这哥们儿为了复仇,忍气吞声八年之久。一个御状告到了秦王那里,“商鞅要造反”,拉开了灭亡商鞅的大幕。
看到这的话,好多人可能为商鞅感到特别惋惜,如此秉公执法,不惧权贵,宛然就是正义的化身。旧贵族们不喜欢商鞅,那商鞅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特别高大呢?
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个要记恨商鞅的就是秦国的普通百姓。
商鞅没放过旧贵族的同时,对普通百姓的管理压制也是极为严苛,甚至是恐怖的。
“连坐”这个词儿就是从商鞅这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军事作战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商鞅都用“连坐”的方式鼓励人与人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揭发检举,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大家全部玩完。按今天的话讲,“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对普通百姓另一个非常不友好的政策就是轻赏重罚。
简而言之,做的好,没有奖励,这是你应该的。做的不好,罚死你。罚你是为了让你更快的进步。惩罚你,你才能够迅速成长,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秦人。在《商君书》里面,有一句神逻辑:“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就是要是国君总是赏赐百姓,不惩罚他们,那就是不爱惜百姓;反之,惩治他们越狠,越说明国君疼爱百姓。
更神奇的是,商鞅还真就是这么干的。
所以他变法的根本目标,其实并不是国富民强,而是“弱民富国”,在商鞅的观念里,百姓根本就不需要文化,他们只需要做的就三件事,种地,生孩子,打仗。种出更多的粮食,生出更多的兵员,兼并更多的国家,来实现大秦一统天下的伟大帝国梦。
为此,他禁绝了民间的商贸,对于商贾之人,还有那些不勤快干活的,“举以为收孥”。不种地的,种不好地的,把你们全部送去做奴隶!
他也不鼓励普通百姓学文化。“民弱则国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这人一视同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一言不合就开整!司马迁,司马光关于这件事有类似的记叙:既然制定的法律如此严苛,商鞅敢不敢真砍百姓的头呢?当然!“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一整条渭河,都让血给染红了。
还有一个,其实也反对商鞅。那就是秦惠文王。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直接开始了商鞅生命的倒计时。商鞅最后以谋反之罪被消灭,单纯的死仿佛仍不解恨,其后尸体后被处以车裂之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五马分尸”)这便有了一种非常强烈的示众之意。
但是这个示众,是警示他人,亦或是来平息某些人的怒火呢?后者的可能性很大,商鞅改革的内容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商鞅变法对秦国是有利的,但是商鞅本人得罪的人太多了,把他推出去,平息一下众人的怒火,不失为一笔划算买卖。
至于商鞅变法中的许多做法,我个人很难认同,甚至难以理解。轰轰烈烈的变法最后,商鞅以这样悲惨的结局,为秦国崛起的第一阶段做了标注。对于他本人,再用开头那一句来总结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题外话:商鞅既不为权贵考虑,又不为百姓着想,那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我很好奇,这位卫国贵族到底是怀着怎样一种崇高的精神甘愿为秦国的崛起大业舍生忘死?
其他网友回答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商鞅变法早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就这样一位有功之臣,却未得善终,死后竟遭受车裂之刑,且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本是卫国人,因年少有为,曾被国相公叔痤举荐给魏惠王,以接其任。因为公叔痤是于弥留之际说的一番话,所以魏王并未采纳。
国相去世后,商鞅满腔抱负一直不得重用。恰逢秦孝公正发布告示招贤纳士,以壮大秦国。商鞅得知消息,毛遂自荐,来到秦国后,拜见秦孝公,俩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此期间,商鞅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即是变法之举,秦王听后,甚觉惊讶,片刻犹豫后,他决定先召集朝臣,与臣工们商讨一番,毕竟变法非同儿戏。
果不其然,在秦王刚提出变法之举时,就遭到诸多大臣们的反对,但经过商鞅的辩论后,最终秦惠王应允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太子竟以身试法,为了突出变法的严谨性,秦惠王对其做了相应的惩罚,可又因其是储君,只能小惩大诫,却对太子老师进行了刺面之刑。
直到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即秦惠王。那些曾受变法压制的朝臣,见商鞅已没了保护伞,于是纷纷向秦惠王进言,称商鞅有谋反之心,碍于自己刚登基,政权地位还不稳,秦惠王明知是陷害,但还是选择捉拿商鞅治罪。而商鞅也没有坐以待毙,回到邑地,集结兵马,双方进行了一场厮杀,最终商鞅兵败而亡,尸身还遭到了车裂之刑,实在惨不忍睹。
总结
商鞅的冤死着实令人痛惜,但他所推行的变法,不仅为大秦帝国更为后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